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言居家久和者,本於能忍。然知忍而不知處忍之道,其失尤多。
蓋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發,不過一再而已。積之既多,其發也,如洪流之決,不可遏矣。不若隨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爾。曰:此其無知爾。曰:此其失誤爾。曰:此其所見者小爾。曰:此其利害寧幾何。不使之入於吾心,雖日犯我者十數,亦不至形於言而見於色,然後見忍之功效為甚大,此所謂善處忍者。
——《袁氏世範》
白話
人們常說為人家能經常和睦的原因,本於能夠忍耐,然而徒知忍耐而不明白如何去忍耐,其中的失誤會更多。大概忍耐中有的具有隱藏蓄積的意思在內。別人冒犯了我,我埋藏隱蔽而不發露,這種做法僅適用於一兩次罷了。積蓄的越多,發泄之時,越象洪流決口,不可窮盡。不如將憤懣隨時發泄,隨時調解,不存留於胸中為好。並且自己安慰自己,不妨對自己說:他這樣做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他這樣做是愚昧無知的表現;他這樣做是失誤所導致的;他這樣做是目光短淺,見識狹窄的原因;他這樣做對我來說又有多大的利害關係呢?不使這種幹擾進入我的心中,即使每天冒犯我數十次之多,也不至於在言語表情上表現出任何的憤怒之色,這樣才能看出忍耐的功效是多麼巨大啊,這才是善於忍耐的人。
家訓史話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們隻理解他怎樣曆經磨難而苦盡甘來,然而,做為一個封建帝王,能屈身為臣,是“忍”了多大的“不能忍”之事啊。越國被吳國打敗之後,越王勾踐派大夫文種請求投降,聲稱自已親自充任吳王的臣下,而自己的妻子為吳王的妾,並把國中所有寶器一並獻給吳國。此時,不聽子胥良言勸諫的吳王夫差,一意孤行,竟然美滋滋地接受了投降的越國、越王以及所有金銀財物,其實是養虎為患。勾踐反國,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便仰視苦膽,飲食時亦嚐膽,說:“你難道忘記會稽之恥了嗎?”
他親身下地耕作,夫人自己織布,食不加肉,衣不重采,禮遇賢人,厚遇賓客,賑濟貧民,吊喪問死,與百姓同勞作。終於一舉滅吳,雪洗國恥,“忍”了苦之後,必然會有“甜”。
古語中有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一時之憤怒,卻延誤了大事。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魏其曾為吳相,因太子事得罪竇太後,太後除魏其門籍,不得入朝請。武安侯田蚡是外戚,因王太後的原故,日漸顯耀,魏其失勢,賓客日益疏遠他,獨獨灌夫與他交好。武安侯暗中不滿魏其侯與灌夫,隻是自己仍有小辮子被他們糾著,無法構陷。正在這時,武安侯取燕王女為夫人,太後有令,列侯宗室都得前去慶賀。魏其與灌夫同去,飲酒酣,武安起身敬酒,在座的賓客都避席,等到魏其起身敬酒之時,隻故舊朋友避席,剩下的一半都半膝席。灌夫在這件事上極不高興,也起身敬酒為壽,行酒至臨汝侯,臨汝侯正與程不識耳語,又不避席,於是他在憤怒之極的情況下罵了臨汝侯:“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為長者壽,乃效女兒呫囁自語!”這就是有名的“使酒罵座”,這樣一來,使壞人得逞,武安有了陷害二人的得力證據,不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自己的政敵。嗚呼哀哉!由於一時之不忍,則鑄就了永不可挽回的大錯!
蘇秦在遊說秦王連橫失敗之後,“妻不下紅,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境況非常淒涼。他閉門讀書,“投懸梁,錐刺骨”終於在合縱的計策上取得了成功,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這也同樣經曆了一個“忍”的困苦過程。
司馬遷在受宮刑之後,隱忍苟活,曆經千辛萬苦,完成了偉大的著作《史記》。倘若他不能忍這種“奇恥大辱”,而自殺解脫的話,我們今天就不會看到這部以血寫成的奇書了。
古訓今鑒
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喧囂而又繁雜,更顯出了“忍”的重要性。“忍”“忍”字在現代人看來是一個時髦的字眼,“心底無私無地寬”,當你對周圍的世事懷著一顆寬容的心的時候,當你在千鈞一發之時克製了自己的憤怒之時,你就會覺得自己真正地走向了成熟。家庭成員之間更應該注意忍讓,不分是長幼尊卑,能忍讓則不去爭鬥計較。家庭糾紛很多都是因為計較,一句話,一些財物。作為治家的人,如能學古人忍辱負重,則對外鄰裏和諧,對內可以使得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