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天安門前大閱兵,進行曲聲滿廣場(二)(3 / 3)

隨後,鄧小平又回到天安門城樓主席台,發表了簡短而有力、讓人鼓舞的國慶講話:“三十五年來,我們不但結束了舊時代黑暗曆史,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也改變了曆史的進程。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糾正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恢複和發展了毛澤東同誌的思想方法,陸續實行了一係列適應新情況的重大政策,全國麵貌更是煥然一新。在全國實行安定團結、民主法製的基礎上,我們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我國的經濟獲得了空前蓬勃發展,其他的工作也取得了公認的成就。今天,全國人民無不感到興奮和自豪。”

“黨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我國的工農業總產值,要比1980年翻兩番,最近幾年的情況,表明這個雄偉目標是能達到的,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對妨礙我們前進的現行經濟體製,進行有係統的改革,同時,要對全國現有的企業,進行有計劃的技術改造,要大大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大大加強各級教育工作。”

“我們的對外政策是眾所周知和持久不變的,我們堅決主張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局勢,裁減軍備,首先是裁減超級大國的核軍備和其他軍備。中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下同各國建立發展外交關係和文化經濟關係,如同我們和英國談判解決香港問題一樣。”

這是一個綱領性的講話,是中國現在和未來的前進的方向,將鼓舞著10億中國人民繼續奮鬥。

10時30分,當軍委主席鄧小平同誌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國慶講話完畢後,軍樂隊奏起了《解放軍進行曲》。在鮮豔的八一軍旗引導下,42個受閱方隊,由東向西,浩浩蕩蕩走過天安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開路,各軍種、兵種和軍事院校的隊伍、武裝警察的隊伍步伐整齊地走過天安門,向黨和國家領導人致敬。

他們一個個精神抖擻,鬥誌昂揚。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1984年的國慶節閱兵,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繼國慶10周年後25年中的第一次大規模的閱兵,是建國以後很有特色的一次大檢閱,也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一次全麵檢閱。

在受閱的部隊中,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屢建戰功的英雄部隊,也有在保衛祖國領土、領海、領空和搶險救災、軍民共建、培養軍地兩用人才中做出重大貢獻受到黨和人民高度讚揚的部隊。

在受閱的方隊中還有男女民兵方隊,他們代表首都民兵,接受檢閱。

這次國慶大閱兵,群雄薈萃,健兒雲集,許多有榮譽稱號的部隊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當年跟隨彭德懷同誌參加過平江起義的“紅軍團”,今天已成為駕馭“鋼騎鐵馬”的機械化部隊。

出過“大渡河十七勇士”的英雄部隊,今天裝備了反坦克導彈更加威武雄壯。

抗戰時期參加“百團大戰”的雄師,在解放戰爭中為扭轉華東戰局而血戰泉城的“濟南第一團”,把紅旗插上太原城頭的“大功團”、雙“猛虎連”;在渡江戰役中突破長江天險、首先踏上南岸的“渡江先鋒營”;參加成都大會戰、進軍大西南的劉鄧大軍的勁旅,都以嶄新的麵貌,高歌猛進在受閱的行列裏。

當年著名的“白求恩衛生學校”,今天已成為北京軍區軍醫學校,組成了女兵方隊,代表全軍女戰士第一次參加閱兵。

在受閱大軍中還有當年迎接黨中央、毛主席進北京,參加過開國大典的炮兵和坦克部隊。有在搶險救災中獲得榮譽稱號的英雄集體。

在空軍受閱隊伍裏有“神兵天將”的空降兵。這支部隊曾在朝鮮戰場上威懾敵膽、震驚中外,湧現出不少戰鬥英雄。還有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多次擊落高空偵察機和無人駕駛飛機的“英雄營”,有在抗美援朝和國土防空作戰中戰功卓著,湧現出王海、孫生祿、焦景義等戰鬥英雄的航空兵某部,以及前幾年受到中央軍委表彰的航空兵一師。

這次國慶閱兵,是建國35年來規模較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

參加這次閱兵的不但有陸海空軍和地方部隊的地麵方隊,而且空中有航空兵飛行部隊;不但有常規兵器,而且有戰略武器,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水平。

接受檢閱的常規武器裝備,有達到先進水平的大口徑榴彈炮、加農炮、加榴炮和新型火箭現代化裝備,火力猛的新型坦克,還有速度快、機動性強的裝甲輸送車以及比較先進的新型反坦克導彈,它們以嚴整的方隊通過天安門前,同時受閱的還有空中“方隊”,攜帶導彈的中程轟炸機、強擊機、新型超音速殲擊機,以威武整齊的飛行隊形飛過天安門上空。

參加這次受閱的許多是第一次和群眾見麵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它們展示出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發展進程。

為了圓滿完成國慶35周年的受閱任務,由陸海空三軍部隊、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以及首都男女民兵代表組成的受閱大軍,在接受檢閱之前,發揚軍委主席鄧小平同誌號召的“五種革命精神”,自覺地艱苦訓練,精益求精。

徒步方隊的戰士們,為了以整齊雄壯的步伐通過天安門廣場,堅持苦練基本功,夏練酷暑,風吹不動,雨打不散。

有的戰士在腿上綁著沙袋練腿力踢功。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衫,也不願休息片刻。機械化方隊的戰士們,以高度的責任心,一絲不苟地落實等音隔、等速度、等時間和隊形縱、橫、斜一條線。

在一排排陣容整齊的深綠色裝甲輸送車上,操縱著衝鋒槍、高射機槍以及導彈的戰士們,橫成列、縱成行,身穿草綠色新式軍裝,一個個英姿勃勃、威風凜凜。

組成這些裝甲車方隊的是某紅軍團。它是在1928年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中誕生。戰爭年代該部隊功勳卓著,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又走在前列。當上級把參加受閱的任務交給紅軍團時,指戰員們又像戰爭年代接受一項重大戰鬥一樣,歡欣、自豪。很多準備結婚的戰士,主動推遲婚期。還有百多名同誌放棄了回家探親。大家的一個共同心願是:要以優異成績向黨和人民彙報,走出國威,走出軍威!

經過刻苦訓練,他們圓滿完成了上級所交辦的任務。

參加國慶受閱的空降兵某軍方隊,幾個月前就投入了方隊訓練。幹部戰士以高度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勤學苦練,幾個月來沒休息過一個節假日、星期天。他們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汗,在幾百米的訓練場內,戰酷暑,練正步,每人磨損了四雙皮鞋,大約走了9900多公裏。在閱兵指揮部組織的幾次合練中,他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受到中央軍委領導同誌的讚揚。

方隊的訓練呆板、枯燥。但是,方隊訓練裏麵也有學問和科學。隻有認真研究這一訓練的規律和特點,用科學方法組織練兵,才能提高訓練時效,達到高標準高質量,符合閱兵的要求。

如何運用科學知識調動戰士的訓練興趣和熱情,是訓練中的一個大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講,興趣和熱情是以需要為前提的。他們組織教員和醫務人員一起,研究探討怎樣把方隊訓練變成戰士生活的需要,從“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理學”“人體運動美學”等理論中發現,隊列訓練的許多動作要領和體操訓練的基本功動作要求是一致的,堅持訓練可以使人變得挺拔、端莊、威武和健美。

為此,他們提出了“隊列訓練是健美訓練”的教學理論,並編寫教材,改進方法,做到每一個動作不僅告訴戰士怎樣做,還要講清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對人體哪些部位的發育有好處。他們把科學知識運用於方隊訓練教學,適應了戰士們追求美、追求知識的心理特征,對保持戰士們的訓練興趣和熱情,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同時,把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引進方隊訓練,提高訓練效率,也是一個重要方法。過去他們隊列訓練的教學工具主要是尺子、繩子和杆子,既落後又不準確。這次他們學習運動員體育訓練的經驗,把電視錄像機用到方隊訓練中,用錄像統一教員備課,統一動作要領,並把錯誤的動作和正確的動作一起錄下來,放給戰士們看,這樣有理論有形象,易懂易記。另外,還分批分組地把每個戰士的動作都錄下來,用快慢鏡頭放給戰士看,使每個戰士對自己的動作或錯誤心中有數,增強了戰士的“自我意識”,這就大大提高了方隊訓練的質量和速度。

1949年10月1日,在舉世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某師全體指戰員,高舉火紅的“八一”軍旗,雄赳赳,氣昂昂,通過天安門檢閱台,光榮地接受了毛主席、朱總司令等新中國領導人的檢閱。

35年來,這個師的廣大指戰員,踏著新中國前進的腳步,朝著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實現裝備技術上的現代化,是這個師最明顯的變化。當年受閱時的日本“三八”大蓋步槍和美國“湯姆”式衝鋒槍,早已進了“戰利品陳列館”,取而代之的是全部國產的新型步兵輕武器。當年惟一的重火器――騾馬拉著通過天安門前的小山炮,也早被淘汰,換成國產的各式現代榴彈炮、加農炮、迫擊炮、火箭炮。反坦克導彈、火箭筒,更使當年的炸藥包望塵莫及。當年全師沒有一輛汽車,現在這個師的各種車輛數以千計。

戰爭年代立過大功的某團曾一夜追敵140餘裏,全殲敵一個騎兵營,留下了“鐵腿團”的美名,如今“鐵腿”登上“現代飛輪”了。通信指揮上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使當年的有線電話和徒步通信不可比擬。嚴密的無線、有線通信聯絡網,像高度靈敏的反應神經,使全師作戰指揮上的快速反應能力大大提高。

這個師的幹部說得好:在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的今天,我們就是要向科學文化知識要戰鬥力!

這個師的新一代戰士,大都是高初中畢業的知識青年。老一代在血與火中培養起來的戰鬥氣概和紀律作風,在新一代身上得到延續;老一代不曾具有的科學文化知識,在新一代身上大放異彩。

戰爭年代,這個部隊曾出現過黃繼光式的英雄和李家發等一大批功臣,如今新一代的硬骨頭戰士又大批湧現。

這個部隊還出現過邱少雲式的遵紀模範嚴德賢。如今,這支部隊的紀律作風更是過硬。

打仗中的“虎將”與建設中的“巧匠”,在新一代官兵身上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在參加閱兵的部隊中,神奇的各式導彈和英勇的火箭健兒,第一次公開地展示出戰鬥的雄姿。導彈部隊是我軍建軍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新兵種,是祖國的鋼鐵屏障。

在受閱的長長的方隊裏,導彈方隊鑲嵌其間:既有陸軍機動靈活的反坦克導彈,又有海軍水下拉弓的潛地導彈、騎鯨蹈海的反艦導彈和屹立在崇山峻嶺的岸防導彈。此外還有空軍的直刺蒼穹的地空導彈。那戰略火箭部隊仰天長嘯的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更像一柄柄倚天長劍,威風凜凜,讓人大開眼界。

導彈是今天熱核時代的寵兒。它集中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是國家經濟實力防務力量的體現。這體現了偉大祖國的尊嚴,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榮耀,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站在戰略火箭方隊指揮車上的某基地鄒副司令員、支隊長於秉鈞,是兩位久經鍛煉的“老導彈”,是我軍第一個戰略導彈營的老兵。

我國導彈的研製和裝備部隊比西方晚起步近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V-1”和“V-2”導彈出現在英吉利海峽之後,美、英、法等國家就開始研製。50年代末期,人民解放軍才開始組建第一個地對地導彈營,從蘇聯訂購了1059型導彈,開始進行初級點火訓練。

不久,導彈部隊就進入了艱難和嚴峻的歲月。

於秉鈞回憶說,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了一切合同,撤走了專家和教官,帶走了技術資料,甚至連教案也囊括殆盡,斷絕了如同嬰兒血液那樣的導彈推進劑的供應,企圖把我國導彈事業扼殺在搖籃之中。

同時,當時由於“左”的錯誤和嚴重的自然災害,導彈部隊糧食供應也十分缺乏,於秉鈞和戰友們勒緊褲帶走上訓練場。營長李蘇沉重地對戰士們說:“西伯利亞襲來了冷風。導彈研製試驗部隊正頂著時代的風沙,靠自力更生研製自己的‘東風’。我們作戰部隊更要發憤訓練,精練技術,迎接自己的裝備。”

60年代初,聶榮臻元帥在人民大會堂莊嚴宣告:我們自己研製的“東風一號”發射成功。消息傳到導彈部隊,指戰員們欣喜若狂。於秉鈞滿臉淚水,夏日裏那焦渴的企慕,冬夜裏那彩色的夢境,都是為了迎接這偉大的時辰。

“東風號”!中華民族引為自豪的“東風號”!在短短的時間裏就出現在神州的大地上,在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史立下了新的裏程碑。

堅冰已經打開。接著導彈戰鬥部隊執行發射任務。這是第一次曆史性的發射。

年輕的火箭兵開赴到一個洪荒、神奇的世界,進行了臨戰前一個月的訓練,國防科委和兵種領導機關聯合對每一個指揮員、操縱手進行考核,導彈健兒全部達到了發射標準。

一支銀灰色的“東風一號”導彈像倚天長劍,巍峨地聳立在發射台上,俯瞰大地,遠眺長空,靜靜地等待著一個偉大時刻的到來。

“點火!”一聲命令,劃破長空。

頃刻間,發射場噴出絢麗的火光,導彈像一條噴雷吐火的巨龍騰空而起,直刺蒼穹,按照控製程序,漸漸地傾斜、拐彎,進入飛行軌道,伸向大漠深處。幾分鍾後,火箭在預定的彈著區爆炸,騰起衝天的煙柱!遙遠的靶區傳來了消息:“發射成功,命中目標!”

這是導彈戰鬥部隊第一次曆史性的紀錄!

在那些嚴峻的歲月裏,周恩來總理、賀龍、聶榮臻元帥和張愛萍將軍,走遍了大江南北、戈壁高原、邊陲要塞,對導彈部隊的建設作了精心的運籌。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從東風第一枝,從一個導彈營,發展到若幹基地,建立了一支具有核反擊力量的戰略火箭部隊。

1992年春天,一列長長的火車從發射陣地,穿過千山萬水,徐徐開進北京。於秉鈞的戰友們將當年的“東風號”送到了軍事博物館,“東風號”已經成為曆史的陳跡。於秉鈞和他的戰友們今天已經在更加先進的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旁進行新式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