第三章 無盡的歸途(1 / 3)

(一) 以色列建國——猶太“烏托邦”

1、猶太人建國的籌備過程

1948年5月14日,英國撤出巴勒斯坦。當天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麵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時,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裏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裏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這標誌著以色列正式建國,猶太人為了迎接這一刻的到來,等待了足足兩千多年,而這一複國計劃的籌劃則要追溯到19世紀。

二戰中,納粹的大屠殺直接推動了猶太人去實踐他們的“猶太複國運動”,跟幾千年前的“出埃及記”相比,這條路更加漫長,起點從埃及變成了歐洲,目的地仍然是流著奶和蜜的巴勒斯坦地區。

19世紀末,歐洲出現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同時猶太人中也興起了錫安主義運動,提倡建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1897年,瑞士 巴塞爾舉行的第一次世界錫安主義組織大會把目的地定在以色列故國即巴勒斯坦。

錫安主義者向世界各大國家,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美國呼籲支持。俄國因為積極迫害猶太人,成為他們的敵視對象。當時,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且近年來猶太人在那裏的生活較為安定和受保護——英國首相之一的本傑明。迪斯雷利本人就是猶太裔。因此錫安主義者們把英國當成重要的潛在合作夥伴。英國的化學家哈伊姆.魏茨曼利用他的高層關係,積極遊說英國政府支持錫安主義運動。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占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897年8月,以 T。赫茨爾為首的猶太複國主義者,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之家”的複國綱領。英國對巴勒斯坦垂涎已久,決定利用猶太複國主義,攫取巴勒斯坦,進而控製中東地區。

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A。J。貝爾福致函英國猶太複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L。W。羅思柴爾德。信中說:“英王陛下政府讚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並願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但應明確理解,不得做任何事情去損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猶太人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或者損害其他國家猶太人所享有的權利和政治地位。”這封信後來被稱為貝爾福宣言。宣言中的“猶太人的民族之家”,實即猶太國。

貝爾福宣言對猶太複國主義的發展和中東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宣言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協約國主要國家的讚成。《宣言》為猶太複國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提供了依據,也埋下了猶太複國主義者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糾紛和衝突的禍根。

錫安主義者將此理解為英國對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正式支持。從此,進入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急劇增加。且開始無視宣言中“不得傷害其他本地民族利益”的條款,排擠本地的阿拉伯人。

不出所料,猶太人的回歸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製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1936至1939年期間,英國曾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麵積遠比後來聯合國劃定的小)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絕。1939年5月,英國政府害怕進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國的反抗,遂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在今後5年中,每年隻限移入1.5萬名猶太人;限製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準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占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動亂是平息了,但是,在對立情緒強烈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僅戰後1945——1948這三年間,就有五十六條非法移民船載將近7萬猶太難民從歐洲出發開往巴勒斯坦,但是其中的五萬人都被英國政府,以非法移民的名義扣押在英國所屬的集中營裏。而猶太突擊隊也從未停止過對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的破壞。

另一方麵,世界上也有支持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地區的聲音,其中聲勢最大的要數美國,還成為了猶太複國運動的大本營。彼時的美國,猶太人的勢力不斷壯大,人數上已經突破了600萬,成為一股不過不可忽視的力量。其中有些更擁有了一批實力雄厚的大財團。此外,美國政府為了趁機插手中東地區,謀取利益,當然積極支持猶太的複國運動。

一方麵是美國的壓力,另一邊是巴勒斯坦地區不斷發生的爆炸恐慌,英國政府不得不謀求和美國的合作。經過一係列程式化的調查後,英國政府公布了,英美兩國專家的提出的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格雷迪——哈裏森計劃。該計劃主張把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四個自治省:一個是猶太省,一個是阿拉伯省,剩下的兩省由英國控製。這一主張遭到了阿以雙方的強烈反對,尤其是以色列極力反對。以色列則希望能選擇一個適當的地區建國,此建議雖然得到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支持,卻遭到了英國政府的拒絕。由於多重利益衝突,一直沒能在四方之間達成共識,1947年,英國把這個燙手山芋仍給了聯合國。

在聯合國,以色列獲得了美蘇的支持,再加上猶太外交家的斡旋,終於在1947年11月29日達成了決議。聯合國大會以33票同意、13票反對、10票棄權通過對巴勒斯坦實行分治的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獨立國家,將巴勒斯坦2.7萬平方公裏土地中的1.52萬平方公裏劃歸以色列國,1.15萬平方公裏劃歸巴勒斯坦國。耶路撒冷國際化,由聯合國托管,麵積為176平方公裏。

這個決議使得隻占巴勒斯坦地區人口三分之一的猶太人占有了超過一半的土地,而且是較為發達的沿海地區;占三分之二的阿拉伯人卻隻占到了不到一半的土地,而且是較為貧瘠的地區。這樣的決議必然會遭到原本是“主人”的阿拉伯人的反對,而受到猶太人的擁護。沙特國王曾經這樣說:“我們同情猶太人,可是他們建國要在我們的土地上割讓領土?曆史上誰在迫害猶太人?穆斯林嗎?既然德國人殺害猶太人就在德國劃出一塊土地給他們好了,為什麼要損害與猶太人的苦難毫無幹係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接下來幾十年的巴以衝突就是貨藏於此。

無論是阿拉伯人,還是猶太人把巴勒斯坦當作自己的故鄉都是有很長曆史根源的。對猶太人來說,猶太教的經典《聖經。舊約》裏的出埃及記,就描寫了摩西是如何受神諭,出埃及,遠赴巴勒斯坦的。在被流放到歐洲之前,猶太人也在此開創了新的生活和文明。他們在這裏修建過第一聖殿、第二聖殿,雖然都被毀,他們依然把巴勒斯坦當作自己的家園。對猶太人來說,巴勒斯坦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在猶太教裏,耶和華的誕生地就是巴勒斯坦地區,耶路撒冷就是他們的聖城,這裏有他們視為最神聖的精神寄托的“哭牆”。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西部仍稱巴勒斯坦為英國委任統治地。阿拉伯人也把巴勒斯坦當作故鄉,耶路撒冷是伊斯蘭教的聖城,這裏有伊斯蘭的聖殿——第三清真寺。

Tip:收藏+分享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宗教事件,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