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天安門前大閱兵,進行曲聲滿廣場(一)(3 / 3)

在天安門檢閱台上的外賓還有:

越南民主共和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武元甲;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金光俠;

阿富汗王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吳拉姆?穆罕默德?舍爾紮德;

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代表團團長本?優素福?本?赫達;

緬甸聯邦政府代表吳漆東;

幾內亞共和國政府代表巴裏?迪亞萬杜;

伊拉克共和國政府代表團團長艾哈邁德?穆罕默德?葉海亞;

尼泊爾王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圖爾西?吉裏傅士。

此外,還有代表蘇丹共和國政府來中國參加建國十周年慶祝典禮的蘇丹文化代表團團長阿?依?墨?古巴拉,也門政府代表團團長賽義德?阿裏?穆安亞德。

盛大的觀禮場麵

國慶十周年時,經過擴建後的天安門觀禮台,比過去擴大了一倍多。

16個觀禮台上,站滿了兩萬多觀禮的中外來賓。

站在觀禮台上的外賓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各國駐華使節和外交官。蘇聯、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匈牙利、朝鮮、蒙古、波蘭、羅馬尼亞、越南、阿富汗、緬甸、柬埔寨、錫蘭(今譯斯裏蘭卡)、丹麥、芬蘭、印度、印度尼西亞、尼泊爾、挪威、巴基斯坦、瑞典、伊拉克、瑞士、南斯拉夫等國家的駐華使節以及英國、荷蘭的代辦和各國外交官。

第二類是蘇聯和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兄弟國家、各兄弟黨的專家。

第三類是各國工會、婦女、青年等群眾組織的代表。如世界工會聯合書記處書記蘇吉裏為首的世界工會代表團成員;以世界和平理事會主席團執行主席、英國物理學家約翰?德斯蒙德?貝汞納為首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代表團;以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副主席瑪麗?克各德?瓦揚―古久裏夫人為首的國際民主婦女代表團;以世界民主青年聯盟總書記埃夏爾為首的世界民主青年聯盟代表團;以亞非人民團結理事會書記處總書記優素福―西巴伊為首的亞非人民團結理事會代表團;以國際學生聯合會主席尤利?貝利康為首的國際學生會代表團;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主席丹?諾?普裏特為首的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代表團。

第四類是軍事代表團成員,朝鮮、越南的軍事代表團。

第五類是蘇聯、東歐國家以及很多亞非拉國家的勞動人民代表團或外國與華友好協會代表團成員。

第六類是大量亞非拉國家的文化友好代表團。這些代表團一般都由著名學者、專家、作家帶領。

第七類是一些國家的科學技術代表團,如蘇中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蘇聯組主席西露揚諾夫為首的蘇聯科學技術合作代表團、羅馬尼亞石油化工部副部長安東?康斯坦丁為首的羅馬尼亞科學技術合作代表團等,除以上成員外,在天安門上觀禮的還有一些國家如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朝鮮、波蘭以及法國等的體育代表團。

一些國家的報社和新聞工作者也登上天安門城樓進行了觀禮。

參加觀禮的還有自費訪華的外國朋友,專程來中國訪問和常駐北京的18個國家的外國記者和外國留學生。

在天安門觀禮台上觀禮的國內各界人士有:

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中央國家機關領導幹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京的代表,政協全國委員會在京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觀禮代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組織的領導幹部;各省、自治區、市的民主人士,出席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各省、自治區、市的代表團負責人、部分裁判員和體育健將,全國工農業生產及其他工作崗位的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各少數民族觀禮團,回國觀光的華僑和港澳觀禮代表,北京市黨、政、軍機關和北京市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負責人以及各界著名人士等。

陸、海、空三軍將士大檢閱

國慶十周年大慶時,天安門的閱兵式是一個盛大而壯觀的場麵。

在彭真市長宣布慶典開始並發表了講話後,在閱兵總指揮楊勇上將的陪同下,林彪檢閱了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各部隊。

林彪當時的職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

三個月前,國防部長一職還是彭德懷元帥。由於1959年廬山會議政治風雲的變幻,彭德懷失去了國防部長這一職務,林彪頗有用心地博得毛澤東的歡心,坐上了國防部長這一職位。從此,這兩位元帥開始晚年各自不同的命運。

在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中,彭德懷慘遭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

林彪扶搖直上。在國慶快20周年慶典時的九大上,他成為黨內惟一個被黨章所規定的毛澤東的接班人。

可惜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權令智昏,他發展到要篡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謀害毛澤東主席的地步,最後落個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的下場。此是後話。

回頭再說國慶十周年典禮上的事。

上午十時,林彪在總指揮楊勇上將的陪同下,乘車緩緩地沿著天安門廣場南側和東長安街,檢閱了各受閱部隊。各部隊見到這位國防部長時,齊聲高呼:“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

林彪在檢閱完陸海空三軍部隊後,又走上天安門檢閱台,向全體陸海空三軍發布國防部命令。

他身穿一身元帥服,臉上戴著一副眼鏡。軍帽上的國徽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

新華社記者孟慶彪攝下了林彪在天安門城樓上發布國防部命令時的照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的命令說:

陸、海、空軍全體官兵同誌們,民兵同誌們:

今天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的光榮節日,我們和全國人民一起,和來自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同誌們一起,和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們一起,熱烈慶祝我國十周年的偉大成就。

十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的人民領袖毛澤東同誌領導下,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贏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此,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期。在勝利以後的頭三年中,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徹底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的任務。完成了經濟恢複工作,接著,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舉,順利地完成對於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這時候,我國人民一麵在國內不停地進行著社會主義改造建設的工作,一麵又進行著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起,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軍。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超額完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8年,在全民的整風運動和反對資產階級右派鬥爭取得勝利之後,我國人民在黨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鬥誌昂揚,意氣風發,展開了國民經濟的全麵大躍進……短短的十年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了我國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偉大的光榮的事業。社會主義在各個方麵基本上戰勝了資本主義。幾千年來剝削階級的曆史,已經基本結束。貧困和落後的麵貌,正在迅速地改變。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在一個大家庭裏,現在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欣欣向榮地發展著自己的經濟和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正在向建設一支優良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邁進……

全體官兵同誌們,民兵同誌們:在我們慶祝建國十周年的時候,全國人民為黨的八屆八中全會反右傾、鼓幹勁的戰鬥號召所鼓舞,一個新的增產節約運動的大高潮已經形成起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在高速度地向前躍進,國內政治形勢經濟情況是好的,是一片光明的。國際形勢也在進一步向有利於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偉大的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兄弟國家是一片蓬勃景象;全世界反殖民主義鬥爭的烽火正在蔓延擴大;而帝國主義內部則矛盾重重,籠罩一片陰影。毛澤東同誌關於“東風壓倒西風”和“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的英明論斷,正為越來越多的事實所證明。但是,對於美帝國主義者的侵略陰謀和一切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惡意煽動,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為此,我命令你們:加緊訓練和學習,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自己的頭腦,認真學習毛澤東同誌的著作,學習蘇聯和其他兄弟國家的先進的軍事經驗,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科學文化水平,大力提高軍事技術,使每一個人都具有高度政治覺悟,精通業務,熟練地掌握自己手中的武器和裝備,以便更好地履行我們保衛國防、防止侵略的光榮職責。在祖國的大躍進中,每一個指戰員,都要滿腔熱情地支援人民群眾,並且按照各自的情況以可能的力量參加國家的經濟建設和人民公社的建設,密切與人民群眾的團結。軍隊和人民,官和兵,上級和下級團結一致,高舉黨的總路線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紅旗,我們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林彪在宣讀國防部命令的時候,城樓上和廣場上響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接著,閱兵分列式開始了。

迎風招展的“八一”軍旗,引導著軍事學院和步兵、炮兵、工程兵、坦克兵、航空兵、鐵道兵、海軍學校的隊伍,首先進入天安門廣場。

他們排列著24路縱隊,精神抖擻,齊步前進。

走在最前麵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軍戰士吳華奪少將和胡定千少將。這兩位親密的老戰友,在長征和抗日時期都一起並肩作戰。今天,他們又並肩走過天安門廣場。

在閱兵式時,人民解放軍各部隊展示了各部隊裝備的新式武器,有新式自動步槍、大炮、坦克、高速度的噴氣殲擊機。

然後是萬裏海疆的保衛者――人民海軍戰士通過天安門廣場。

他們當中,有擊沉擊傷敵艦船100多艘、俘獲50艘的東海艦隊水兵。

裝備精良的步兵、摩托兵和空降兵等機械化部隊的強大陣容循序通過天安門廣場。

步兵頭戴鋼盔,手執自動步槍。他們整齊如一的前進步伐,充分表現了高度的訓練水平。

受檢閱的摩托化步兵第一連,是當年堅持井岡山鬥爭的紅軍第一軍第一師的一個部隊。他們在長征途中,強渡烏江天險。在抗日戰爭中參加過平型關大戰。今天,它又成長為具有高度機動能力的機械化部隊。

炮兵勇士驅車牽引著144門各種口徑的遠射程大炮前進。

這些大炮,大部分是我國自製的。其中有威力強大的自動化高射炮。

拖著大炮的“五九”式履車牽引車和99輛巨型坦克,它們組成的鋼鐵巨流,發著隆隆的巨響,來到天安門前。

受檢閱的炮兵部隊中,有一支是人民解放軍重炮兵部隊中建軍最早的部隊。它在遼沈戰役中就大顯神威,在解放海南島的戰役中給敵艦以痛擊。現在,他們已有新式國產的大口徑加重炮。

參加受閱的還有我國新型坦克。它配有各種新式的技術裝備和強大的火力。

當人們正在向廣場上的受閱部隊招手歡呼的時候,155架轟炸機和殲擊機群,突然出現在天安門東方的天空。

這些英雄的戰鷹,排著整齊的五機編隊,像閃電一般,夾著雷鳴般吼聲一閃而過。

我國自己製造的新式超音速噴氣殲擊機,大顯威風。駕駛它們的是新中國空軍建軍最早的一個師。

這個師自成立以來,共擊落敵機88架,湧現出3400名英雄、模範和受獎人員。

空軍英雄張積慧、李漢、鄒炎、王海、劉玉堤和在1953年曾打下美國所謂“第一流噴氣式”的空中英雄的韓德彩,都是這個部隊裏培養出來的。

人們向受閱部隊歡呼致敬,熱烈慶祝人民解放軍在現代化革命化建設中所取得的成就。

國慶大典籌備秘錄

天安門廣場,是曆屆國慶大典的主會場。

每次國慶節,對廣場會場的整體設計,包括環境布置、隊伍組織、隊容隊貌、大會期間的活動和表演等,都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精心策劃和籌備。有關工作人員要提出幾套方案供領導選擇,領導在聽取各方麵的意見之後,才做出決定。方案一經確定,即進入緊張而繁忙的組織落實工作。

組織落實工作由遊行指揮部下設的廣場指揮部負責。

廣場指揮部下設有幾個分指揮部。具體包括:組字指揮部(下麵分設工人指揮部和大學生指揮部)、國家機關指揮部、城區指揮部、少先隊指揮部、氣球指揮部、旗隊和廣場秩序指揮部等。

廣場上的群眾隊伍分別按所屬係統落實到各工廠、商店、機關、企事業、學校、街道等基層單位,由各級黨政部門分別組建基層指揮部。組織嚴密,層層負責。

從新中國成立到建國初年的國慶,再到1984年的35周年大典,曆屆國慶節廣場隊伍的組織也經曆了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日趨宏偉和壯觀的變化過程。

1949年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廣場還是解放前的輪廓。兩側有東、西三座門和牌樓,南麵是棋盤街,廣場呈南北走向,兩側有大紅牆。廣場麵積不到後來天安門擴建後麵積的一半。

解放初期幾年的國慶節,對廣場隊伍組織的要求不高,隻要求中央和北京市的機關團體、廠礦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等按時將隊伍帶到廣場指定地區,隊伍衣著要求整潔,可帶國旗、標語、彩旗等。

那時的活動明顯帶有樸素的特點,它充分表達了廣大群眾翻身得解放的喜悅心情。解放初期幾年的國慶節廣場隊伍的組織情況,盡管每一年都有所改進和提高,但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

從1957年起隊伍的組織才有了一個大的變化,即在廣場由群眾隊伍舉花組成“國慶”兩個大字,把原來比較渙散的群眾變成了有序的隊伍。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受到中央領導和觀禮貴賓們的好評。

到1959年,國慶十周年慶祝大典時,天安門廣場場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西三座門、牌樓、廣場大紅牆和一些舊街道被拆除,建起了人民大會堂和革命、曆史博物館。廣場擴大到今天的規模,成為世界第一大廣場,也為把國慶搞得更加豐富多彩提供了理想的條件。

為使國慶節的廣場顯得更加雄偉壯觀,把國慶搞得更加出色,中央有關部門和中共北京市委對十年大慶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遊行指揮部根據中央和市委的指示,要求群眾遊行隊伍組織得比曆年更加雄偉壯觀,充分反映出十多年來,我們國家在黨和毛主席領導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表達出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無比堅定的信心和力量。

廣場是國慶大典的主會場,它處於主席台和觀禮台前,開會期間始終處於毛主席、中央領導同誌和國內外觀禮貴賓們的視線之內。廣場隊伍組織得好壞,直接關係到國慶大典的組織工作水平和國家的體麵,不容許出現任何事故,出了事故將無法遮掩,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廣場地位如此重要,如何組織好廣場隊伍,就成為遊行指揮部領導所千方百計考慮的一個重大課題。

早在1959年6月,十年大慶籌備工作班子就支攤上班了。

在研究如何進行慶祝大典的會議上,大家發揚敢想敢說的精神,暢所欲言,提出了各種設想。

當時指揮部的主要領導人辛毅和吳垣等人,在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廣場組織10萬人隊伍的計劃,在廣場中心由群眾舉花組成“1949國徽1959”的圖案,空中有氣球標語等做裝飾。

這一方案得到了中共北京市委的批準。

隨後,有關人員即著手籌劃。

廣場的隊伍組成是:少先隊列隊在廣場北端,位於軍樂隊兩側,手持各色鮮花、花環和小彩色氣球。

大學生在廣場中心組成國徽圖案。

工人在國徽兩側分別組成“1949”和“1959”數字圖案。

國家機關列隊廣場西側路。

城區隊伍列隊廣場東側路,用各種彩花為國徽圖案鑲邊。

廣場東、西、南三麵在60米高空升放14個大氣球,吊掛大幅標語12幅。廣場北側上空升起5個大宮燈氣球,上書“毛主席萬歲”大標語。

大會開始和結束,放各色小氣球5000多個。大會結束時,要求10萬隊伍一齊擁向天安門金水橋前向毛主席歡呼。

這個方案一經確定下來,馬上就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其中組國徽、組字是籌備工作的重點,難度也最大。

廣場上組字的範圍設計為:東西約274米,南北約232米,除中央南北甬路用花崗石鋪地外,其他都用50厘米見方的水泥磚鋪地,總麵積約63568平方米。

如何把組圖組字圖案落實在這樣大的麵積上,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

首先有個視角問題。站在主席台上俯視廣場組字區,視角約呈15°角,如果組字隊伍再將花舉起來,又增加了組字圖案的高度,進一步縮小了主席台的俯視角度。

如此複雜的國徽圖案,從天安門上看去,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能否保證圖形正確、效果圓滿,誰也沒有把握。

在討論會上,有的人說可能出來效果,有的說也可能像壓扁了的雞蛋,眾口紛紜,莫衷一是。總之,當時誰的心裏都沒有底。

怎麼辦呢?最後決定用一個笨辦法按現場的尺寸縮小比例,搞模型。這次工作當時由北京市總工會組字指揮部的王春宜等人負責,具體搞設計的還有勞動人民文化宮體育部的高君明等人。

他們的模型設計與製作工作都非常辛苦,工作量非常大。

單就組國徽圖案來說,就需要用2萬人。開始時在圖紙上用圓規畫小圈圈,一個小圈圈代表一個人,畫2萬個小圈圈是一項十分枯燥艱辛的事,甚至搞得頭昏眼花。為此,梁世德、高君明同誌感歎而幽默地說:“我們畫著畫著眼前的小圈圈都‘立’起來了,不得不休息幾分鍾再畫。”

在那大躍進的年代,幾乎每個同誌都是那樣勤勤懇懇不計報酬地忘我工作著。

小圈圈畫完了,又根據國徽顏色著色,為了有立體感,還要放上東西,代表人站在圓圈上。

用什麼代替呢?用跳棋子占的麵積太大,且高矮不合比例;做小木頭棍吧,分量太輕,又站不住。

最後想出一個辦法,找到四號鉛字作代用品,尺寸合適,又好立住,東西現成,用不著定製。隻要按國徽要求塗成幾種顏色就可在模型上擺放了。染色也比較容易,可是擺放就不那麼簡單了。要把2萬多個鉛字按國徽圖形插在沙盤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按圖擺放,密密麻麻,一個不許錯,一不小心,手一碰倒一片。

大家用幾天幾夜的時間,好不容易擺完了,還沒等領導來看,不知哪位粗心人碰了桌子一下,全部碰到,大家叫苦不迭,隻好又得重擺。

有誌者事竟成,模型終於製成了。

根據天安門主席台的實際高度和俯視角,按比例確定了觀看點。遊行指揮部有關領導看了我們國徽模型,一致認為基本上還可以,能夠出來效果,不會模糊不清。隻是感覺視角太小,不知道在天安門上觀看實際效果如何。

經過多次討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大家滿意為止,最後確定下來,進行製圖付印。

最複雜的基礎設計工作完成後,緊接著的就是把圖紙和人數落實在廣場上。

廣場地麵是50×50厘米的方磚鋪成,為了節省人員,以不影響效果為原則,東西方向每塊磚上站一個人,南北方向是隔幾塊磚站一個人,從北到南由隔兩塊磚到隔四塊磚不等。

這樣計算下來,組國徽實際需19441人;而組兩側的年號,實際需要32661人。把5萬多人安排在5萬多塊方磚上,需要把每塊方磚編成號碼,每個人對號入座,以防止站錯。

為了做好這件事,大家在5萬塊方磚上用白漆寫5萬個號碼,開始想自己幹,後因工作量太大,時間緊迫,不得不找工人去寫。工作人員負責檢查質量。

5萬個號碼,一個不許錯,否則就會影響組圖效果,檢查工作也要十分仔細認真。

當時,組國徽一般是安排大學生擔任,這是考慮到國徽圖案比較複雜,為了避免差錯,由文化水平較高的學生來擔此重任,才比較放心。後來經過多年實踐,證明隻要訓練和組織操作科學化,便能保證效果。因此,後來就改由工人擔任了。

經過艱苦、緊張的籌備與訓練,十年大慶時的天安門廣場的組圖組字獲得了巨大成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賓的稱讚。

當時,巴西新聞工作者韋納爾夫人一麵觀禮一麵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她認為這是她一生中從來沒見到過的偉大場麵,她表示敬佩偉大的中國人民的組織能力。

從十年國慶大典開始,直至35周年大慶期間的曆屆國慶節(“文化大革命”期間除外),天安門廣場隊伍的隊容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廣場組字除國徽圖案不變外,其他組字標語內容,根據當時形勢和中央頒布的口號,都有部分變化。

雖然廣場隊容多年來少有變化,但每次都不覺得單調陳舊和重複。中間也曾有人提出過能否大變樣子,不搞組字擺花壇,比來比去,都認為不成,不如原來的方案有氣派。國慶35周年第一次恢複遊行閱兵,廣場組字提前搞了一次聯合大演習,中央和北京市的有關領導在天安門上觀看,當“振興中華”等幾幅大標語輪番出現時,榮高棠同誌第一個喊了起來:“唉呀!好氣派,大手筆啊!”演習一舉成功,順利通過審查。

天安門廣場上10萬群眾以組字為主體,曆年國慶都要更換大部分新人,但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關工作人員積累了一套比較完整、科學的工作經驗和方法。保證了組織工作的成功。

參加組字的學生或工人,雖然感到任務十分辛苦,十分累,但都覺得無上光榮和自豪。參加過組字活動的青年,對什麼叫集體主義,什麼叫組織性、紀律性,以及國家的光榮就是自己的光榮等都會有很深的體會。可以說,參加組字工作,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參加這一工作的人,每一個人都終生不忘。

對於籌備國慶大典工作的人來說,通過曆年組織廣場隊伍的工作,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積累了一些經驗。

就以組字來說,對色彩、服裝和道具要求非常高。對組字隊伍(包括鑲邊隊伍),不要求統一著裝,隻要求服裝整潔。組成國徽部分的花朵要按國徽的顏色製作;年號部分則按紅地黃字要求製作。鑲邊隊伍所持花朵為五顏六色的雜花,以顯現出色彩斑斕的效果。隊伍所用十幾萬朵紙花全由北京市絹花廠統一製作。

製花、運花,把花發到每一個人手中,核對花色、數目,儲存保管等一係列工作,也是十分繁重的。

花的製法,最早是在一根竹篾上紮一朵直徑約50厘米的大紙花;後來為了運輸、保管、攜帶方便,改製成可折疊的花球。

為了節省紙張並保證最佳效果,又將圓形花球改成扁平花球,舉花時要求球麵最大的一麵向著主席台,使花顯得更加豐滿。

少先隊的前數排,統一製作白色服裝,隊員持花環、花籃,裝飾美觀大方,表現出青春的活力,象征著祖國的未來。同時製作上萬個小的彩色氣球,在大會開始和結束時由少先隊員施放,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

上萬個小氣球的灌氣製作,從國慶當日淩晨就開始,地點在東單。製作之後由少先隊帶入會場,防火、保衛等工作都十分嚴密。

天安門廣場周圍有400麵大紅旗做廣場的圍屏。氣球、標語和花籃。廣場上空的大氣球由中央氣象局負責灌製和施放。

廣場北側上空由五個大氣球做成宮燈形狀,球上分別書寫合成“毛主席萬歲”五個金色大字,兩側再裝飾兩個大花籃,由大氣球吊起。

廣場的東、南、西三麵有氣球懸掛的大幅標語12條。上書中央頒布的節日主要宣傳口號。早先這些懸吊標語的大氣球,均為廣州生產的2800克紅色氣象專用的乳膠氣球,每個球要灌3鋼瓶氫氣(6立方米)。充氣後球的直徑為3米。做成宮燈型,上寫“毛主席萬歲”的五個大氣球,也是這種氣球,氣球外罩以紅色棉布。

在籌備1958年國慶節大典時,灌製氣球時曾出現過一次事故。因氣球是在夜間灌氣,天氣較涼;從早上8點入場,一直到大會結束,要在太陽光下直曬約4個小時。那年因氣球受熱,內壓增大,沒等大會結束,“毛主席萬歲”的“主”字球紅布開裂,眼看就要爆破。廣場指揮部見勢不妙,當機立斷,立即通知放球指揮部將“毛主席萬歲”標語球全部放掉。放球計劃從“毛”字球開始,每隔幾秒鍾放一個,依次放掉,使球與球之間形成20米左右的距離。開頭還好,“毛主席”三個球依次升空,主席台和觀禮台上還有人鼓掌,誰知該“萬”字球升空時,它卻不動,停在那裏近半分鍾的樣子。“毛主席”三個球已升得很高很高,快看不清了。

當時,大家十分著急,馬上派人帶著剪刀跑下去,將“萬”字球的繩索剪斷,“萬”字球才升空,“歲”字球也隨之升空。原來,負責“萬”字球的幾個操作人員擅離職守,跑到前麵看體育大軍入場去了,剩下一個人也在欠著腳觀看遊行隊伍,沒有人接電話,因此誤了放球。

事後中央氣象局受到嚴肅的批評,失職人員也做了檢討。這次事故,好在主席台上沒有發現,有的人還誤認為是有計劃的先放掉“毛”“主”“席”三個球,停一下再放“萬”“歲”兩個球,有意形成“毛主席”“萬歲!”的節奏,殊不知工作人員特別是籌備工作的負責人為這五個球著了多大的急。

會後在總結工作時,還特別表揚了“歲”字球的操作人員。因為他們堅持原則按命令辦事,不見“萬”字球升空,他們就不放“歲”字球,從而保持了標語的整體性。

在總結工作時,很多人提出,為了避免類似事故的發生,廣場北側的大型標語宮燈氣球一定要重新設計專用球。

經領導批準,工作人員帶著任務奔走中央有關部委,後來終於由山西省太原市新華化工廠幫助解決了這一難題。

對於多年來直接從事國慶節天安門廣場隊伍組織工作的具體工作人員來說,每工作一次都受到鍛煉、教育和考驗。任務對他們來說,既光榮又艱巨,自覺責任重大。

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工作起來既兢兢業業,又戰戰兢兢。每年的組織工作都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施工、精心操作,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都不敢掉以經心,疏忽大意。事前要把各種可能發生的倒黴事都想到,並準備好應急措施,以防遇事驚慌失措。

盡管這樣,也還出現過種種意料不到的險情。

有一次,少先隊手持的幾千個小氣球,在開會期間,突然起火,燒傷一些少先隊員。主席台上馬上電話查問怎麼回事。有關人員及時處理了現場,未發生什麼大事。會後開專門會議查找原因,一致認為防火措施十分嚴密,不可能出現明火。但氣象局的專家們指出,氫氣不遇明火是不可能燃燒的。經過反複研究,最後確認,可能是少先隊員的頭發與氣球摩擦產生靜電,再加上氣球在陽光下曝曬破裂,氫氣遇靜電打火,致使引燃大片小氣球。

有了這個教訓後,後來規定持球引線加長,超過頭頂,少先隊女孩不許戴硬發卡,以防紮破氣球。

另有一次,指揮組字用的排球裁判梯子(指揮員站在梯子上用旗指揮組字)臨時發現不見了,原來頭一天放在國旗杆下,未派專人看守,夜間被清場的同誌清走了。節日當天發現後,把工作人員急得團團轉,四處尋找。如找不到梯子,馬上開會,就無法指揮組字,幾個月來組字準備的心血就白費了。還好,在開會前的一刻,在勞動人民文化宮發現了那個梯子,這才使組字得以進行。

基於這個教訓,後來的國慶節,工作人員都一再拜托大會警衛部門,千萬不要把這個梯子“清走”;這還不放心,頭天夜裏工作人員還要幾次到國旗杆下,檢查這個梯子還在不在。梯子事很小,但它關係到全局,不得不如此重視。

另有一次,在國慶十周年時,廣場擴建,要擺10萬隊伍,上廁所就成為一大問題。原以為曆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地下都有廁所,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圖紙上也是有廁所的。當工作人員檢查場地時,才發現人民大會堂的地下廁所在施工時被取消了。組字隊伍入場最早,7點鍾入場,直等到12點,中間五個多小時,若一人上一至二次廁所,流量就是一二十萬人次。

怎麼辦呢?想來想去,沒找到好辦法,最後不得不采取臨時措施,在紀念碑西南角搭建大批臨時廁所。將剛剛鋪好的草坪毀掉,大家都覺得十分痛心。可是不這樣做又不行,否則就會造成幾萬人上廁所繞道和排隊等候的問題。

對於廣場指揮部來說,最擔心害怕的有幾件事。

第一件事是怕組字出錯。萬一出錯,比如“毛主席萬歲”中有一個字的筆畫未出來,就將造成嚴重的政治影響,後果不堪設想。可悲的是即便出了錯,工作人員在下邊也看不見,發現不了。整個開會期間兩個多小時,組字什麼“模樣”我們不知道,心老是懸著的。直等到散會聽到有關領導說:“組字很好,沒有錯”,大家心裏才一塊石頭落了地。

組字工作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很複雜。要使七八萬人用不同顏色的花組成那樣複雜的若幹套圖案,不允許一個人舉錯花色,不要說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就是萬分之一的錯誤也不許有,誰敢打這個保票呢?還有什麼工作有這麼嚴格的要求呢?這個艱難的任務,當時是靠堅強的黨性和高度的責任心來保證完成的。各級黨委把這種責任心落實在幾萬組字大軍的每個成員的心坎上,才出現了若幹年差錯率為數萬分之零的奇跡。

最擔心害怕的第二件事是死人、傷人。

在舉行國慶大典時,天安門廣場要用四五百瓶氫氣灌製氣球,這是巨大的易燃、易爆的危險品。平日就是在製氫的工廠,公安部都不準集中存放這麼多的氫氣。過去迎賓時也曾發生過一隻2800克的氫氣球(隻用3瓶氣)在博物館門前放氣時失火爆炸,致使若幹人受傷的事件。

現在幾百瓶氫氣要集中在節日期間運進廣場,萬一在操作上某一個細小環節沒注意到,發生爆炸,死傷人數將不可估計,甚至將影響到整個國慶節的慶祝活動無法進行。

可以說,工作人員是在冒險工作。在整個運氣、灌氣過程中工作人員不敢離開現場一步,安全、警衛、消防一係列工作,都嚴上加嚴,操作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事前都要想到,一切工作都要按照一整套嚴格的工作程序進行,不敢有一點差錯。直到灌氣完成,甚至直到全部氣球升空,大家才鬆一口氣。

在用氣上也幾度考慮改用其他比重小,又不會燃爆的氣體,如氦氣,但終因價格太高,灌製技術太複雜而作罷。多年來,負責這一工作的有關人員完全是憑著黨性,冒著巨大的危險,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的。

此外,還有一件令人擔心的事,就是散會時,天安門廣場10萬隊伍,以軍樂團和2萬少先隊員為前導,擁向天安門主席台前,向中央首長、國內外貴賓歡呼致意。要求情緒熱烈,有“擁上去”的氣氛。

已經站立五六個小時的群眾,早就急著看一看偉大領袖毛主席,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又要防止出現萬馬奔騰,有如潮水一般,一發不可收拾地擠向天安門前的情況。如果發生了這種混亂局麵,首當其衝被擠的,將是祖國的花朵――少先隊員;還會出現大量死傷人員的事情。假如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不僅整個慶典工作前功盡棄,有關工作人員也將成為曆史的罪人。

過去,某縣城辦花會,隻有18000人,還出現過擠死擠傷的事故;天安門廣場10萬人擁向天安門前,若不采取有效控製措施,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籌備國慶大典工作的領導也十分關心這件事,一再強調安全。工作人員在布置這項工作時,一方麵強調要情緒熱烈(呆呆板板向前走,沒有“擁上去”的味,也是很難看的),另一方麵更加強調要有秩序,要求每個基層單位要有標兵控製,確保前後排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還在大會小會動員,強調安全第一。

由於各級工作紮實,落實得好,多年來國慶節既保持了熱烈壯觀的浩大聲勢和熱烈場麵,又有著良好的秩序,從未發生過擠傷的事故。

以上擔心的幾件事,哪一件真的出了問題,也無法遮掩,因為一切都發生在主席台、觀禮台前,眾目睽睽隻得暴醜於全國和全世界。責任之重大,使工作人員不得不戰戰兢兢地工作。

但是,參加大典籌備的工作人員根據“隻能成功,不許失敗”的要求,兢兢業業,勝利地完成了曆屆國慶節的任務。

(摘自《天安門見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