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近代地震:這些地震讓生靈塗炭,大地滿目滄涼(3 / 3)

大地震時有發生 , 人們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 認真總結研究每一次大地震的特點和經驗教訓 , 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 可從中積累抗禦地震的寶貴經驗和教訓 , 以減少未來大地震給人類可能造成的損失。同時,科學準確的預報地震的發生,將成為工作和科研的重點。

毀滅了兩座城市:墨西拿強地震

墨西拿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最早由古希臘殖民者於公元前8世紀建立。在意大利當時曾經有一個說法——意大利最美的城市不是威尼斯,也不是佛羅倫薩,而是西西裏島上的墨西拿。隔墨西拿海峽與亞平寧半島最南端的城市雷焦卡拉布裏亞(雷吉納隊所在城市)相望,為亞平寧半島進入西西裏島的第一站,扼海陸要衝,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是此地位於地層斷裂帶上,地震頻繁, 墨西拿海峽周圍地區曾發生過一場可怕的連續震了6次的大地震,地震從1783年2月5日一直持續到3月28日。隨後還有將近1200次餘震,震力逐漸變弱,直到1786年10月,大地才恢複平靜。

1908年12月28日晨5時25分,意大利西西裏島的墨西拿市發生7.5級地震。刹那間讓海峽兩岸的墨西拿市和卡拉布裏亞市的建築物,強烈地抖動搖晃起來。墨西拿市區更靠近震中,所以損失慘重,富麗堂皇的鍾樓、教堂、戲院相繼坍塌,所有建築物均化為廢墟。地震還使得海峽兩岸的陡峭懸崖紛紛坍塌墜落海中.近海也掀起局部浪高達到12米的巨大海嘯。巨波激浪橫掃海岸直衝市區。墨西拿再次遭到橫禍。

當時,墨西拿大主教被埋在他倒塌的宮殿下,但5天後,他幸運地活著出來,而其他很多剛剛活著從廢墟中爬出來的人轉瞬間卻被湧進市區的巨浪卷走。經過海浪的來回席卷,整個墨西拿市區、港口以及周邊40多個村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洗劫。墨西拿遭到歐洲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地震破壞,古城曆經地震和水洗,化為水淋淋的一片廢墟,甚至大地都下陷了約半米。

此次地震在西西裏以及意大利其他南部地區造成了十幾萬人的死亡。兩座城市均被毀,而墨西拿市在地震和地震引發的海嘯中死難者就達8萬多人。更糟糕的是隨之而來的饑餓和疾病還奪去了更多人的生命,好在整個意大利乃至世界各國很快從這個災難中清醒過來,在意大利本土死裏逃生的國王和王後帶領著人們搶險救災,而法國、希臘、阿根廷等國政府捐助了大量的救災款,甚至很遠的美國也撥款80萬美元。後來,已經麵貌全非的墨西拿依靠著曆史遺留下的圖紙和記錄一點一點重建,曆經幾十年,才恢複了原有的很多風貌。

法國、希臘、阿根廷等國政府捐贈了大量救災款。美國國會投票讚成80萬美元的援助。 4艘滿載食品和藥物的美國軍艦正通過蘇伊士運河開往那不勒斯。

為了紀念此次地震以及在地震中作出過貢獻的團體、個人,當時的意大利皇室家族特製了約300枚地震獎章。獎章有金、銅兩種質地。金質獎章直徑40mm頒發給團體機構,銅質獎章直徑30mm頒發給個人。

1910年2月20日,為了表彰外國團體、機構對此次地震的援助,英國海軍勳章團體也製作了紀念獎章。該獎章由銀質打造,直徑32mm, 正麵半身象為意大利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

十二級強震:寧夏海原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海原縣一帶發生的一次大地震。據1949年以後調查,地表斷裂帶從海原縣李俊堡開始向西北發展,經肖家灣、西安州和幹鹽池至景泰,全長200千米。此震為典型的板塊內部大地震,重複期很長。

海原地震的發震時間為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

海原地震不僅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裏,震中位於北緯36.7,東經105.7度。海原地震的基本情況是:宏觀震中位於還海原縣的西安州、大溝門至幹鹽池之間的石卡關溝、哨馬營一帶,其經緯度35.38度,105.21度;震中烈度為12度,極震區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遠、景泰等縣,呈條帶狀,北西向展開。麵積2萬平方公裏,這次地震波及南下、甘肅、陝西、青海、山西、內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四川、湖北、安徽、江蘇、上海、福建等17個省、市、自治區,有感麵積達251萬平方公裏,約占中國麵積的1/4,是中國曆史上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大地震。極震區的海原、固原和西吉縣嚴重滑坡,僅在西吉縣的夏家大路至興平間64公裏範圍內,滑坡就達31平方公裏,在靖遠、會寧、靜寧、隆德4縣竟發生503處的滑坡。在固原縣的石碑塬一帶,發生了一個長達3500米的滑坡體,在會寧縣清江驛響河上遊,滑坡體將2500米的一段河流堵塞,並在其上遊形成了地震堰塞湖,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嚴重的地震滑坡。大地震使東穴舟山區村鎮埋沒,山崩地裂,海原、固原等縣城全毀,大量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極重,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3.4萬人,傷及不計其數。

由於海原地震釋放的能量特別的大,而且強烈的震動的持續了十幾分鍾,世界上有96個地震台都記錄到了這次地震。因此,蘭州白塔山公園的廟碑上用“環球大震”四個字來形容這次大地震,是最恰當不過了。曆史碾過了一個世紀。今天,地震造成的許多遺跡和景觀依然在無聲地訴說著那曾發生的一切。

目前,世界上記錄到大地震為8.9級。一次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相當於1.4/10(25次方)爾格,如果把這些能量換算成電能,它需要像我國劉家峽那樣的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22.5千瓦)連續工作30多年。海原地震被確定為8.5級,其釋放的能量需要劉家峽水電站工作將近10年。從古至今,我國共有3次地震被認為達到8.5級,除海原地震外,還有1688年山東郯城地震和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脫地震,但海原地震是我國唯一震中烈度定為12度的地震!

海原是個多地震區,地方史書中有比較豐富的地震記載。在現存的固原地方史書中:明嘉靖《固原州誌》、明萬曆《固原州誌》、清康熙《隆德縣誌》、清乾隆《海城廳誌》、清光緒《海城縣誌》、清宣統《新修固原縣誌》、民國《固原縣誌》、民國《重修隆德縣誌》、民國《新編化平縣誌》等九種。每本史誌幾乎都有關於地震的記載。海原大地震在《固原縣誌》中的地理誌、居民誌、物產誌、建置誌、職官誌、藝文誌等專誌都有詳細的記載。據統計有大量文字記錄的檔案、詩文有26處。地震活動性是地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把六盤山地區的地震按時間順序畫成地震序列圖。可以看出本區的地震活動有著明顯的起伏,即相對的活躍期和平靜期。據專家分析六盤山地區曆史地震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活躍期和兩個平靜期。海原大地震發生在空區,震後空區消失。大震前的序列特點,據《固原縣誌》記載:海原大震前的1913年4月24日、25日、27日29日,1914年1月14日、18日有七次地震,次後再沒有地震記載。相隔六年後才有民國九年(1920年)的地震。這些資料說明海原大地震前很不發育。根據研究推測1920年海原大地震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有地震發生。

和所有的自然災害一樣,海原大地震後,謠言、神話四起,擾人心亂,在海原,盛傳兩個老道的故事。地震前還流傳著一首“搖擺歌”。其內容:“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出穗;不是王法吆,搖搖擺,咱兩個睡。一碗羊肉搖一搖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搖搖擺,賊殺了”這是後人第一次記錄下這一蹊蹺古怪的史實。其中的玄機無人可解。固原縣紳士白星階的府第當夜名人薈萃,縣裏有身份人都被邀請來飲酒打牌。這些名人玩興正酣時,酒菜端上來。正在這時,房子嘩啦一聲塌下,在場的23個人,當場壓死20人,幾乎囊括了當時固原縣所有的名人。在這次大震中還流傳著一個胡琴救主的故事。大震一個的月後,一支商隊來到了海原極震區。映入商客們眼簾的到處是斷壁殘垣,人煙斷絕,雞犬滅跡的悲慘景象。突然隱隱傳來一陣陣如泣如訴,悲苦淒慘的胡琴聲。商客們尋聲覓去,發現琴聲竟來自一間震塌了的窯崖內。商客們急忙動手挖開塌土,救出了一位蓬頭垢麵的幸存者。原來這個人的窯門被埋堵後,他僥幸存活下來。一月多來,他靠吃窯內僅存的半罐酸菜維持生命,用胡琴求救,保全了生命。固原、海原兩縣交界的地方,是須彌山旅遊勝地。山上古鬆翠柏濤濤聲響,佛洞神龕星羅棋布,這就是著名的須彌山石窟——圓光寺。此窟開於魏、唐朝代,共有佛窟130多處,曾經是遊客如雲,香火不斷。這裏原距海原大地震的震中80公裏,但地震烈度仍高達11度,強烈的震動將佛窟中仙公寺龕壁震塌,佛像裸露在外。

海原大地震後造成了許多地震遺跡和遺址景觀今天在這裏隨處可見。代表性的有13處。它們是:海原縣幹鹽池唐家坡田埂錯動;海原縣幹鹽池解解家莊地震地表破裂帶遺跡;海原縣幹鹽池城垣遺址;海原縣西安鄉袁家窩民房遺址;海原縣城關鄉小山地震地表遺跡;海原縣李俊鄉聯合村海子遺跡;海原縣幹鹽池鄉石卡溝地震最大水平位移遺跡;海原縣高台鄉刺兒溝探槽剖麵;西吉縣蒙宣鄉黨家岔堰塞湖遺跡;固原縣彭堡鄉石碑塬塌山遺跡。地震遺跡和遺址景觀是地震破壞的作用。海原地震活動帶遺跡及海原大地震遺址是國內外不可多得的自然遺產,具有進行地震活動和構造運動研究、災害防禦、環境保護、科普及旅遊開發等方麵項目的寶貴的價值。海原地震旅遊資源的獨特的吸引物,具有較高的價值,是目前尚無開發的潛在的資源。但由於天長日久、寒暑變化、流水侵蝕、風吹雨淋等自然風化的結果,改變著這些資源的形態。加上人為的破壞是地震遺跡和景觀更加嚴重。因而保護海原地震旅遊資源刻不容緩。

西吉縣(過去屬海原版圖)因山體滑坡,堵截山澗、深穀、窪地和溝壑,形成了四十多處地震湖,當地群眾叫水堰,星羅棋布地擺在全縣境域。

黨家岔堰湖是目前同原地區最大的地震堰塞湖,也是寧夏最大的堰塞湖。現有水麵南北長3110米,東西平均寬600 米,水麵積達186.6萬平方米。平均水深6米,最大水深11.5 米,蓄水量1120萬立方米。湖內生長著鰱、鯉、草魚等近10 種魚類,其中有彩色鯽魚。每年春季有成群的野鴨到這裏“落戶”,直至湖麵結冰後才戀戀不舍地南去越冬。還有大山雀、貓頭鷹等近10種野生鳥類。

堰塞湖中,在為數不多的幾個湖中生長著五彩繽紛的鯽魚,在科學界至今是個謎。

這次地震主震前無明顯的有感地震。海原大地震的發震時間為20點06分09秒(北京時間)。冬季大西北的晚上,寒風刺骨,黃土高原顯示出一片淒涼,居民們都已入睡;加之大震前又無明顯的有感前震,人們處在毫無戒備的狀態之中。震後,海原縣誌的記載雲:“四鄉死亡極多,往往全家壓死……。震後糧食多被複壓,一時不及刨出,災民多取場內末碾穀麥,帶殼充饑”。“全縣人口死亡七萬三千六百零四口,計占人口總數百分之五十九,其中以東、南二鄉死人最多,各在二萬以上”。“房屋倒塌全縣共二萬六幹九百十二間,以東南二區為最多,土窯洞倒塌二萬六幹六百九十八座,以西鄉為最多,東南二區次之,牲畜死者四萬一千六百八十三頭,傷者二千八百五十四頭……”。震後房倒屋塌,衣被食物均被掩埋,災民在嚴寒的冬季,無衣、無食、無居,加之疫病橫行,人民死於凍餓、疾病者不計其數。大麵積的重災,使得這個地區的交通斷絕,經濟完全癱瘓,人們無力自救,大批震害遇難者的屍骨都無力掩埋。由於當時的北洋政府救災不力,幸存者“不待餓殍,亦將僵斃”,致使傷亡增加;災情進一步擴大。

由於地震發生在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的六盤山山區,當時由於軍閥混戰、兵荒馬亂,北洋軍閥對巨大的地震災難無力救助。當時逢冬令,天寒地凍,災民又繼續死於凍傷、饑餓、瘟疫之中。據當時《陝甘地震記略》一文報道,大震後災區人民“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聞;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複值嚴寒大風,忍凍忍饑,瑟瑟露宿,匍匐扶傷,哭聲遍野,不特餓殍,亦將強比僵斃,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這就是當時海原大地震災區慘況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