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分娩前後的護理
41.為什麼初產婦產程長
初產婦和經產婦的生產過程存在一些差別,初產婦因為是第一次生產,所以身體的擴張過程相對要慢,而經產婦則相對要順利得多。
初產婦的子宮頸外口擴張極慢。已經有過一次或一次以上生育經曆的經產婦,當子宮開始收縮時,子宮頸外口隨之擴張,阻力比初產婦要小;子宮頸口充分開全至胎兒能夠通過的程度所需的時間,也要比初產婦短得多,這便是經產婦產程時間短的一個原因。
42.哪些姿勢緩解產痛
開始宮縮後,一陣陣腹痛侵襲著產婦,心理恐懼,身心備受煎熬。采取恰當的姿勢可以幫助產婦緩解產痛,有助於順利度過分娩。
1.在子宮收縮間歇時產婦分開腳站立,雙臂環抱住陪護者或丈夫的頸部,頭部靠在其肩頭,身體斜靠在其身上;陪護者或丈夫支撐產婦的身體,雙手環繞住產婦的腰部,給產婦的背部下方進行輕柔地按摩。
2.在子宮收縮時產婦分開腳站立,產婦將自己的身體背靠在丈夫或陪護者的懷裏,頭部靠在其肩上,雙手托住下腹部;陪護者或丈夫的雙手環繞住產婦的腹部,在鼓勵產婦的同時,不斷地與其身體一起晃動或一起走動。
3.在床上或地板上放幾個鬆軟的墊子,產婦跪趴在墊子上。陪護者或丈夫在床的一邊,用雙手不斷地撫摩產婦的後背,可以減輕產痛引起的腰背疼痛,使產婦感到舒適一些,特別是胎兒的麵部朝向產婦腹部時。
4.找一把舒適柔軟的椅子,產婦麵向椅背而坐,胸腹部靠在有柔軟靠墊的椅背上,頭部放鬆地搭在上麵;陪護者或丈夫在妻子身後,一條腿跪蹲下去,不斷地用手按壓產婦的腰部,這樣可以使產婦緩解腰部的疼痛。
5.產婦趴伏在床上,雙手放於床上的墊子上,使自己的臀部低於肩膀,並且將雙腿分開一些,左右晃動臀部,有助於減輕產婦的腰背部疼痛。
6.丈夫或陪護者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產婦趴伏在其大腿上,雙手環繞著抱著丈夫或陪護者的腰臀部,托著自己的身體;丈夫或陪護者輕柔地上下撫摩產婦的腰背部。
7.在從第一產程向第二產程進入時,產婦可以在床上采取蹲坐的姿勢,丈夫及其他陪護者分別站在床的兩旁,產婦把自己的雙臂搭靠在丈夫及其他陪護者的頸肩上,這種由別人支撐的趴跪姿勢,可以使產婦感到舒服一些,而且胎兒的重力還可以促進骨盆擴張。
8.如果需要的話,在子宮收縮間歇產婦可以采取直坐的姿勢坐在床上,後背貼在有靠墊或枕頭的床背上,雙腿屈起,雙手放鬆地放在膝頭上。這樣可以使產婦的腹部及腰部得到放鬆,還可以將胎兒的頭向子宮頸推進,讓宮縮更為有效。
43.化解產痛三步走
新生命的開始總是伴隨著母體的痛苦。我們應該最大限度的減輕那女性生產時的痛苦。我們可以從感情交流、運動護理、情緒調整這三個方麵來減輕產婦的分娩痛。
1.情感交流。丈夫或陪護者對產婦說話時態度應親切,對她的話表現出感興趣並及時回答。丈夫或陪護者要不斷地給予產婦表揚和鼓勵,增強她的自信心。盡量運用有幫助的非語言交流技巧幫助產婦樹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在分娩過程中經常詢問產婦的感覺,並對她的失態行為表示理解。對產婦說話時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盡量使產婦的心理放鬆。丈夫及陪護者應在醫生指導下,經常幫助產婦撫摩、按摩、握手、擦汗,使產婦感到溫暖。
2.運動護理。在子宮收縮間歇下床走動一下可以幫助產婦減輕產痛,但要盡量放鬆。在子宮收縮間歇,產婦要多注意喝一些飲料並吃一點食物,以補充能量,注意及時排尿。隨著疼痛加重,產婦的恐懼不斷增加,依賴性更強,丈夫和陪護者要給予她更多的關心和支持。丈夫或陪護者要根據產婦的需要,經常握著她的手,或給做腰背部按摩。
3.情緒調整。指導產婦使用在產前輔導課上學習的呼吸技巧,幫助她鎮定精神,緩解產痛。讓產婦變換各種體位,如站、蹲、走等,避免平臥位,以促進分娩進程。產婦不要擔心自己發出聲音,需要時可以適當地叫喊一下,但不宜過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體力消耗。隨時滿足產婦的生理需要,如飲水、擦汗等。將燈光調暗、關燈或欣賞音樂都有助於減輕產婦的煩躁情緒。指導產婦配合宮縮屏氣用力,對她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44.哪些運動緩解分娩陣痛
分娩陣痛即為產婦在產程中出現的規律性宮縮,它是胎兒得以順利娩出的原動力。但是有許多產婦存在著恐懼的心理,甚至把與分娩無關、且出現時間短、間歇期長而不規則、強度不大的假陣痛誤認作是分娩的發動,白白浪費了氣力,到了真正需要用力娩出胎兒時反而會感到精力不濟,同時喊叫又會使腸管脹氣,不利於宮口擴張和胎兒下降。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產婦要對分娩有正確認識,消除精神緊張,抓緊宮縮間歇休息,也可看書或聽音樂使自己放鬆下來。規律進食、喝水,使身體有足夠的能力和體力。這些不但能促進分娩,也大大增強了對疼痛的耐受力。如果確實疼痛難忍,也可以通過調整呼吸和按摩來減輕疼痛。
1.調整呼吸。陣痛末期,陣痛程度會加劇和增長,次數會增多。每次陣痛開始和結束都用全胸式呼吸,中間部分用上胸式呼吸,以便盡量放鬆下腹減低痛楚。上胸呼吸:口微微張開,用口輕吸氣,然後輕吹氣。隻用肺上半部像吹熄小蠟燭,不需太用力。全胸式呼吸即用力深呼吸,先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慢慢用口呼出。
2.按摩。在調整呼吸的同時輔以合理的按摩能更好地放鬆肌肉,減輕痛楚。具體做法為:吸氣時,兩手從兩側下腹部向腹中央輕輕按摩,呼氣時,從腹中央向兩側按摩。每分鍾按摩次數與呼吸相同,也可用手輕輕按摩不舒服處,如腰部、恥骨聯合處,這些部位是經絡要地,合理按摩可以起到通經活絡、舒緩疼痛的作用。
3.壓迫止痛。在深呼吸的同時用拳頭壓迫腰部或恥骨聯合處。
4.適當走動。產婦如果一切正常,經醫生同意後,可適當走動一下,可以緩解疼痛。
45.第一產程產婦應如何配合
在整個產程中第一產程所需的時間最長。從子宮開始規律宮縮到子宮頸口完全開全為止,初產婦平均需花費10-12小時,但也有更長或較短時間的。經產婦大約僅用4——10小時。
但第一產程需要的時間會因人而異,假如產婦過於緊張,會延長分娩的時間。因此,產婦的精神狀態對正常分娩的進程極為重要。
在分娩的過程中,第一產程不但時間長,而且極為關鍵,隨著宮縮的越來越頻繁和加強,產婦會本能地非常想用力將胎兒娩出。但由於宮口尚未開全,盲目的用力隻會消耗體力,同時使胎兒受到更大的壓力。因此,在第一產程的前幾個小時,產婦不要急躁,不要過於緊張,要順應自然,能吃就吃,如:可以準備一些巧克力、香蕉等食物;能喝就喝,如:可以適當喝些水和果汁,補充水分;能睡就睡,趁宮縮間歇小睡是養精蓄銳的最佳方法。
為了便於子宮頸口擴張,產婦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做各種輔助動作,以便解除子宮頸口的緊張,使子宮頸口的肌肉充分放鬆。如果進展緩慢,千萬不要氣餒,不要失去信心,每位產婦都還有很大的潛力,應滿懷信心地等待子宮頸口開大。
產婦可以采取側臥位,當子宮開始收縮時,產婦盡量放鬆手、腳及全身肌肉。從妊娠中期開始,孕婦就應練習這個動作,先握拳,勾腳尖,全身用力,然後鬆手,放鬆全身的肌肉,解除全身的緊張狀態。預先掌握了這些動作,分娩過程中產婦就能很好地配合醫生。
當宮縮的間歇時間越來越短,腹痛難以忍耐時,產婦可保持側臥位,也可取仰臥的姿勢,或取坐位或蹲位,均勻地做腹式深呼吸。腹式深呼吸的要領是當子宮開始收縮時,慢慢地用鼻子深深吸氣,使腹部膨脹到最大,然後再慢慢地用嘴呼出氣體。注意在緩慢吐氣的過程中,不要在呼吸到一半時停止呼吸。做不好時,可用手抱住下腹,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協助腹部做深呼吸,這樣會好一些。盡量地全身放鬆和緩慢地深呼吸是順利度過第一產程的關鍵。有時也可做短而淺的呼吸,由於不影響子宮收縮和下腹部的肌肉運動,會感覺比較舒服。還可以配合腹式呼吸,在每次宮縮開始時,用手掌輕輕地按摩下腹部。
上麵所說的動作在宮縮間歇時不要做。做上述動作時,產婦應冷靜、精神集中,不要在不該用力時亂用力,否則,因子宮頸口尚未開全,會早早消耗掉體力,而在真正需要用力時反而感到疲乏無力。當宮口將要開全並需要用力時,醫生和護士會告訴產婦。因此,這些動作都應與醫生、助產士密切配合,按他們的指導去做。
正常情況下,當每次宮縮持續60~90秒,間隔隻有30~90秒時就到了第一階段的後期了,再堅持一下就要進入第二產程。
46.第一產程需要吃東西補充能量
第一產程是宮頸擴張期,從規律性的宮縮開始到宮口開全為止。這一時期的時間最長,宮縮逐漸頻繁且增強。初產婦第一產程一般需要12~16小時,體力和精力的消耗都相當大,因此應在第一產程時鼓勵產婦盡量吃點東西。
吃什麼好呢?此時首選巧克力,因為它富含大量優質碳水化合物,營養豐富,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被人體吸收,產生大量熱量供人體消耗。還可以吃一些細軟食物和流質食物,以澱粉類食品為主,照顧產婦的口味,食用麵包、稀飯、蛋糕、麵條等。也可喝糖開水,保證體力和精力。蛋白質、脂肪類食物在胃裏停留時間長,在分娩時容易導致胃不適,甚至嘔吐,所以不宜進食。
第二產程是胎兒娩出期,從宮口開全至胎兒娩出為止。一般初產婦需要約1~2小時左右。第三產程是胎盤娩出期,從胎兒娩出至胎盤娩出為止,一般不超過30分鍾。這兩個階段一般不吃東西。
47.分娩時如何與醫生配合
母親分娩時要與醫生配合,這樣有助於寶寶順利出生。
1.思想放鬆,精神愉快。緊張情緒可以直接影響子宮收縮,而且會使食欲減退,引起疲勞、乏力,影響產程進展。
2.注意休息,適當活動。利用宮縮間隙休息、節省體力,切忌煩躁不安消耗精力。如果胎膜未破,可以下床活動,適當的活動能促進宮縮,有利於胎頭下降。
3.增強營養,補充水分。在待產過程中要盡量吃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以補充體力,同時還要多飲湯水以保證有足夠的精力來承擔分娩重任。
48.助產呼吸四步法
調整呼吸可以讓小寶寶順利的出生。我們現在來看一看如何調整呼吸。
1.深呼吸:每次宮縮時,均勻地深吸氣,做腹式深呼吸動作,吸氣要深而慢,呼氣時也要慢慢吐出,宮縮停止時閉眼休息。
2.按摩法:以兩手指輕輕按摩腹壁皮膚,深吸氣時將兩手按摩至腹中線,呼氣時再從腹中線移向兩側。也可按摩腹部最疼的地方。
3.壓迫法:在深吸氣同時,用拳頭壓迫腰部肌肉或髂前上棘,髂脊及恥骨聯合部位。此方法與按摩法交替使用,可以減輕子宮收縮對大腦的刺激,減輕腹部酸脹疼痛的感覺。
4.屏氣法:宮口開全後,當宮縮開始時,在醫生的指導下,雙腿屈起分開,兩手抓住把手,像解大便一樣用力向下屏氣,時間越長越好。待宮縮過後立即放鬆,爭取時間休息。當胎頭即將娩出時,產婦要密切配合接生人員,不要再用力屏氣,避免造成會陰嚴重裂傷。
49.什麼是新生兒臍帶纏繞
在孕期,有些胎兒會發生臍帶纏繞現象。臍帶纏繞是一種常見的臍帶異常。在分娩中,其發生率高達20~25%。
臍帶纏繞究竟是怎麼回事?臍帶纏繞是指臍帶環繞胎兒身體,通常以繞頸最為常見,分娩時,看到臍繞頸一、二圈的寶寶並不稀奇。另外,軀幹及肢體的纏繞也有可能發生。發生臍帶纏繞的胎兒,纏繞多為1~2圈,3圈以上較為少見。有一種不完全繞頸,稱為臍帶搭頸。
臍帶是胎兒生命的橋梁。它一端連接胎兒臍輪,另一端連接胎盤。臍帶中有兩跟臍動脈和一條臍靜脈,以及包裹於它們表麵的膠凍狀組織。通過臍帶,胎兒從母親身體獲得氧氣以及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排出胎兒體內的廢物。正常情況下,臍帶的長度約為50厘米,長於70厘米為臍帶過長,短於30厘米為臍帶過短。
胎兒在母體內並不老實,它在空間並不很大的子宮內翻滾打轉,臍帶纏繞住頸部、軀幹或手腳是有可能發生的。有時候,纏繞住的臍帶可能會在臨產前鬆解開;有時候,明明沒有被臍帶纏繞的胎兒也有可能在最後幾周發生纏繞現象。
50.臍帶纏繞有什麼危險性
臍帶纏繞,其結果類似於“上吊”,對胎兒的影響與纏繞的周數及鬆緊度、臍帶的長短、羊水量有關。同時還與是否臨產有關。臨產後,胎頭往下分娩,會造成原先纏繞較鬆的臍帶逐漸拉緊。
一般來說,被臍帶纏繞一周或臍帶搭頸的胎兒,因臍帶纏繞及壓迫程度較輕,是不會發生臨床症狀的,這種纏繞對母兒危險不大,母親仍可經陰道將其順利分娩。即使是臍帶繞頸,由於胎頭的活動性較小,隻要臍帶沒有被勒緊,通常就不會危害胎兒健康。在孕期,如果發現有臍帶纏繞現象,隻要胎兒繼續在活動,孕婦就不需要太擔心。
然而,纏繞周數多及壓迫程度重的胎兒,因臍帶纏繞可導致相對性臍帶過短,纏繞過緊,會影響臍帶血流,首先就會影響到胎兒氧和二氧化碳的代謝,使胎兒出現胎心減慢;嚴重者,可能出現胎兒缺氧,甚至胎兒死亡,處理較為被動和棘手。
51.孕婦摔跤會導致胎兒臍帶纏繞嗎
一般認為,臍帶纏繞與臍帶過長、胎動過頻有關。在妊娠中期,子宮腔體積較大,而胎兒相對較小,它們有很大的活動範圍,如果是臍帶過長或胎兒在作由頭位變為臀位或臀位變成頭位的大幅度活動時,就有可能發生臍帶纏繞。
民間有傳言,說孕婦在妊娠期摔一跤臍帶繞一周,摔兩跤臍帶繞兩周。其實,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孕婦摔跤時,由於有子宮韌帶的支撐和宮腔內羊水緩衝作用,對胎兒不會造成太大的衝擊,因此對胎位的影響不會太大,通常不會造成臍帶纏繞。
臍帶繞頸過緊會影響臍帶血流量,引起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導致產時窒息缺氧。這可以通過臍血流檢測和超聲檢查來了解。如果臍帶纏繞不緊,對孕期並無影響,但產時必須實施嚴密監護,以確保胎兒安全。
52.產前可以查出臍帶纏繞嗎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臍帶纏繞在胎兒娩出前完全有可能診斷,嚴重臍帶纏繞可以引起胎心率改變,因此在胎位大幅度改變時,利用胎心監護儀可以幫助醫生早期發現臍帶纏繞現象。
B超檢查,特別是彩超多普勒檢查對於臍帶纏繞診斷是胎兒有幫助的,醫生可以清楚看到胎兒的頸部有臍帶的血流。然而,目前的檢查還沒有辦法測量宮內臍帶長度及判斷臍帶纏繞的鬆緊。另外,即使超音波發現有胎兒有臍帶纏繞現象,醫生並不能做任何處理,而隻能做進一步監視。
在預產期臨近時,如果出現胎頭還不入盆,或孕期檢查發現胎位經常發生頭位或臀位轉換,就應警惕臍帶纏繞。臍帶繞頸屬高危妊娠,隨時可引起胎兒宮內窘迫,孕婦應提前住院待產,讓醫生通過胎心監護儀和超聲檢查等間接方法判斷臍帶情況,確保母子平安。
53.分娩過程中臍帶纏繞怎麼辦
當發現臍帶纏繞時,如果胎兒沒有其他異常,孕婦就不必驚慌,也不必立即進行手術分娩。
當臍帶纏繞引起胎兒宮內缺氧時,胎兒會表現出胎動減少,醫生會通過電子胎心儀監護胎兒情況,觀察是否有異常的圖形出現,並根據當時孕婦的情況做相應處理。如孕婦還未臨產,醫生通常建議孕婦進行手術分娩,以規避風險;
如果醫生在產婦臨產時發現臍帶纏繞,通常會選擇手術或選用產鉗助產。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孕婦即使有臍帶纏繞,也未有胎兒缺氧情況發生,她們和正常孕婦一樣能自然分娩。胎兒娩出時發現臍帶纏繞,醫生會立即經頭部或肩部將其解脫;若纏繞臍帶牽拉過緊,就立即以鉗夾剪斷臍帶。
54.產後陰道出血該如何護理
產後大約一小時後,產婦會出很多血,這是子宮裏未排淨的餘血、粘液和其它組織。血量會逐漸減少,剛開始是暗紅色的,然後會變成粉紅色,最後會變成褐色。產後出血會持續6周左右。
對策:準備一些一次性短褲(可用男式的)和產婦用衛生巾,每天定時更換、保持潔淨。
55.產褥期有哪些講究
如何讓產婦平安度過產褥期、盡快恢複體力健康是產婦及其家人比較關心的話題。
產婦產褥期需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1.產後忌用內置棉條。產後2~6周內會有陰道出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惡露。起初鮮紅分泌物很多,過幾天就會減少,並逐漸變為褐色。這種分泌物一般持續到產後第1次月經來潮。
產婦要使用衛生護墊吸收流出的分泌物並注意清洗外陰,不要用內置棉條,以免引起感染。
2.大小便有講究。分娩後,產婦想大便時應立即去排便,不要忍著,也不要太用力。排便時,用一塊清潔的衛生墊敷壓在有縫線的部位。產後第1天排出小便較多是正常的,起初排尿時會感到傷口疼痛,如果局部有縫線,應用溫熱的水做局部衝洗,在尿液排出時皮膚就不會有刺痛感了。
3.早期活動有利康複。早期下床活動對產婦非常有利,正常分娩的產婦一般臥床休息6~8小時後即可坐起。起床動作不要過猛,分娩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動。如果產婦有合並症或剖腹產,可推遲幾天下床。早期活動有利於惡露的排出及子宮的恢複,減少產褥病;長期臥床可使子宮體積較大而易發生子宮後移位。另外,由於產褥期間盆底組織尚未完全恢複,因此應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以防止子宮脫垂。
56.產婦如何進行自我護理
產婦可以通過自我護理使身體盡快恢複。
1.按摩子宮:目的是幫助子宮複原並刺進惡露排出,也可預防因收縮不良而引起的產後出血。
方法:先找出子宮的應置。正常分娩的產婦可以輕易在肚臍下觸摸到一個硬塊,即子宮。當子宮變軟時,用手掌稍施力量於子宮位置環行按摩,使子宮硬起,表示收縮良好;當子宮收縮疼痛厲害時則暫時停止按摩,可采俯臥姿勢以減輕疼痛,若仍疼痛不舒服,影響休息及睡眠,可通知護理人員。
2.觀察惡露:惡露是指由子宮排出的分泌物,產後1~3天,量多、顏色較紅,以後顏色變淡,量少。10天後呈淡黃色,一般在4~6星期會完全消失;若惡露有大血塊、惡臭或鮮血流出等異常現象,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3.小便:由於會陰傷口疼痛及生產時膀胱和尿道受損及壓迫,可能在產後有解小便或解不幹淨的感覺,產婦應於產後2小時開始解小便,若解小便不通暢,請通知護理人員協助。
4.大便:產後由於腹壓消失、飲食中缺少纖維素、臥床等原因可使腸蠕動減弱,排空時間延長,會陰切口的疼痛使得產婦不願意作排便的動作,產褥期出汗多等原因均易導致便秘。故產婦在產褥期應以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為主,特別注意多吃含纖維素多的新鮮水果和蔬菜,適當下床活動,並養成每日按時排便的良好習慣。必要時可以進食蜂蜜、香蕉等,以促進腸蠕動;開塞露也可以緩解大便秘結。
5.母乳喂養:母乳是嬰兒的理想食品,其所含的各種營養物質最適合嬰兒消化吸收,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產後6個月內應實施純母乳喂養。來奶需要幾天時間,母親一定要耐心等待;護理人應富有高度責任性和愛心,多給她們鼓勵和支持,並盡早地向產婦講解早期母乳喂養的一些常見問題,消除她們的緊張心理,使母乳喂養有一個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