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了解新生兒的發育(3 / 3)

父母千萬不能用針挑、用刀割或用粗布擦拭寶寶的馬牙。因為在新生兒時期,唾液腺的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口腔粘膜極為柔嫩,比較幹燥,易受破損,加之口腔粘膜血管豐富,所以細菌極易由損傷的粘膜處侵入,發生感染。輕者局部出血或發生口腔炎,影響正常喂養;重者可引起敗血症,危及新生兒的生命。所以,馬牙不要挑破。

274.“螳螂嘴”為什麼不能割

新生兒口腔兩側頰黏膜會隆起,形成兩個較厚的脂肪墊,人們常稱為“螳螂嘴”,因個體差異,有的新生兒很明顯。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會影響新生兒的食欲嗎?不要擔心,這是新生兒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在新生兒吮吸奶水時,口腔黏膜下脂肪組織的隆起會使口腔內的負壓增大,幫助他們有力地吮吸。隨著吮吸期的結束,“螳螂嘴”也會慢慢的消退,無須特殊處理。

如果父母采用一些無知的手段,如用針挑、用刀割或用粗布擦拭,因為新生兒的口腔粘膜極為柔嫩,比較幹燥,易受破損,加之口腔粘膜血管豐富,所以細菌極易由損傷的粘膜處侵入,發生感染。輕者局部出血或發生口腔炎,影響正常喂養;重者可引起敗血症,危及新生兒的生命。

275.寶寶乳房可不可以擠

新生兒在出生後3~5天會出現雙側或單側乳房一時性腫脹,無論是男孩或女孩。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千萬不要亂摸亂擠。還有人認為,初生女嬰一定要擠出奶水,這樣,將來做媽媽時,才有足夠的奶水喂養子女。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新生兒皮膚柔嫩,免疫力低,抗菌力弱,擠壓時一旦皮膚受損,病菌就會乘虛而入,從破損處進入乳腺管,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會造成新生兒急性乳腺炎,嚴重的還可導致敗血症。還有的用力過度而引起乳房結構破壞,造成以後乳房發育異常。所以父母千百不要用手去擠壓新生兒的乳房。

276.女嬰泌乳是得病了嗎

新生兒乳房脹大為常見的生理現象,醫學上稱為“新生兒乳腺腫脹”。如果擠壓,有的還可擠出黃白色奶水,奶量數滴甚至數毫升不等。這是由於胎兒在子宮內從胎盤接受母體的雌激素、孕激素的原因。而卵巢內分泌激素可使乳房脹大,垂體內分泌激素可促使分泌奶水。新生兒出生後,泌乳現象會隨著體內激素的排出而自行消失,一般大約需要兩周,因此不需給予任何處理。

277.要保護好未脫落的臍帶

臍帶是胎兒與母親相互“溝通”的要道,母親通過臍靜脈將營養物質傳遞給胎兒,胎兒又通過臍動脈將廢物帶給母親,由母親代替排泄出去。

在胎兒出生後,臍帶就失去了意義,醫護人員會將這條臍帶結紮。但是殘留在新生兒身體上的臍帶殘端,在脫落前,對新生兒來說十分重要。因為臍帶殘端是一個開放的傷口,有豐富的血液,是病原菌生長的好地方,如處理不當,病菌就會趁機而入,引起全身感染,導致發生新生兒敗血症。因此,護理好臍帶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意檢查包紮臍帶的紗布是否有血滲出。如果有血,應及時請醫生重新包紮止血;如果無血,則應保持幹燥,以免引起感染。

在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殘留臍帶逐漸幹枯、僵化,在1周左右就會脫落,創口在10~14天完全愈合。有的可能略遲些,這時父母不要用手去剝離臍帶,更要注意衛生和護理。如果時間太長臍帶不脫落,應請醫護人員診治。

278.新生兒手腳抖動是病嗎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手或腳常常發生不自主的抖動,尤其是在換衣服或洗澡時多見,這算不算抽搐呢?將來會不會影響智力發育呢?

其實父母們不用擔心,因為新生兒的大腦發育還很不完善,但是大腦皮層以下負責動作的神經中樞和脊髓在功能上卻已經相對比較完善。新生兒有一些動作是受大腦皮層下中樞支配,而不是受大腦皮層控製,所以常常會出現不自主的、無目的性的抖動。這是正常的現象,不會影響智力的發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發育的不斷完善,這種現象會減少,並逐漸消失,而被有意識的、自主的動作代替。

279.為什麼新生女嬰也會來月經

有的父母在給出生5~7天的女嬰換尿布時,可能發現新生兒陰道有血性分泌物,量不多,新生兒也無其他不適。這是新生兒的一種生理現象,稱為“假月經”。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在妊娠末期把雌激素傳給胎兒,這種內分泌激素有刺激女嬰生殖道黏膜增殖、充血的作用。出生後,由於從母體獲得雌激素的來源中斷,女嬰體內雌激素濃度也隨之急劇下降,3~5天後已降至很低的程度,雌激素對生殖黏膜增殖、充血的支持作用也隨之中斷,於是,原來增殖充血的子宮內膜隨之脫落,致使女嬰從陰道裏排出少量血液和一些血性分泌物,出現了類似“月經”的表現,故稱之為“假月經”。

由於出血量很少,因此對於這種陰道出現現象可以聽其自然,不需找醫生治療,一般經過2~4天後即可自行消失。對於陰道流出的少量血液和分泌物,可用消毒紗布或棉簽輕輕拭去,但不能局部貼敷料或敷藥,這樣反而會引起刺激和感染。對於這種陰道流血不必處理,但應注意有陰道出血的新生兒不宜洗盆浴。但是,如果陰道出血量較多、持續時間較長的新生兒,應考慮是否為新生兒出血性疾病,須及時請醫生診治。

280.新生男嬰包莖不能小視

包莖指包皮口狹小,包皮不能翻轉,不能暴露陰莖頭,包皮與陰莖頭之間有生理性粘連,這在新生兒期屬正常現象,醫學上稱為“先天性包莖”。

隨著年齡的增大,尤其在3~4歲時,由於陰莖及龜頭生長,陰莖勃起,大部分兒童的包皮可自行向上退縮,外翻包皮可顯露龜頭。但也有少部分兒童的包皮口非常細小,使包皮不能退縮,妨礙龜頭甚至整個陰莖發育。其包皮口如針孔大小,以至發生排尿困難。有包莖的兒童,由於尿液積留於包皮與龜頭之間,產生分泌物及表皮脫落,形成過多的包皮垢,經常刺激包皮內板及龜頭,可造成包皮炎及尿道口炎,嚴重者可引起包皮和龜頭潰瘍或形成結石,有的患兒排尿時可見豆渣樣物排出或排尿困。所以患有先天性包莖的兒童3~4歲無明顯改變,尤其經常紅腫發炎者,必須行包皮環切術,以免由於包皮反複感染、紅腫,造成逆行感染,引起尿道炎或膀胱炎。另外,包皮長期的發炎,是誘發包皮癌的重要因素。

治療:嬰幼兒期的先天性包莖,可將包皮反複上翻,以便擴大包皮口。此過程手法應輕柔,且每次應適可而止,以免引起患兒疼痛。當陰莖頭露出後清潔包皮垢,再將包皮複原,否則會造成嵌頓包莖。

281.什麼是新生兒陰囊積水

陰囊積水是發生在新生男嬰生殖器官處的疾病。當體液聚集在睾丸周圍的空間時,會造成無痛的陰囊腫脹。新生兒經常會發生鞘膜積液,然而這種症狀通常會在6個月後就自然痊愈。而年齡較大的寶寶突然出現水囊腫,則可能是因為外傷造成的。

鞘膜積液可能與腹股溝疝氣有關,而且可能需要進行手術。年齡較大的寶寶突然出現鞘膜積液也應由該醫生進行診斷。它可能是因為外傷所致,或許可以在不用治療的情況下就自然好轉。不過還是得接受包括超聲波掃描在內的檢查,以排除睾丸受傷的可能性。

282.為什麼小寶寶體重下降了

剛出生的新生兒在一周內往往有體重減輕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新生兒出生後要排出胎糞和尿液,吐出一些吸入的羊水,並且通過皮膚、肺部呼吸等途徑丟失了些水分,加之出生後前幾天吃奶較少等原因造成的。這種體重的減輕是暫時性的,醫學上稱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一般地,新生兒在出生3~4天時可減輕出生時體重的6%~9%,但最多不會超過10%,並且通常在出生10天後即可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隨著新生兒吃奶量逐漸增多,以及對外界環境的不斷適應,體重會逐漸增加,所以父母不必擔心。

如果新生兒在10天後仍未恢複到出生時體重,要尋找原因。首先應該想到可能是母乳不足,要想辦法幫助母親堅持母乳喂養,如增加新生兒的吸吮次數,以刺激母乳的分泌,同時母親要保持良好的飲食休息習慣等。另外,如果新生兒是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要注意配方奶的方法及喂養時間。若是新生兒體重遲遲不增加,父母就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以免耽誤新生兒的生長發育。

283.新生兒突然憋氣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在出生後2~20天內常出現突然憋氣現象,特別是早產兒或足月小樣兒多見。主要表現為突然呼吸停止,麵部發紫,四肢軟弱無力。如果憋氣時間超過15~30秒鍾,醫學上稱之為呼吸暫停。

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大腦發育不完善,當遇到寒冷刺激或患肺炎等疾病時,就可發生憋氣現象。由於憋氣時肺內血氧交換停止,導致體內缺氧,如缺氧時間過長,就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一旦發現這種現象,若無醫務人員在場,父母應立即采取人工輔助呼吸,將手放於新生兒背部,然後以每分鍾40次左右的頻率輕托、輕放新生兒或拍打他的足底,以刺激呼吸,並注意保持室溫在26℃~28℃。如經過上述處理新生兒仍無好轉或頻繁出現憋氣現象,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284.新生兒為什麼吐奶

部分新生兒吃奶後容易吐奶,其中常見的一種稱為“溢奶”,即使健康的新生兒也會出現溢奶。溢奶多在吃奶後不久、由抱著吃奶改為躺下時發生,也可在吃奶後活動時發生,吐出的奶多順著新生兒口角邊流出而不是從口中向前猛烈噴出,量可多可少,吐出的東西主要為剛吃下的奶或稍經胃酸作用後形成的奶塊,沒有黃色膽汁或血液等成分,新生兒吐奶後精神食欲仍好,一般無其他不適。

新生兒溢奶多由以下原因引起:

1.食管與胃連接處的括約肌沒有完全發育好,其阻礙胃中食物向食管返流的閥門功能差,尤其多見於早產兒;

2.生兒胃的位置呈水平狀;

3.喂奶方法不當,如新生兒躺著吃奶、人工喂養時奶瓶的奶頭有空氣而未充滿奶、吃奶後馬上讓新生兒躺下等。

輕的溢奶對新生兒生長發育一般無明顯影響,較重者由於營養攝入不夠則可能影響新生兒的生長。

對溢奶新生兒的處理主要通過改善家庭護理即可,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處理。對溢奶新生兒的家庭護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少食多餐;

2.喂奶時應將新生兒抱起來、頭向斜上方斜躺在母親的懷裏,母親一手托住新生兒背部、一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別放在乳房的上方和下方以托起整個乳房喂奶,如果奶流過急,可用拇指和食指分別放在乳頭上、下方適當按住或夾住乳房以控製奶流速度、避免吃奶過急引起胃部抽筋而導致的溢奶;

3.吃奶後應將新生兒抱起讓其頭朝上趴在大人的肩膀上,用手輕拍新生兒背部,讓吃奶時咽下的空氣從口中排出後再讓新生兒躺下;

4.人工喂養時奶瓶的奶頭應充滿奶而不能有空氣。

如果新生兒吐奶嚴重或吐奶呈噴射狀,或吐出物顏色異常等,應找醫生診治。

285.新生兒脫水熱是怎麼回事

如果新生兒在出生後2~4天時出現發熱,體溫38.5℃~39.8℃或更高,合並煩躁不安、啼哭不已、皮膚潮紅、口唇粘膜幹燥、體重減輕、尿量減少等情況,但其他情況尚好,無感染中毒症狀,醫學上稱之為“新生兒脫水熱”。新生兒脫水熱在天氣幹燥與炎熱季節發病率較高,人為地給孩子創造高溫環境同樣可引起脫水熱。

新生兒脫水熱主要是由於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而引起發熱,原因主要有:一是進入水分不足:新生兒出生後,經呼吸、皮膚蒸發、排出大小便等失去相當量水分,而出生後3~4天內母乳分泌量較少,如果不注意補充會造成體內水分不足;二是環境溫度過高:父母害怕新生兒著涼,包裹過嚴,保暖過度,使其體溫升高,呼吸增快,皮膚蒸發的水分增多,也可脫水。在以上情況下,新生兒蒸發損失的水分比鈉鹽的損失多,血清鈉增高,血清蛋白也可增高。

新生兒脫水熱一般無需特殊治療,隻要多喂白糖水或白開水即可。如先喂5%的白糖水,每2小時一次,每次15~30ml。若新生兒口服液困難可采取靜脈輸液。隻要補充足夠的水分,體溫會降至正常,脫水症狀自然消失。另外,還可以用75%酒精對等量水,用紗布蘸擦額頭、手腳心、頸部、腋下、大腿等處,進行物理降溫。個別超熱(腋溫≥40.5℃)或高燒抽搐者需急送醫院。

D。寶寶感知覺發育

286.寶寶一出生就可以感知世界

我們今天來一起看看新生寶寶的皮膚感覺是怎麼樣的發育情況。皮膚感覺包括痛覺、觸覺、溫度覺等。

1.新生兒已經存在痛覺,但是相對於觸覺、溫度覺來說,新生兒對痛的感覺是不太敏感的,尤其是在軀幹、腋下等部位。由於寶寶的神經傳導還夠準確,痛刺激後會出現痛覺泛化現象。什麼是痛覺泛化現象呢?當寶寶受到痛刺激後不能夠準確感覺到疼痛的部位,表現出對疼痛的不敏感性。給孩子打針時就能發現,孩子哭往往不是在針戳進去時,而是等針打完以後拔出來時哭,或者幹脆就不哭,這時候家長往往會誇獎孩子勇敢,實際上是孩子對痛覺的反應遲鈍的表現。

2.新生兒的觸覺有高度的敏感性,尤其在眼、前額、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而大腿、前臂、軀幹處的敏感性就相對比差一些。當孩子哭時,隻要把他抱起來,摟在懷裏,親親他、拍拍他,他就很快會安靜,觸覺使得孩子感覺到了爸爸媽媽的關愛。感受到大人給予溫暖的孩子會感到安慰、有了安全感,所以就不再哭鬧了。

3.新生兒的溫度覺也比較敏銳,他能區別出牛奶的不同溫度,溫度太高太低,他都會做出不愉快的反應,而母乳的溫度是最適宜的,所以新生兒吃母乳時總會流露出愉快、滿足的表情。相對熱的刺激而言,新生寶寶更討厭冷刺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而且受環境溫度的影響很大,所以需要給以適當的保暖。但是,當媽媽給寶寶用熱水瓶、電燙壺保暖時,要注意安全,切忌靠近孩子的皮膚,盡管孩子能感覺到溫度的高低,但他的痛覺比較遲鈍又無能力做作反抗來保護自己,所以一不小心會容易造成燙傷。

新生兒離開母體後,會有些不安,特別需要媽媽的撫愛。媽媽可在喂奶、給新生兒洗澡、換尿布時,撫摸一下新生兒的皮膚,尤其是麵頰、手心等。通過撫摸既增加了母子感情,又加強了皮膚感覺的訓練,可明顯促進孩子對客觀事物的反應能力。

287.寶寶能不能聞到氣味

新生兒的嗅覺係統已經發育得基本成熟。科學家們做過這樣的實驗:把新生兒放在一個記錄活動水平穩定性的測量器上,腹部圍有測量呼吸的呼吸描記器,然後用棉簽蘸上有氣味的物質,放在新生兒鼻孔旁邊,他聞到這種氣味,呼吸會加快,動作也會增多。

還有研究發現,新生兒已能區別幾種不同的味道,並且對氣味的空間定位也相當敏感。新生兒會聞到乳香並積極尋找奶頭,而且能辨別出自己母親的氣味和其他人的氣味。實驗者把兩個喂奶母親用過的胸墊分開放在新生兒頭的上方,結果發現,小兒轉過頭來注視自己母親用過的胸墊的次數多於注視陌生母親用過的胸墊次數。

在新生兒期積極的訓練嗅覺可以幫助新生兒避免有毒物質的吸入,並且還能幫助他利用不同的氣味區分人和事物。

288.新生兒知道媽媽的味道

味覺和嗅覺也是感覺的一部分,相對於視覺和聽覺來說,孩子一生下來味覺和嗅覺就相當靈敏了。

新生兒就有了良好的味覺,出生後不久就能夠辨別不同的味道,他們喜歡品嚐帶有甜味的水,對鹹的、酸的或苦味的水表示出痛苦、不愉快的表情。新生兒的嗅覺也相當靈敏,能區別不同的氣味,尤其對來自母親身上的氣味就特別敏感。專家發現,出生6天的新生兒就能辨別自己母親身上的氣味。在嬰兒的鼻兩側各放一塊奶墊上麵留有各位母親的乳汁,一側是嬰兒自己母親的奶墊,另一側是他人母親的奶墊,觀察新生兒是否能將頭轉向自己母親的奶墊。結果發現:生後2天的新生兒不表現出對自己母親奶墊的興趣,而到了第6天時,大多數新生兒能經常地將頭轉向自己母親的奶墊。說明生後6天的新生兒已經能夠聞出自己母親的氣味了。平時,母親在給孩子喂奶就能發現,自己的孩子能聞到母奶的香味,並表示出急切地尋找奶頭。

289.新生兒喜歡甜味

人的味覺是通過舌頭上的味蕾來感覺的,通常分成四種:酸、甜、苦、鹹。新生兒的味覺是最發達的感覺,在他出生後僅2小時就能分辨出許多味道。

曾經有人利用吸吮反應的變化研究新生兒的味覺,發現他們對水、葡萄糖和各種鹽溶液的吸吮反應跟對牛奶的反應不相同,而且他們的吸吮還會隨著鹽溶液濃度的變化而變化。如果用甜糖水喂新生兒,他就會有愉快表情,而對檸檬汁等澀苦的味道會表現出痛苦的表情。所以說新生兒喜歡奶味、甜味,不喜歡過鹹、酸或苦的味道。因此,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小,不懂好壞,不知味道,給他什麼就吃什麼的想法是沒有科學道理的,也不利於增強小兒食欲和促進小兒各方麵生長發育。

研究還發現,新生兒在出生最初幾天就存在著味覺的性別差異,女嬰比男嬰更喜歡甜味。

290.寶寶喜歡柔和的聲音

新生兒能聽見聲音嗎?可以肯定地告訴你:能聽見,而且在胎兒期時就能聽到聲音了。隻是由於新生兒中耳鼓室尚未充氣,並有一部分羊水瀦留,以致聽覺傳導較差,因此聽覺不是很靈敏。

有人曾做過試驗:給出生24小時內的新生兒聽一種類似蟋蟀叫的聲音,有的新生兒隻須聽二、三次便會出現眨眼、動嘴、扭頭、睜眼、哭鬧等反應。出生6天的新生兒就能聽到30分貝的低聲。當有人說話時,新生兒會向說話聲音的方向轉動身體,尤其是婦女的聲音更吸引他。如果仔細觀察一下的話,還會發現新生兒在傾聽成人講話時,他的身體會以一種模式開始運動,一旦停止聲音,他的運動也終止。

新生兒不僅能夠聽到聲響,而且對柔軟、緩慢、純厚的聲音比較偏愛,表現為安靜、微笑,對於尖利的響聲則反應急躁、激烈。研究還證明:新生兒對有節律的聲音特別敏感,並且喜歡聽母親的聲音。這大概與他在子宮內熟悉了母親的說話聲、有節律的心跳等有關,重溫這些聲音,對新生兒是莫大的撫慰,給他一種安全的感覺。

291.新生兒能看見媽媽嗎

有的人認為:新生兒是個“睜眼瞎”,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新生兒的眼球小,眼球前後徑短,視焦距調節能力較差,即我們平常所說的遠視眼,觀察事物的敏感性低於成人。如果這時選用的刺激物太近、太遠、太小、移動太快都會使新生兒不能很好地捕捉到物體,動力視網膜鏡顯示,新生兒的最佳視焦距為19厘米。

父母不了解新生兒的視力特點,一味地按照成人看東西的樣子和距離把物體放在新生兒眼前晃晃,新生兒沒有反應就誤以為他看不見。其實新生兒看東西的最佳距離相當於媽媽喂奶時母親的臉和寶寶的臉之間的距離,所以,新生兒是能看見媽媽的,而且最喜歡看見媽媽的臉。這種視覺狀態一直要持續到出生後3~4個月時,小兒才會有良好的視焦距調節能力。

另外,新生兒還具備辨別顏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