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第一部分(1 / 3)

惜春

這是一首珍惜春光、珍惜青春、珍惜生命的詩,可能作於詩人青年時代。

春半年已除,其餘強為有。

即此醉殘花,便同嚐臘酒。

悵望送春杯,殷勤掃花帚。

誰為駐東流,年年長在手。

春半年已除,其餘強為有——除,去也。這兩句是說:春天過了一半,一年就算過去了,其餘時間隻是勉強打發了。

即此醉殘花,便同嚐臘酒——這兩句緊接上兩句:就是現在對著殘花邀醉,也如同在除夕前嚐飲臘酒。“臘酒”與首句中“年已除”相照應。

悵望送春杯,殷勤掃花帚——上句承前句中“醉”、“酒”二字而來:我惆悵地望著送春的酒杯;下句則是一個跳躍:我要殷勤於那掃花的掃帚(意即勤掃落花,不使其陷於汙淖)。

誰為駐東流,年年長在手——東流,東去的流水,這裏以其比喻不停地消逝的時間。此兩句意為:誰能使時間的流水停駐不前,讓它年年都握在我手中永不消逝嗬!

古往今來仁人誌士都痛惜時間的流逝:哲人孔丘麵對流水曾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歎;詩人屈原也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的吟喟。歎惜時間的流逝,就是珍惜生命的有限,切望在有生之年能最大限度地做一番有意義的事業。杜牧的這首《惜春》也正體現了這一主旨。與前人不同的是,他把一年最美好的季節春天作為時間的象征,青春的象征。他那樣癡迷地惜春,就是珍惜青春的歲月;他惆悵地舉杯送春,殷勤地掃收落花,就是悼惜青春年華的漸漸流逝;他忽發挽住時間流水,使其年年在手中長留不去的奇想,就是渴望在青年時代幹出一番於國於民有益的事業。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值得肯定的,而且無論何時都是有教益意義的。

紫薇花

這首寫紫薇花的詠物詩,寄托了詩人對不從眾趨時、特立獨行的個性和於衰颯中崛起的人格的讚美。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這兩句寫紫薇花的與眾不同:她於清晨迎著秋露而開,開得那樣新鮮,那樣精神;在百花園裏她不屬於春天,更不占春花之上乘。這一正一反便凸顯出紫薇之個性。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這是古諺語,意為桃李不以言辭招引人,隻因花美果香,賞花采實之人便紛紛而來,在地上踩成道路。豔陽人,指欣賞豔陽春色之人。這兩句說:如今那得意一時的桃李花又哪裏去了呢?紫薇花卻颯爽麵向秋風,笑那些隻知欣賞豔陽春色之人哩。

古詩中頌菊詠梅之作甚多,詩人盛讚其傲霜鬥雪之風骨,吟誦其不與桃李爭妍之氣節。杜牧這首詩選取了一個獨特的題材——紫薇花。她不淩霜鬥雪,隻迎秋露而開;她不與桃李對立,肯定其“無言而下自成蹊”的美,她隻是嘲笑那些隻知盲目地趨奔豔陽春色之人,這樣就使其作富有了新意,其內涵也就有了獨特的意蘊——如筆者在“題解”中所說。

盆池

這是一首詠物小詩,它以極為精練形象的語言,寫出小小池塘的清幽可愛。

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雲生鏡裏,明月落階前。

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首句寫池塘周圍草木蔥蘢,一片濃綠,就像鑿開一塊綠地湧出一潭清泉。蒼苔,蒼蒼的青苔,泛指茂草蔥鬱。次句形容池水清澈,藍天倒映其中,如同偷了一片天。

白雲生鏡裏,明月落階前——這兩句寫小池的晝夜之美:白天白雲映入池中,如生於明鏡般的水麵;夜晚明月也倒映其中,仿佛月兒也落在階前。

這首五絕寫得玲瓏雋永、耐人回味。寫的是池水卻不見一個水字;寫的是清澈卻不見一個清字。寥寥四句二十字,每句都是一個精巧的比喻,寫出人人共有的四種感覺,使讀者在根據自身經驗的審美再創造中,得到一種新鮮有趣的快感。

秋夕

這首詩描寫清秋之夜閨中少女憩玩的情景,活潑可愛,極富生活氣息。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瑤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首句是描寫人物活動的環境:白色蠟燭的燭光和秋夜的月光照在描著金畫的屏風上。燭光與月光“冷”了畫屏,這是人的一種感覺,是謂通感,點明秋涼。次句描寫人物的活動:用羅紗做成的輕盈的小扇撲那流動的螢火蟲,這必定是天真未鑿的少女。主語或缺,增加讀者的想像,方有意味。

瑤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這兩句是另一個畫麵,又一種情態:在這清涼如水的夜色中,她撲流螢撲得累了,就坐在潔白的石階上,仰望那隔著一道天河的牛郎星與織女星。瑤階,潔白如玉的石階。一本作“天階”。

由杜牧這首詩,我們聯想到早他百年的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筆下的這位少婦年齡一定不大,她尚有“不知愁”的時候。杜牧筆下的這位少女當比這位少婦更小,她不但“不知愁”,而且還有“撲流螢”的童真童趣;但她一定是位早慧的姑娘,也許已經情竇初開,漸省人事,她坐看牽牛織女星的凝神情誌,是否意味著她已意識到為時不遠的遊子思婦之苦或未來的婚姻悲劇?這正是佳作名篇給予我們的浮想聯翩的審美享受。

山行

這是眾口傳誦的唐詩名篇之一,它不但寫出了清秋的楓林之美,而且表現出“勝似春光”的整體秋色之麗。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這兩句緊扣詩題“山行”二字,描述山行的具體情景和行中之所見:沿著斜斜的石徑,向著遠遠的山巔攀登,爬呀爬,快到山頂了,忽然望見白雲升起的地方住著幾戶人家。一個“寒”字點明“秋”之時令,為後文埋下伏筆。“生”亦作“深”,二者都有意境美,前者有動感,似乎更好。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兩句仍與“山行”之詩題照應,並緊接上句文義:登呀登,爬呀爬,爬得累了,便在一片楓林邊停下來坐著歇息一會兒。此時晚霞正繚繞在西天,豔豔霞光灑在殷紅的楓葉上,真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美麗。一說“坐”,意為“因為”。

這首詩之所以千百年來受人喜愛,一是因為它以輕快活潑的情調寫出秋日之爽朗、明麗,一掃悲秋的衰颯之氣,給人平添樂觀豪邁之力;二是由於它自始至終都有一種“行”的動感:“遠上”、“雲生”、“停車”、“坐愛”,讀者的視野隨著作者的視角在不斷變化,因而興味盎然;三是結尾的警句令人玩味無窮,它既是自然景物的準確寫照,又是人生、生活的哲理性象征:它不似春光又勝似春光,秋色在某種意義上看勝似春色,這,便是生命的辯證法。

讀韓杜集

這是一首評詩論文之詩。寫作時間難以確定。作者對杜甫、韓愈的詩文給予極高的評價,寫得形象、風趣而又深刻。

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

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

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太平廣記》卷六十引《神仙傳》說:仙人麻姑的手長如鳥爪,有個叫蔡經的人想:如果脊背癢時,能得麻姑之手搔背該多好。倩(qiàn),請。抓,讀若爪,“搔”也。這兩句意思很明白:杜詩韓集當憂愁之時誦讀,就像仙人麻姑的指爪搔到癢處似的,真痛快。

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據《十洲記》中記載:鳳麟洲在西海中,洲上有鳳凰麒麟數萬,用鳳嘴和麟角合熬成膠,可以接續已斷的弓弦。這兩句說:飛向天外的鳳凰誰還能得到它的精髓呢?今天已無人懂得如何配製“續弦膠”了。意思是無人能汲取杜甫、韓愈詩文的精華,創作出他們那樣高水平的作品。

評詩文之詩首先應當是詩,即應以形象的、有意味的語言來表述對詩文的評騭。這首詩以“麻姑搔癢”,表述對韓杜詩文的感受;以“天外鳳凰”之“髓”,比喻他們作品的精髓,以“無人解合續弦膠”慨歎無人能汲取他們詩文的精華作創造性的發展。可謂寓理性思考於形象表達之範例。杜牧此詩是針對當時文壇的形式主義傾向而發的,而他自己則是既繼承韓杜現實主義傳統,又有所創新發展的表率。清·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說:“杜牧之與韓柳元白同時,而文不同韓柳,詩不同於元白,複能於四家之外詩文皆別成一家,可雲特立獨行士矣。”

贈漁父

這首詩借超然於塵世之外的漁父形象,諷喻現實社會盡是渾渾噩噩、追逐名利之徒,由此反襯“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者的難得和可貴,渴望洞察社會現實的清醒之士湧現。

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

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

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這兩句刻畫出一位睿智的老漁父形象。上句是一個共時性畫麵:在蘆花叢中,深澤之濱,一位老者在靜靜地垂釣。綸,釣魚的繩子。下句是一個曆時性的交代:這位靜靜地垂釣的老人已經曆了幾十個春秋的煙朝月夕。朝夕,就是早晨和黃昏,意為幾十年朝朝暮暮都在蘆花深澤靜垂釣繩。

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這兩句用了一個典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楚頃襄王放逐屈原,屈原至於江濱,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這兩句是以漁父之口,說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幾十年來未遇到過屈原這樣的獨醒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