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30日清晨,在綿綿細雨中,國旗護衛隊駐地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來自全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0位老紅軍、老英雄。他們當中有13歲參加革命的老紅軍甘術東,有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全國戰鬥英雄劉梅村,有革命烈士許曉軒(小說《紅岩》中許雲峰的原型)的遺孀薑綺華,有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過奇襲白虎團的老英雄趙順合,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羅光前等。在建國47周年前夕來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令這些革命老人激情難抑,眼含熱淚。國旗護衛隊戰士的威武風姿讓這些老人感歎不已,他們對戰士們說,革命先輩們不惜犧牲生命,就是為了給更多的人踏出一條光明之路。共和國今天的繁榮來之不易,希望你們能把國旗護衛得更好。
每一位國旗護衛隊戰士都有不少素不相識的群眾前來慰問的記憶。現任一排長的謝耀兵說,尤其以除夕之夜和正月初一的景象最讓我們感動。
那是1995年的除夕之夜,謝耀兵在天安門廣場國旗哨位值班。除夕之夜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人們跨越千山萬水,克服千辛萬難,都要回到親人身邊。但我們的戰士們依然要堅守崗位,不能回家團聚。
晚6時多,天安門廣場上已經沒有任何遊人。謝耀兵在哨位上,想象著遠方家人歡樂過節的情景,聽著空氣中隱隱約約傳來的歡笑聲,感覺自己站哨奉獻意義重大,同時,又感到有些惆悵和孤寂。
6時半左右,廣場東北角的地下通道忽然走出來母女兩人。小姑娘看上去才六七歲,她徑直走到謝耀兵麵前,把手中拎著的保溫桶遞給他,然後深情地說:“叔叔,今天我們全家都歡歡喜喜地過團圓年,但你們還在為國旗站崗放哨,你們一定要吃我媽媽和我一起包的餃子。”謝耀兵打開保溫桶一看,裏邊裝得是熱氣騰騰的水餃。緊接著,小姑娘又為他和站崗的戰士唱起了兒歌:“國旗國旗多美麗,天天升在朝霞裏,小朋友熱愛祖國,我向國旗敬個禮……”
謝耀兵說,幾乎每年的除夕之夜,都會有素不相識的群眾自發地到國旗哨崗位上去慰問他們。像上述這種情形,幾乎每一位除夕值班的幹部戰士都遇到過。他說,上半夜是群眾自發慰問,到了10時之後,國旗哨位上的電話便會鈴聲不斷。盡管知道哨位電話號碼的人應該是很少,但每年除夕之夜,這個電話還是會響個不停。沈陽的“雷鋒班”、上海的“南京路上的好八連”等戰友會來電問候,退役的老兵和戰士的親屬也會傳來深情的祝願……
每年的“兩會”期間,或每逢重大節日前後,國旗護衛隊的駐地就不會有空閑的時間。以至於他們的上級領導不得不製定了一個審批規定。現在要到國旗護衛隊訪問,必須首先得到武警北京一總隊十四支隊的許可。
這裏是人大代表經常訪問的地方。1997年3月,八屆人大最後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想到百年的恥辱將雪,東方之珠將回到祖國的懷抱,香港地區的人大代表們心潮澎湃,他們向有關部門請求,要參觀一下國旗護衛隊的駐地。有關部門經過研究,決定單獨為香港地區的人大代表安排彙報表演。大會開幕的前一天,國旗護衛隊的官兵們在京郊某訓練場為他們表演了列隊、操練、升旗、降旗等動作,贏得了這些代表的陣陣掌聲。
在來訪的人大代表中,有兩個人是隨時受國旗衛士們歡迎的:一位是江蘇邳州市運河鎮的個體工商戶、全國擁軍模範莊印芳;另一位是江蘇如皋工藝絲毯廠副廠長李玉坤。莊媽媽是國旗護衛隊戰士的老朋友了。每年赴京開會時,她都要帶著自己買來的鞋墊、床罩等物品到國旗護衛隊駐地,看望這些可愛的戰士。李玉坤作為製定《國旗法》議案的提出者,每年要到國旗護衛隊與戰士們座談,交流他為維護國旗尊嚴的一些心得,提出他的改進意見。
這裏還是各類先進人物必到之處。一般情況下,每年的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前,國家有關部門會表彰一批先進人物。但不管是什麼樣的先進人物,他們在北京必到的一個地方都是國旗護衛隊,因為隻有在這裏,人們才可能這麼真切地聽到、看到、感受到祖國。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國旗護衛隊才會成為我國“知名度”最高的軍旅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