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喀托火山自1883年5月20日開始了漸漸頻繁的噴發,1883年8月27日黎明,進入了最劇烈變動階段。據科學家們計算,喀拉喀托火山這次噴發的威力比日本廣島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大一百萬倍,每一次噴發都伴隨著雷鳴般的巨響傳到澳大利亞平原,距離火山74公裏至93公裏的島嶼都受到灼熱的岩漿的侵襲。火山所在的小島整個島發生塌陷,岩石和山峰消失在喀拉喀托白熱的裂口裏,火山噴發物散落區的半徑達237公裏,厚達30米的火山灰燼和熔岩覆蓋住了整個小島,一切生命都停止了;火山的塵埃達到三萬多米的高空,進入並停留在大氣層,使整個印度尼西亞日月無光達三日之久,而在以後的三個月內,出現了舉世罕見的日落和日出景色。
火山的倒塌激起一連串的海嘯和地震潮波,據載,遠至南美洲和夏威夷都發生了海嘯。不知多少百萬加侖的海水,注入沸騰岩石的大漩渦內,然後擴散化為千倍的蒸汽。巨浪和海嘯以二三十米高的浪頭、每小時740公裏的高速越過印度洋,9小時後,巨浪毀掉了印度加爾各答港和澳大利亞珀思港。浪濤衝擊到一萬二千多公裏外的海岸,甚至在阿拉斯加和美洲南端的合恩角也能感受到它的威力。據統計,在最猛烈噴發之後,最大的波浪高達37公尺(120英尺),造成爪哇和蘇門答臘的沿岸附近幾座城市約有萬人喪生。約有六千五百艘大小船隻被海嘯吞噬,在貝希島,一艘荷蘭汽輪被海浪拋到15米的高空,摔到一公裏遠的一座土丘上撞毀。
這次喀拉喀托火山大噴發,給人類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9個月後,島上才重新發現小生物;50年後,島上動植物才繁茂起來,一度荒蕪的小島重新恢複了生機。地震學家認為,一百多年來,喀拉喀托火山雖有過幾次噴發,但火山短時間內不會再誘發大的地震。
坦博拉斯火山大爆發
海拔高達2850米的坦博拉斯火山,是印度尼西亞鬆巴哇島上的一座活躍的複式火山。1815年,坦博拉斯火山發生了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7級火山爆發,釋放出超過1000億立方米的物質,大量的火山灰落在了遠達婆羅洲、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馬路古群島的區域。至少有71000人死亡,其中有11000—12000人是直接死於火山爆發(大部分學者估計有92000人死亡,但也有人指出,這一數字是一個過高的估計)。
1851年4月中旬,隨著1400公裏外都可以聽見的巨大的爆炸聲響,火山灰瀑布般傾瀉到鬆巴哇島以及龍日、巴廈、馬都拉和爪哇等其他島嶼。無數沙土及火山灰拋向方圓500公裏的天空,整個天空被黑色籠罩著,漆黑一片,黑暗使得與法國領土同樣大小的這塊土地上的幾百萬人陷入恐慌。
在火山口40公裏外的地方,火山灰足有13米厚。距坦博拉斯3公裏處地區的住宅及其他建築,被厚厚的火山灰壓垮。距坦博拉斯750公裏處的婆羅島上落下的火山灰,當地人將這稱為“火山灰災年”。而火山附近的國家——別加特、桑加爾、捷姆博羅及棟普和比馬的大部分地區的火山灰有一公尺厚。
坦博拉斯火山拋向大氣的火山灰影響了北美洲和歐洲的氣候,造成全球氣候異常:倫敦的氣溫比常年下降了2—3度,愛爾蘭和威爾土都發生了饑荒,北美洲那一年農作物歉收,家畜死亡,亦導致了19世紀最嚴重的饑荒。因而1815年被稱為“沒有夏日的年份”,而所有這一切都歸咎於幾千公裏外的坦博拉斯火山。
原來構成這座火山的幾十億立方米的岩石,變成了碎石、赤熱的沙土和灰燼,火山高度由原來的4000公尺降低為2500公尺左右,同時,150立方公裏(根據保守估計)山岩的移動,導致了一個直徑為7000公尺,深度近700公尺的巨大火山口的形成,這個大土坑中可以順順當當地放進不止一個埃菲爾鐵塔。正如著名的比利時火山專家哈倫?塔齊耶夫在《麵對魔鬼》一書中所形容的那樣:“假如如此大量的火山灰和石塊噴射在巴黎,那巴黎將會聳起高達1000多公尺的墳丘。”
坦博拉斯噴發散發出來的能量,相當於20萬個原子彈爆炸的能量,使得這塊曾經繁榮的地方變成了一片荒原。在此次噴發中死去了92000人,整個地區僅有29人幸免於難。火山噴發後,接踵而來的是比馬灣的海嘯和饑荒——無數樓房被摧毀,大樹被連根拔起,錨地裏的大商船被拋到島上很遠的地方;鬆巴哇島上餓死萬人,巴厘島也有近5000人死於饑荒。
總之,震驚整個印度尼西亞群島甚至整個世界的坦博拉斯斯火山噴發,是曆史上近幾千年來危險性最大、最具破壞力的災難之一。被這次火山爆發掩埋在厚達3米的火山灰沉積物之下的文化遺產,於2004年在一次考古發掘中被發現。
馬提尼克島培雷火山爆發
加勒比海東部西印度群島中的馬提尼克島,是法國的海外領地,風光旖旎,多火山,它的名字意為“花的島”。位於島北部的培雷火山,是一座活火山,是全島最高峰,高1350米。在1902年,培雷火山劇烈爆發,是曆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火山噴發,摧毀了島上著名的旅遊勝地聖皮埃爾市,幾分鍾內,約二萬六千至三萬六千人喪生,僅4人生還,是世界上損失最慘重的災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