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天安門城樓上的“五一”勞動節(3 / 3)

代表團成員有:團長、捷“巴蘭道夫”國家電影製片廠委員會副主席法貝拉,團員伏爾契克(導演,斯大林獎金獲得者)、班吉克(導演,捷國家獎金獲得者)、赫格裏柯娃(演員)、沙夫謝爾(中校,陸軍電影製片廠廠長)。

他們在1953年4月來華後,在舉行“捷克斯洛伐克電影周”的同時,還先後在北京、天津、太原、沈陽、哈爾濱、上海、南京、杭州、西安、武漢和廣州等城市舉行了“捷克斯洛伐克電影圖片展覽”。這些展出的圖片是從捷克斯洛伐克運來的。這些電影圖片有的反映了過去人民革命鬥爭的曆史,有的是敘述卓越的政治學、學者和藝術的生活和事業的傳記片,還有許多動畫片、木偶片、通俗科學片和記錄片等。該代表團在中國放映的電影和展出的電影圖片,受到了中國觀眾的喜愛。

該代表團來到首都電影院時,一下汽車,一群手持鮮花的少年學生簇擁上前,與他們熱情招手擁抱。當他們來到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俱樂部時,受到部隊熱烈的歡迎。當他們來到石景山時,石景山發電廠有1600多工人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工人們都拿出紀念冊來請代表們簽名。一群職工子弟將自己的紅領巾套在幾位外賓的頸上。工人們還贈送了許多北京手工藝品及石膏製的背景風景片給貴賓們。

當代表團一行六人來到天津時,有4000多名天津紡織工人和鋼鐵工人在國營天津第一棉紡廠禮堂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以兄弟般的友情同他們歡聚。

上海市十家電影院同時放映捷克斯洛伐克的影片。幾天之內買票的就達十幾萬人。杭州、重慶等城市觀看捷克斯洛伐克電影的都達幾十萬人。而沈陽、哈爾濱、旅大、鞍山、長春等五個城市在捷克斯洛伐克電影放映的第一天,觀眾即達20多萬人。

芬蘭文化代表團是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的邀請前來中國進行觀禮的,他們於4月21日下午乘飛機來北京。

代表團有17人,其中團長為茜爾薇?吉科寧夫人(芬蘭總理夫人),副團長為毛裏?盧瑪(國會議員),團員有庫斯塔?維庫那、海基?沙伏拉寧、艾倫?葉文佩、裏特娃?亞維羅夫人等人。

瑞典文化代表團也是應中國外交學會的邀請來華進行訪問和觀禮的。代表團是於4月26日下午乘飛機到達北京。該團團長為卡爾―艾力克?梅克奎斯特,是瑞典的農學家;秘書長為卡林?歐丁夫人,是瑞中友好協會秘書長。團員有特奧多爾?阿維德遜、哈羅德?拜耶爾、馬茨?林曼、哈羅德?魯賓斯坦、赫爾麥?霍姆伯格、霍夫斯頓夫人和瑪吉特?克蘭茲女士等,他們分別是主教、作家、國會議員或醫生等。

他們到達機場時,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張奚若,副會長陳翰笙、錢端升等人分別到機場去迎接。

蒙古藝術團應邀來華訪問的過程中,在中南海懷仁堂進行了音樂、舞蹈、雜技表演會。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李濟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董必武、郭沫若、黃炎培、鄧小平,以及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門首長和北京著名的作家、音樂家、舞蹈家、美術家、演員等觀看了表演。

毛澤東主席還親自會見了蒙古藝術團團長奧雲、政治指導員王崗。周恩來還親自舉行招待會歡迎蒙古藝術團。

蒙古藝術團是由蒙古人民共和國國家音樂劇話劇院的一部分音樂、歌劇、舞蹈演員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國家大馬戲團的一部分雜技演員組成的。藝術團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國人民演員、功勳作曲家、功勳演員、喬巴山獎金獲得者和優秀藝術工作者共127人。

蒙古是一個熱愛藝術的民族。1931年蒙古藝術工作者在研究和提高蒙古民族藝術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各國的古典藝術,正式成立了國家音樂劇話劇院。劇院每年從烏蘭巴托舉行的民間藝術會演中,吸收和培養大批優秀演員。到了50年代初,已成為擁有300多名優秀演員、200多名工作人員,配有完全現代化設備的大型國家劇院。

這次來華訪問和在天安門觀禮的蒙古藝術團成員中,有不少是很有名的演員。藝術團演出的著名歌劇《三座冊的故事》,是通過一對青年的愛情故事,描寫了蒙古人民反抗封建貴族的壓迫的鬥爭;歌劇《幸福的道路》,在藝術性和思想性方麵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勞動劇場演出時,該團的功勳演員達木丁蘇榮等三人在空中向兩邊鋼架矯健地翻飛,表演空中飛人的絕技,贏得全場中國觀眾的再三鼓掌。他們為了表示謝意,又表演了一次。

女功勳演員額爾德尼其其格作“獵人和飛鳥”的表演,她那輕快優美的舞姿,獲得觀眾的一再讚譽,再三謝幕還得再演一場。

4月下旬北京的火車站和飛機場,顯得格外忙碌。一批批外賓相繼來到北京,受到熱情的歡迎和招待。

這些客人中,有一個100多人組成的歌舞團遠從東歐萬裏迢迢而來。他們就是波蘭瑪佐夫舍歌舞團。

波蘭瑪佐夫舍歌舞團是根據中波文化合作協定1953年執行計劃,應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邀請來中國訪問的。

歌舞團全體人員有151人,由歌舞團團長、波蘭作曲家聯盟副主席安德烈?潘努夫尼克率領,在4月28日到達北京。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周揚,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對外文化聯絡事務局局長洪深、外交部交際處副處長沈平,以及首都的著名作家、戲劇家、音樂家、舞蹈家和著名演員沙可夫、趙風、周巍峙、袁水拍、吳雪、王亞平、馬少波、羅合如、陳其通、胡果剛、歐陽山尊、馬可、舒模、王昆、藍馬、魏喜奎等,還有前我國赴東歐文化教育考察團韋團長、副團長彭康,前我國訪波文化代表團成員吳冷西、鄒荻帆等人和首都各界代表1500多人到車站歡迎。

車站上舉行了一個熱烈的歡迎大會。周揚在歡迎大會上致詞時說:

“波蘭人民共和國瑪佐夫舍歌舞團的訪華,是中波兩國文化交流和友好團結的一件大事。瑪佐夫舍歌舞團繼承了波蘭民族豐富藝術遺產中的優秀傳統,保持著鮮明的民族色彩和民間風格,它描繪了正在走向社會主義的波蘭勞動人民的新的愉快幸福的生活。因而贏得了全世界的喜愛和讚美。中國人民正在開始大規模的建設,中國藝術家們也將在這偉大的建設工作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瑪佐夫舍歌舞團到了我國,將給我國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我們相信,中國藝術工作者一定會向瑪佐夫舍歌舞團學到許多新的東西。中波兩國文化界也一定會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聯係。”

波蘭瑪佐夫舍歌舞團團長潘努夫尼克在歡迎會上答謝說:

“我們這次來到中國演出,對於波蘭人民來說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也是波蘭文化的一個巨大成就,我們全體團員都為能來到偉大的中國演出而感到非常高興。我們為中國人帶來了我們的美麗的青春的舞蹈和最優美的歌曲。讓我們緊密地團結起來,為保衛世界和平這一共同的目標而進行勝利鬥爭。”

當晚,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即茅盾)設宴會,招待波蘭瑪佐夫舍歌舞團成員。隨後,該歌舞團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進行了演出,並參加了天安門的觀禮活動和遊行活動。

眾樂融融天安門

當毛澤東和其他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人來到了天安門城樓的主席台,彭真市長宣布慶祝活動開始後,就準備遊行了。

天空仍然下著細雨。這絲毫沒有減弱人們的情趣。

軍樂隊高奏國歌和國際歌。雄壯的聲音,在廣場的上空回蕩著,也更加堅定著每一個人的意誌。

然後,響起“轟”“轟”的巨響,那是禮炮齊鳴28響。

遊行開始了。

最早進入天安門廣場的是遊行隊伍最前列的儀仗隊。

群眾遊行隊伍中,設有儀仗隊的編製,這還是第一次。以前在天安門廣場遊行是沒有儀仗隊的。儀仗隊由專門設立的分指揮部負責指揮,直屬於群眾遊行總指揮部領導。分指揮部由石煌同誌任指揮。

隊伍的組織是國旗隊、領袖像隊、腰鼓隊,在序列上成為整個群眾遊行隊伍的先導。

1953年的儀仗隊全部是由工人組成的。

在儀仗隊中,最早進入廣場的是國旗隊。隊員們抬著一麵巨大的鮮豔的國旗,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天安門廣場。

還有不少旗手們高舉著無數麵國旗和紅旗邁步前進。

隨後是由168人組成的軍鼓隊和72人組成的抬著金光燦爛的“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字的橫幅隊。然後是儀仗隊的隊員走過天安門廣場。他們抬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巨像,抬著毛主席、孫中山的巨像,抬著毛主席的親密戰友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的巨像。

儀仗隊的隊員們還高舉著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的領袖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赫魯曉夫、布爾加寧、卡岡諾維奇和米高揚的巨像。他們還高舉著金日成、胡誌明的巨像。

7000名少年兒童隊員的隊伍進入廣場,他們高舉著“時刻準備著”的大字標語,歡呼著走過主席台前。從這些新中國未來的建設者的隊伍中,飛起了一群群的和平鴿。

從行進著的隊伍中走出兩個少年兒童隊員,走到主席台上,他們代表首都人民向毛主席獻花。這時,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在少年兒童隊伍後麵的是,首都各大工廠、各大企業的工人,近郊農民,政府機關和人民團體的工作人員,大中學校學生和教師,工商業者和北京各區群眾組成的巨大隊伍。他們高呼:“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央人民政府萬歲!”人們衷心感謝給他們帶來幸福生活的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

觀禮台上的代表們和戰鬥英雄們,特別受到了遊行隊伍的歡迎。隊伍走過他們麵前時,歡呼鼓掌、特別熱烈。

遊行群眾高呼口號,表示要努力發展工業,開展愛國勞動競賽;要努力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決心為完成和超額完成1953年的國家經濟建設而奮鬥。

工人們高舉著各種字標、生產圖表和機車模型,顯示他們在生產上的新成就。全場對工人同誌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慶祝他們輝煌的成就。

新華社記者朱波攝下了鐵路工人抬著機車的模型前進和整個工人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毛澤東主席檢閱情形的珍貴照片。

郊區農民舉著各種糧食、蔬菜的豐產記錄的圖標,表明他們將努力爭取生產豐收,保證完成糧食增產任務。發展蔬菜、乳、肉、水果的生產,供應城市需要,支援工業建設。

北京大中學校的老師們則抬著毛主席的大塑像、《毛澤東選集》的大模型和地球儀等科學儀器的模型。

他們拿著這些字標和模型,表明他們熱愛偉大領袖毛主席,熱愛幸福生活。他們保證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努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準備為祖國的建設服務。

人民日報特約記者侯波攝下了首都50萬人組成的遊行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的壯觀場麵。

在遊行隊伍最後的是北京文學藝術工作者組成的文藝隊伍。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訪華鐵道藝術團、蒙古人民共和國藝術團、波蘭人民共和國瑪佐夫舍歌舞團也參加了文藝隊伍遊行。這三個兄弟國家藝術團體的代表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對外文化事務聯絡局局長洪深、副局長陳忠經陪同走到主席台上,代表朝鮮、蒙古、波蘭的人民向毛主席獻旗、獻花、獻禮。這時,全場熱烈鼓掌和歡呼。

人民日報特約記者侯波和新華社記者齊觀山分別攝下了外國客人向毛澤東主席獻花的曆史鏡頭。

遊行隊伍在12時3刻全部通過了天安門主席台。這時,廣場南邊和兩翼的28000個少年兒童隊員和廣場上的機關工作人員及廣大的隊伍擁向天安門,向毛主席歡呼。

毛主席則走到天安門城樓前沿的東部和西部,向觀禮台上的外賓、戰鬥英雄、勞動模範們和其他方麵的觀禮代表,以及廣場上的機關工作人員們招手致意。

這時人們的情緒更為高漲,紛紛向空中拋擲花朵。

齊放的禮花,在高空中交織成一幅瑰麗的圖畫。

“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在天安門廣場上空久久回蕩著。

當首都的遊行隊伍舉著蘇聯領導人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赫魯曉夫等人的畫像通過天安門廣場時,在蘇聯莫斯科紅場舉行的慶祝“五一”遊行活動中,蘇聯人民也高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劉少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等中國領導人的畫像。

在遊行時,無數蘇聯的工人、農民、科學家、作家、藝術家、學生和著歌聲和音樂聲浩浩蕩蕩地走過紅場廣場。他們在向蘇聯領導人致敬的同時,也向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致敬。

千萬麵紅旗在迎風招展。

紡織廠的女工們舉著她們用產品的樣品做成的彩色橫旗。

蘇聯科學院的隊伍中舉著列寧、伏爾加河―頓河的圖樣。

莫斯科工人高舉著的標語牌上,寫著“保衛全世界的和平!為和平、民主與社會主義而鬥爭!”的口號。

人們高呼:“各國間的和平萬歲!”

在北京首都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規模的“五一”慶祝活動的同時,全國各大城市也同時舉行了集會遊行。

在華東,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上海工人和各界人民共60多萬人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典禮和遊行。在典禮上,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上海市第一書記兼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陳毅號召人們努力完成1953年任務,為實現國家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而努力奮鬥。

在華北,天津市40多萬人冒雨舉行了“五一”節的遊行。市總工會主席黃火青、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德等人檢閱了遊行隊伍。

在中南,武漢市舉行了有16萬人參加的盛大遊行。廣州市舉行了有20萬人參加的大型慶祝活動。

在西南,重慶市人民舉行了有10多萬人參加的盛大遊行活動。5萬多人走過被鮮花和彩旗所裝飾起來的解放碑檢閱台。中共中央西南局副書記、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任宋任窮,重慶市曹荻秋等檢閱了遊行隊伍。

在西北,西安市有15萬人舉行了盛大的遊行活動。烏魯木齊、蘭州、銀川、西寧等人民都舉行了慶祝活動。

在東北,沈陽市有20多萬人舉行了慶祝“五一”活動。蘇聯駐沈陽總領事館、朝鮮駐華大使館沈陽聯絡所等外交官和蘇聯專家都參加了這一活動。旅大、鞍山、長春、哈爾濱、撫順、本溪、阜新、齊齊哈爾、安東、錦州、海拉爾等地各界人士也舉行了同樣的慶祝遊行活動。

廣場上狂歡之夜

首都“五一”節的夜晚,到處是歡呼和歌唱,充滿了青春的歡樂。

在北京的各主要街道上,燈光燦爛。

電影院前麵擠滿了觀眾,他們正等待著觀看《列寧運河》的彩色影片。

在直通天安門廣場的各條廣闊的馬路上,人們擁簇著,歡呼著。《歌唱祖國》《全世界人民一條心》的歌曲從沿路的擴音器裏播送出來。人們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聽到天安門廣場上人群的歡樂聲。

“五一”節的夜晚,天安門城樓被燈光裝飾得光輝燦爛。

在赭色的圓柱中間,懸掛著八盞大紅宮燈,莊嚴而雄偉。

天安門南麵的箭樓和廣場兩邊的高大的紅牆頂上,都裝著燈光,一個個地串連起來,像珍珠一樣。從四麵八方的探照燈裏射出的燈柱,在廣場的高空交叉,像一陣急雨,無數鮮豔的花朵,撒墜下來。

天安門廣場一片人海。人們盡情地歌舞著。來自朝鮮前線邊防崗位上的戰鬥英雄們,祖國各條戰線的勞動模範們,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在廣場上的每一個人,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為祖國的強大和自己的幸福而歌舞。

首都人們一直狂歡到深夜。

(摘自《天安門見證錄》)

§§第十六章 五星紅旗迎風飄!國旗衛士獻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