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命與災難同在:黃河決堤(2 / 2)

這次洪水的降雨量、暴雨範圍和三花間的洪水總量均大於1954年和1958年。洪峰略大於1954年,小於1958年。洪峰沿程消減大,傳播速度較慢,洪水位多數站高於1958年。這次洪水的降雨量較大,而洪峰流量較1958年為小,其主要原因有:1.三小間(三門峽至小浪底)降雨中心的雨強較1958年小,所以1958年三小間洪峰流量為11000立方米/秒,而1982年隻有4760和3520立方米/秒。2.降雨時程分布不如1958年的集中,致使伊洛河及三小間均產生連續洪峰,先後下泄,而1958年隻產生一個洪峰。3.陸混水庫蓄水和夾灘滯洪削減作用較1958年為大,1958年到黑石關削減30%,1982年削減50%和55%,即有白馬寺、龍門鎮合成流量7100和9070立方米/秒,到黑石關減小到3540和4040立方米/秒。4.幹支流洪峰遭遇情況不同,1982年幹流小浪底洪峰與伊、洛、沁河黑石關、武陟洪峰沒有完全遭遇,而1958年洪峰主要由小浪底洪峰與黑石關洪峰相遇而成。

1982年洪水普遍漫灘,發生了刷槽淤灘,在漲落水過程中同流量水位明顯下降,而由於河道多年的淤積結果,1982年洪峰流量雖較1958年小,但其洪水位普遍高於1958年,一般高1米左右,柳園口和蘇泗莊局部河段高達2米左右。由於東平湖滯洪,致使艾山、洛口水位較1958年低0.4米左右,而利津又高於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