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古代道德箴言(1 / 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道德經》

“譯文”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經》

“譯文”

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道德經》

“譯文”

委屈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

“譯文”

不隻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

——《道德經》

“譯文”

能了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隻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強者。知道滿足者才能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說明他有遠大的誌向。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道德經》

“譯文”

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

“譯文”

最方正的東西卻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行跡。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

“譯文”

過分愛惜名聲必帶來大的損傷,過多的積聚財物,必定給自己帶來不幸。知足的人就不會遭受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給自己帶來危害,這樣才可以長久平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

“譯文”

禍啊,福就依傍著它,福啊,災禍就隱含其中。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德經》

“譯文”

解決任何難事都要從容易的時候著於,成就任何大事都要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著手。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道德經》

“譯文”

做事要做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處理禍亂一定要在禍亂沒有發生之前。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

“譯文”

合抱的大樹,是從幼芽發起;九層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積累的;千裏遠行,也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

“譯文”

對待快要結束時的工作,就像開始時一樣認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道德經》

“譯文”

江海永遠處於(百川)最低處,能納百川,故能為河穀之王。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道德經》

“譯文”

我有三件寶物永不放棄,一是慈愛,二是節儉,三是不逞強好勝。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道德經》

“譯文”

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從不自顯尊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經》

“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善說,善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德經》

“譯文”

孕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萬物盡力而不自恃己勞,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不是件令人快樂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件愉快的事?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君子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隻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隻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

“譯文”

孔子說:“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歲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但是不搞幫派,小人搞幫派,但是不團結。”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會有誌同道合的人和他做夥伴。”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文”

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

“譯文”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德的人好安靜,智慧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

“譯文”

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對於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論語》

“譯文”

孔子說:“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子夏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論語》

“譯文”

子夏說:“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相親相愛,和睦共處。”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

“譯文”

孔子說:“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那些富與貴就如同天上的浮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品行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品行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裏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