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人民大會堂的修建(3 / 3)

人民大會堂勝利竣工

1959年9月9日淩晨兩點半,毛澤東主席親臨大會堂工地視察。

萬裏和張鴻舜陪同毛澤東主席先看了大禮堂,而後看了宴會廳,最後來到北京廳。

毛主席在北京廳詢問參加大會堂建設的有多少人?

萬裏回答說:“直接參加大會堂建設的有3萬多人,這還沒有包括各工廠加工備料的人數。”

毛主席說:“這些同誌不為名,不為利,卻這樣努力工作,應該給他們立一個紀念碑。但是人數太多,碑上也寫不下這樣多的名字。我們應該提倡這種不為名、不為利的共產主義精神。”

萬裏說:“這座建築物還沒有名字,周總理曾說過,等建好後,由主席命名。”

“你們現在怎麼稱呼這座建築?”毛主席問。

“我們一般叫‘大會堂’或‘人大會堂’。”萬裏回答說。

毛主席說:“那就叫人民大會堂吧!”

9月10日,人民大會堂全部勝利竣工。大會堂建設一直是全國人民及海外僑胞共同關心的大事,人們非常急迫地想早日知道大會堂的建築和藝術風格。為此,吳晗將報道大會堂的任務交給了沈勃。

沈勃和張131脫開了大會堂的收尾工作,和《北京日報》的一位記者,在絨線胡同市政府招待所突擊了兩天,寫出了《人民大會堂的藝術風格》一文,此文在設計組及設計院黨委討論修改後,交給了吳晗,吳晗閱示修改後,於9月25日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次日《人民日報》全文轉載。

人民大會堂的建設,是中國建築史上驚人的奇跡,短短的10個月,宏偉的人民大會堂矗立天安門前,這是我國建設工作者,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辛勤的汗水澆鑄成的豐碑,這是中國人的驕傲!

這座宏偉建築,坐落在天安門廣場西側,麵積達171800多平方米。超過了故宮全部建築有效使用麵積的總和。最高處46.5米。平麵為“山”字形,中部稍高,兩翼略低。四麵開門,周圍環列巨型大理石廊柱132根。一圈黃綠相間的琉璃屋簷,把大會堂從蔚藍的天空中斜鉤下來,那淡雅的色澤,壯觀的柱廊,以及四周層次分明的建築立麵,構成一幅莊嚴絢麗的圖畫。

走近10米高的花崗石大台階,上了台階,沿著大理石門柱向前,跨進金黃色的大銅門,再穿過寬闊的風門廳和衣帽間,就到了中央大廳。

中央大廳是大會堂的樞紐部位。在這裏,環顧四周,整個建築物布局,一覽無餘:往西直入萬人大禮堂,北通宴會廳,向南穿過長長的廊道,就到人大常委會辦公樓。整個大會堂是由這三部分組成的。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功用和不同的建築藝術、裝飾風格。

宴會廳頂棚上的燈具,采用明亮的吊燈、普通的扣燈和大水晶燈,收到光線明亮的效果。燈口和風道周圍,用石膏花飾和瀝粉貼金圖案組成了新式藻井天花平麵。整個宴會廳的色彩以淡綠、米黃為主,間以橘紅色的花飾卡子,使廳內顯得既富麗,而又明快、活潑。邁進萬人大禮堂,會感到格外開朗舒暢,舒目四望,在麵積達3000多平方米的大禮堂裏,看不見“承天”的“梁柱”擋住人們的視線。定神昂首,高高的圓穹上,由60瓣鎏金花瓣組成飽滿圓大的葵花中心,有一顆大紅星,發射燦爛的金光。三環水波蕩漾的暗燈槽,縱橫密布著500個燈孔,燈火齊明,和周圍裝貼的淡青色塑料相映,蔚為奇觀。

走出大禮堂來到內庭院,穿過一座拱形的洞門,就置身在人大常委會辦公樓的外麵了。內庭麵積是6000平方米,草坪如毯,幽靜宜人。每當晚霞灑落在蒼翠的鬆柏上,大會堂杏紅色的牆壁,天安門的紅牆黃瓦……全都沐浴在異彩之中,人們無不讚歎這人民智慧的結晶,郭沫若詩興大發,賦詩《大會堂》頌道:

十月完成大會堂,千秋獨步頌聲揚。

國聲浩浩功無古,文采泱泱樂未央。

勞動精神昭日月,人民意氣革玄黃。

最高光烈歸於黨,領導群倫有紀綱。

建設者的功績斐然,建設者汗灑四方。這支建設大軍在完成大會堂建設之後,又轉戰另一個建築戰場。

建築工人牛振群在將離開他親手建設的大會堂時,寫了一首代表廣大建設者心情的惜別詩;

我站在庭院的中央,

再一次把這雄偉的大廈看望,

越看越覺得可愛,

越看越顯得漂亮,

汽車喇叭又一次鳴響,

催我即時離開這個地方。

為了投入新的戰鬥,

再見啦!

可愛的大會堂。

最先“解禁”的大會堂

人民大會堂自從50年代末建成之後,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舉行政治活動的最重要的場所。在這裏曾舉行過若幹次中共黨的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接待過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元首和貴賓。這裏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辦公地點,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委員長和副委員長們都在這裏設有辦公室。

也正因為如此,人民大會堂在1979年以前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光環,一道鐵護欄橫在大會堂東門外的廣場上,警衛線則一直向東延伸到廣場西側的馬路沿上,除經過嚴格審查的極少數人能夠獲準進入外,一般老百姓隻能站在遠處觀望。

然而,到了1978年,人民大會堂“解禁”走上了議事日程。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劃時代的會議,這次會議開得圓滿,開得成功,開得全國人民大快人心。這次會議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會上時時傳出的消息,尤使國人興奮不已。這不,會上有位高級領導人提議:人民大會堂作為黨和國家政治活動的最重要場所,其地位在全黨、全國人民心中極為重要,但為了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聯係,體現我們黨撥亂反正的決心,人民大會堂應該而且可以在不進行重大活動時,向各界群眾開放。

撥亂反正大快人心,改革開放大快人心,人民大會堂“解禁”大快人心。

提議眨眼間變成現實。

1979年1月27日晚,中斷15年的首都群眾歡慶春節聯歡晚會,率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央領導在聯歡會上露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鄧穎超在聯歡會上講話。她激動地說“過去的人民大會堂,人民不能來,現在,人民大會堂的禁區已經打破,她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將向各界群眾開放……”

人民大會堂屬於人民,人民是大會堂的主人。

在場的群眾,拍紅了手掌,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拍紅了手掌。

隨後令人激動興奮的事一個接一個而來。

是年3月10日,大會堂東門外的警戒鐵欄杆被全部拆除。大會堂的大門打開,開始擁抱人民。

是年7月15日,人民大會堂的萬人大禮堂及部分大廳正式對外開放,人們可以參觀、遊覽、照相留念。

大會堂“解禁”,也受到了海外各界人士的歡迎。

大會堂“解禁”,也受到了國際友人的好評。

參觀遊覽大會堂的人們絡繹不絕,每天廣場靜候入場的人群如長龍一般,慢慢地、神色莊嚴地進入,而後滿臉笑意地出來。

這是一種多年渴望而瞬間得到了巨大滿足的喜悅之情。

18年來,“解禁”後的人民大會堂接待內賓6000多萬人次,華僑港澳台同胞81.5萬人次,外賓20.7萬人次。

人民大會堂走向社會“練快餐”、辦公司,始於1984年。

1984年的人民大會堂隸屬中共中央辦公廳管轄,也就從1984年開始,人民大會堂作為國家行政機關即開始試行部分企業化管理,在絕對保證黨和國家政治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大會堂擬定出“五年改革設想”,提出了宏偉的奮鬥目標:保證逐年減少國家行政撥款,力爭五年內達到行政經費自給自足,以減輕國家負擔。

當時的中辦主任,看到這份“五年改革設想”的具體方案後,欣然批複:同意。

於是,人民大會堂在對外開放之時,開始向參觀者賣快餐。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可以參觀,宴會廳裏可以就餐,會議廳可以租借……人民大會堂從此結束了原來隻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的曆史。

既算政治賬,也算經濟賬,給人民大會堂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1984年到1986年,兩年的收入,使大會堂行政經費實現自給自足;1991年,人民大會堂經營總收入達2000萬元。

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驚人變化,這變化使人的思想觀念更進一步解放,膽子更大,終於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從人民大會堂裏傳出來,人民大會堂創辦了自己的經濟實體――“人民大會堂綜合服務開發中心”成立了。

這是1990年4月從大會堂傳出來的消息。

人民大會堂時常有數千人同時就餐,為此大會堂就擁有數百名廚師,其中特級廚師即達30多名,他們嫻熟的烹調絕技,掌握著中國八大菜係以及部分西餐的正宗做法。

但人民大會堂也並非天天都有國宴,天天都有數千人就餐,那這麼多的烹調大師和優秀的服務員該幹些什麼呢?

過去的做法是:有宴會時,工作;沒有宴會時,學習。但在商品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的大潮無時無刻地推動著爭奪人才的巨浪。

大會堂裏擁有全國最優秀的特級廚師,這些廚師將是被搶的首選目標。

怎麼辦?

是“固守”嗎?恐怕不行!人才爭奪大戰一經打響,僅靠固守絕對不行!

形勢嚴峻,開動機器,尋找辦法。保證“主業”高標準地完成,開啟“副業”。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創造物質財富和社會效益。

思想一旦解放,設想就會成為現實。大會堂裏辦公司,也就成為順理成章之事了。鞭炮聲聲,開吉大利。大會堂的“服務開發中心”成立後,完全實行政企分開。先利用自身人才優勢開辦培訓班。特級廚師們輪流執掌教鞭,培訓烹調人員,這自身的優勢很快就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有了經濟收入的大會堂服務開發中心,就有了經濟實體的根基,服務開發中心得以迅速發展,就猶如扯滿帆的船,又遇強勁的順風,全速前進。1991年6月,服務開發中心派人承包北京健力寶酒樓,承包兩個月,就扭虧為盈,大賺其利。1991年底,服務開發中心又與廣東健力寶聯手,在北京懷柔縣投資千萬元興辦健力寶北京聯營公司。1992年“開發中心”又興辦中外合資企業――“華堂建築裝飾有限公司”和“華堂食品快餐公司”。

在十四大結束後,在市場經濟的強勁東風的鼓舞下,“開發中心”的人們又瞄準了下一個目標。

大會堂在改革開放之後,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大會堂在深化改革的征程中,興辦經濟實體,創出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大會堂在市場經濟的感召下,真正走向社會,正在全速前進。

工作人員中沒有一個北京人

大會堂服務組按編製有300多人,每4年輪換一次。服務員是從各省市直接挑選上來的,標準非常高。

大會堂服務處的周處長說:大會堂裏的服務人員代表著國家,因此形象上有一定的要求標準。男孩子一律身高在1.75米至1.80米,女孩子要在1.65米至1.70米以內。相貌端正,但最重要的素質要好,特別是思想表現要好。

也正是要求標準高,選中的比例也就極少,時常是三四百人的應選者隻挑出兩三個。難怪有人說,大會堂裏的服務員,是各省市送來的尖子,在大會堂裏走一圈,不亞於看了一場全國的選美比賽。

也正是出於這些條件,能到大會堂裏工作的服務員,特別感到榮幸。一位來自四川德陽的服務員,在大會堂裏幹了近四年,這位活潑幹練的服務員說:“當年我正準備複習功課迎接高考,但當聽說大會堂招服務員,便毅然放棄考學報了名。人民大會堂是祖國中心的中心,能有機會到那裏工作,是一生中的榮幸。”她說,那年她們那裏共有700多人報名,最後錄取了四個男孩和一個女孩,而她就是其中之一。

來自各省市的服務員,一般是在各自的省廳服務,在大會堂中從領導到服務員,上上下下找不出一個北京人來!這是何故呢?

經過了解才知道,不用北京人的原因是為穩定軍心,逢年過節,北京人可以回家團聚,而在京的外地人員卻形單影隻,北京人回家會影響其他人的情緒;還有一個原因是為安全保密。在家中休息,難免向家人說一點工作情況,有時會無意中泄露國家機密,造成工作的重大失誤。為此,局領導隻好忍痛割愛不用北京人。

服務人員在這裏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大會堂總麵積17萬平方米,走完整個大會堂要近一個小時。而一個服務員每天走的路要超過1公裏。

在大會堂裏召開的會議種類很多,今天是冷餐會,明天可能是宴會,而後天又是討論會。且會議規模各異,同在一個大廳,今天可能是500人,明天就可能是4000人,而最多的曾開過10000人的不設座的冷餐酒會。所以為了適應這些不同的會議和宴會,大會堂裏有一支由5000多張椅子、1000多張桌子組成的桌椅流動大軍。每次活動前,由服務人員按要求搬動,勞動強度極大。

在北京城裏,五星級的賓館飯店不少。“服務周到”是他們的共同口號,而大會堂服務的標準則更高,要求做到“萬無一失”。

“萬無一失”僅僅四個字,做來卻經過30多年的漫長考驗。這對一個有1000多名職工,僅服務處就有300多人的大單位來說,是何等的不容易。為做到“萬無一失”,工作人員在“細節”上下了大功夫。

一次,一位記者詢問一位正在趕去集合的服務員:“衛生間在哪裏?”

隻見這位服務員立刻停下腳步,站穩身子,隨後打出一個漂亮的手勢:“在那邊。”正是這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讓每一個走進大會堂的人,體會到這裏管理上、訓練上的細致入微。

在兩會期間,大會堂裏每一條地毯接口處都會有專人負責,防止代表被地毯絆倒。當一些患病或上了年紀的代表身體不適時,服務員會熱情主動地去照顧,甚至會跟蹤服務到衛生間……

大會堂的工作人員,就是這樣地無私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

各省“較量”大會堂

1959年6月,人民大會堂的工程結構已基本完成,大量的工作是裝修。

大會堂的廳室很多,家具陳設數量也非常多。如完全統一安排或加工定貨,則必然困難很多。經研究並經當時的齊燕銘秘書長決定:每個省市分一到兩個廳室,分別負責其間燈具、家具及各樣陳設的供應和布置工作。這個廳室並將作為人大開會時該省、市的小組會議室。這樣,既調動了各省市的積極性,也促使各廳室創出各自的不同特色。經與各省市聯係,均表同意。由於相互比著往好裏做,這部分裝修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

在大會堂建成交付使用時,周總理又再次指示每個省布置一個廳,然後以自己的省名命名,這無疑是在祖國的心髒給自己打開個窗口。但由於當時的中國經濟水平的限製,各省廳隻能在擺放的陳設品和桌椅樣式上狠下了一番功夫。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有的省廳的物品被當做“四舊”清了出去。各省的苦心毀於一旦。

1979年五中全會後中央通知各省,“恢複、調整、布置”各省廳。於是有了一次統一的整修,但依然隻限於表麵裝飾。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程度逐漸加深,各地經濟實力的增強,1984年前後,有幾個省感到應該把自己的窗口重新打扮一下。西藏就是其中很突出的一個,他們繪製了巨幅壁畫,布滿整個牆壁,輝煌豔麗,具有濃重的民族色彩。

1992年,由於大會堂各廳內部結構老化,存在著一些隱患。管理局通知各省進行一次按照要點規範操作的內部改造。在此之前,廣東省已早早動手,進行了整修,廳內大理石的牆壁貼麵,鍍金屬線直達頂部,加上巨型水晶玻璃吊燈和先進的內部設備,一時成為最豪華的省廳。

此後,各省廳的裝修便演化為一場各省發展狀況和經濟實力的暗中較量。

在裝修上,各省也已不滿足表麵陳設的簡單改動,而是紛紛從本省拉來隊伍,進行一次從頂子造型、牆壁設計乃至燈具樣式的徹底改造。

福建廳安放了巨大的大理石壁雕,正門兩側凹進的玻璃中擺放當地著名的軟木雕。為了安放主席座位後的巨畫,大會堂不得不拆掉一扇窗子讓它進來。

新疆廳則專門派人到北京織成了一條全北京最大的地毯在廳裏,單單把它扛進大會堂就動用了解放軍的一個排。

……

各省廳在“較量”之時,新建的澳門廳完工,西式拱門、室內噴泉,設計獨具特色。

1997年,香港回到祖國懷抱。大會堂裏的香港廳於1997年5月12日全麵竣工。並於7月1日正式啟用。

香港廳坐落在大會堂西南方,總建築麵積為1728平方米,是大會堂內32個以行政區劃命名的廳堂中麵積最大的一個。

這個從設計到施工經過22次修改的香港廳設計別具匠心,體現了香港回歸祖國的深遠曆史意義。大廳采用雙門雙廳,風格為中西合璧。“來到這裏,就像回到了家一樣。”在香港廳施工期間參觀過這個廳的香港同胞對香港廳表示滿意。香港廳包括主廳和多功能廳。進入雕刻著紫荊花圖案的正門,迎麵是一座花梨木與石材組合的巨型屏風,屏風正麵中央以海藍色大理石為背景,鑲嵌著江澤民主席的金箔題詞;兩旁是表現燦爛中華文明的“華夏頌”木浮雕。主廳麵積700多平方米,采用了西方古典大型公共建築常見的石結構,仿古羅馬雕刻和水晶大吊燈等,給人以宏偉、典雅、華貴的印象。主廳西壁上懸掛一幅“維多利亞港灣夜景”的絨繡,北側通向屋頂花園。從主廳東北角穹門拾階而下,便來到了與主廳風格迥異的多功能廳。多功能廳結構簡單,以大尺度的起伏和對比強烈的色彩,體現了時代感和香港多姿多彩的特色。廳內一幅題為“協調一致同心同德”的巨型立體抽象圖引人注目,設計者反複運用了美學上的黃金分割比例,構成了多種“向心”幾何圖形,表現的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祖國人民喜迎香港回歸的熱切願望。多功能廳樓梯間的牆壁,飾有一組慶祝香港回歸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浮雕,廳內的銅浮雕壁畫,則再現了香港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滄桑。

香港廳的建造是香港同胞多年的夙願,得到曆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重視。1985年,費彝民等香港地區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修改香港廳的建議。1996年“兩會”期間,霍英東牽頭組建了香港廳籌建小組,人民大會堂也成立了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大會堂管理局局長蘇秋成為總指揮的工程指揮部,具體負責香港廳的設計和施工。籌建小組先後在珠海、北京等地聽取內地和香港方麵建築、美術家的意見,集思廣益,反複研究,最後與香港廳設計者、73歲高齡的清華大學建築係教授王煒鈺確定了香港廳的設計構想。

王煒鈺出生在舊中國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建築係,成為該校工學院僅有的八名女生之一。並以自己出色的成績,博得係裏最權威的教授沈理源先生的厚愛,成為全班惟一留校任助教的畢業生。

1952年院校調整,王煒鈺進入清華大學,在講台上一站就近50年。在這幾十年裏她曾搞建築設計、園林設計以及建築群體設計,但最有建樹的,當首推建築室內設計。在天安門廣場的四大建築中,就有三項融入了王煒鈺的心血。中國曆史博物館的方案設計和人民大會堂中毛主席辦公室的設計,以及毛主席紀念堂的建築設計、室內裝修設計,都給她帶來了極高榮譽。

1992年,王煒鈺接受了人民大會堂澳門廳的室內裝修設計任務。經過小組人員五年的努力,澳門廳終於於1996年完工。該廳的室內裝修設計不僅獲得了世界著名的新西蘭建設局室內設計的一個典範,而且得到了澳門商會主席馬萬祺的高度讚譽:“說澳門廳有多漂亮都不過分。”

1996年,王煒鈺又擔任起香港廳裝修設計的重任,這位年逾古稀的女性以她對香港同胞的一片愛心,唱響了人生最華美的樂章。她為了使香港廳更加完美,對其設計方案進行了十幾次大改動,不計其數的小改動。

在香港廳修建期間,承擔施工任務的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打破常規,克服困難,保證了工程優質快速完成。由於在施工時不能使用大型機械,地基隻能靠人工挖掘。46個樁孔,每孔直徑隻有0.8米,施工人員一鏟一鏟地挖到9米深,用小桶一桶一桶將土渣運到地麵。為確保工期,施工部門采用了新工藝、新技術。1000多平方米的大理石牆麵,全部用“不鏽鋼幹掛法”貼掛,又快又好。

香港廳的建造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積極配合:水晶燈來自福建;巨型銅門來自浙江;工藝屏風由北京承製;“維多利亞港灣夜景”絨繡由上海敬製;主廳和多功能廳大地毯則由北京和香港分別負責製作;山東送來一對雕有99條龍的“香港回歸瓶”。

香港廳是數百名能工巧匠可稱為製作中幾乎沒有留下遺憾的傑作,是大江南北中華兒女心血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