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別出心裁 宗法晉唐(1 / 2)

書法家書寫自己的作品之後,要在作品上加蓋自己的名章,叫鈐印。這種習俗源於宋元,盛行於明清,唐代以前很少有這種加蓋名章的作法。在一幅書法作品上安排好符合畫麵章法布局和風格特點的印章,會給書畫作品起到畫龍點睛的奇效。書法以全黑布白為主,貫穿始末,少許朱紅破之,在視覺上填補了孤寡單歡的遺憾。在漫長的書畫藝術發展史上,鈐印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審美特效和必備章法。其實最初印章隻是一種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後,因為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並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逐漸形成。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布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也可以顯得更鄭重,還可防止偽造;另外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閑章,還可以寄托書者的抱負和情趣。因此,曆來書家都非常重視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書印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更美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目前,書法作品上的印章大致有以下幾種:

姓名章,是題款署名用章。姓名有連在一起的,也有分開的。姓名章一般分朱文白文兩種。一幅書法作品上蓋兩方姓名章時,最好一朱一白,兩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時,次序是先姓名章,後字、號章。

閑章,閑章亦稱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攔邊章、壓角章和攔腰章等。引首章又稱“隨形章”,是隨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章,一般不宜為方形,而以半通、長方、圓形、半圓形、橢圓形、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為好。引首章按內容又可分為如下幾種:齋號章、雅趣章、年號章、月號章,等等。

鑒藏章,鑒藏章是鑒賞收藏者用章。據載,鑒藏章亦始於唐,宋以後盛行。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連珠印,唐玄宗作“開元”二字連珠印,皆用於禦藏書畫。後來鑒藏名稱頗多,如收藏,珍秘、審定、鑒賞、過目等。鑒藏用章,應視字畫之大小,以不損字麵與畫麵為要。

可見,書法藝術發展到現在,如果一幅書畫作品最後不鈐印,似乎給人一種未完成的感覺,仿佛沒有一個圓滿的交代。甚至被人們認為不是合格的書法作品。

但是,毛澤東書法八十年,作品中卻幾乎沒有鈐印這個環節。無論題詞、書信、批注、文稿,毛澤東都喜歡用毛筆或鉛筆,以他獨特的“毛體字”簽上他的大名,並不理會世俗上的那些繁文縟節,名章、閑章,從未用過。那麼,毛澤東的書法作品為什麼不鈐印呢?在寫《毛澤東書法八十年》這本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毛澤東的書法是宗晉唐的,再加上毛澤東的刻意創新,用現代人的目光看,毛澤東這不鈐印的書法布局可以說是別出心裁,獨出機樞;而從古代的書法源頭上看,不鈐印又是師法傳統的。所以,無論怎樣看都有毛澤東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