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的哪一部分在你看來是最難去學習和掌握的?
積極心理學最核心的內容是很難掌握的。一些問題像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什麼是幸福?我們想要幸福嗎?我們想要學習的是什麼?我們研究的最終因變量是什麼?在我看來這部分是在與人講述積極心理學時比較難以確切表達的。
對於那些想要開始學習積極心理學的人,你願意為他們推薦哪本入門書?
我想應該是Dan Gilbert寫的《撞上快樂》,盡管裏麵的一些內容我並不完全苟同。可在我看來抱持著一點兒批判懷疑的態度去閱讀這本書應該是一個好的開端。另外還有一本有趣的書是Todd Kashdan的《好奇心》。還有本值得推薦的是SonjaLyubomirsky的《幸福多了40%》,這本書可以讓我們了解積極心理學是需要以非常科學和嚴謹的態度去對待的,雖說這是一本大眾科普類書籍,但仍不乏很多切實有用的建議,可以幫助人們日後所開展的研究。她非常誠懇地向我們娓娓道來積極心理學的現有成果以及對日後的研究展望,這一點是我非常欣賞的。以上三本就是我所推薦的入門好書。
哪一本是你近些年來看過的認為是最前沿的書籍?
我現在講授變態心理學這門課程,最近也在編寫一本變態心理學的教科書,所以我搜尋和閱讀了不少相關的文獻。這些新的研究促使我用嶄新的視角去審視積極心理學,過去我一直認定這兩門學科是用截然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我最初的想法是這是一個從負向到正向是一個連續體,這個沒錯,隻是我們還未能夠處理好這一連續的過程。所以當你看心理病理學的一些療法的時候,很多療法真的是在擺脫負麵狀態後就停步不前了。這促使我開始思考,我們已經能夠非常好地幫助人們解決病態問題,但還需要架起一座橋梁,找尋出那些切實有效的方法能夠幫助人們找到希望,實現夢想。
人們如何能夠開始過著更有“意義的生活”?
最為簡單的方式就是開始投入到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去。有意義來源於去做,而不是空想。我認為最為主要的事情就是自我理解,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我並不同意一些說法認為,單單了解自己的優勢就足夠了,你需要做一個誠懇的人,清醒地客觀地看待此時此刻的自己。這樣做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讓人們看清、認定一種畢生努力的目標和使命,當然,可能不僅僅是一個,接下來就可以努力地去達成這些目標。從那一刻起人們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那些能夠與你的目標和價值取向相吻合的事物上去。還要時不時提醒的反問自己:“你現在做的事情是真的是朝著既定目標嗎?”這樣就確保可以讓自己一直做那些最有“意義”的事情,而在這過程中還要時常欣賞自己所擁有的稟賦和能力。就這樣保持著一種相輔相成的狀態去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為了更好地幫助那些第一次看到這本書但是還不太了解積極心理學的人,還有哪些事情是你覺得在我這些問題基礎之上還需要補充說明的?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真的想開始投入到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事業中,最為首要的事情就是去閱讀經典研究。其實大多我們會討論到的研究都是一直以來的經典之作。今年,我在積極心理學大會上仍然會聽到一些人討論馬斯洛的研究成果,即便他的研究已經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了。所以說在積極心理學之外仍有很多精彩的觀點,經典的模型是可以借鑒的。對於一個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仍就是閱讀積極心理學之外的研究成果,或許也是因為我們還都是一邊學著一邊展開新研究的學者吧。對於那些實操的人士,最重要的就是謹慎的將研究結果進行應用。因為很多我們在實驗室裏進行的具有效度的相關關係研究,實際應用起來或許並不那麼有效。對於教練、治療師和臨床醫師而言,將積極心理學成果創新應用這種精神可嘉,但在應用時同樣需要保持謹慎的態度,要知道有時候有用的東西也不是萬能的。
譯者: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