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山中感興三首(1 / 2)

詩作於宋度宗鹹淳七年(1271)春。作者因為代皇帝起草詔令而觸怒了權臣賈似道,被迫罷官回鄉,在家鄉文山新蓋了一所住宅。《紀年錄》說:“山(文山)在廬陵(江西吉安縣)南百裏,居予家上遊。兩山夾一溪,溪中石林立。水曲折其間,從高注下,姿態橫出。”然而作者並未能棲心家鄉山水,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麵希望在深山中杜門自息,一方麵又關心時事,關注時局變化。這三首詩正是此種心情的寫照。

其一

載酒之東郊,東郊草新綠。一雨生江波,洲渚失其足。

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采芝複采芝,終朝不盈掬。

大風從何來,奇響振空穀。我馬何玄黃,息我西山麓。

載酒之東郊,東郊草新綠——載酒:出行帶酒。之:去,到。草新綠:開春剛生長出來的草開始發綠。這兩句是說:我帶著酒來到東郊遊春,開春生長出來的小草已經一片嫩綠。

一雨生江波,洲渚失其足——洲渚:水中陸地曰洲,大者為洲,小者為渚。《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足:此指洲渚的下部。失其足:指洲渚被水淹到上部。這兩句是說:一場大雨過後,江水滿了,掀起了波浪,水中的洲渚都浸在了水中。

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青春:春意正濃的時候。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行樂:娛樂。這兩句是說:如此大好春天的確應及時享受,可一味消遣娛樂又不是我本來的願望。

采芝複采芝,終朝不盈掬——芝:芝草,一種菌類植物,道家認為服食可以延年益壽。終朝:一整天。不盈掬:不滿一把。掬:一捧。這兩句是說:采芝草呀采芝草,整天也采不滿一把。

大風從何來,奇響振空穀——大風:此處隱指外麵的時局消息。空穀:深穀,此處指作者隱居深山。這兩句是說:不知從哪裏刮來的大風,風聲回蕩在山穀當中。

我馬何玄黃,息我西山麓——玄黃:指馬有病。《詩經·周南·卷耳》:“我馬玄黃。”這兩句是說:我的馬有病,所以要把它放棲在西山。

這首五言古詩前四句說明春天的美好,為下文作者的感憤作反襯。中間四句明確無誤地告訴了作者欲享受隱居而不能的兩難困惑。後四句說明了自己對目前境況的無奈,隱隱表達了自己的憤懣。

內容總體上雖然分為如上述三個部分,但細細尋繹,則可以看出每後兩句在內容與口吻上差不多都是對前兩句的否定:“生江波”是對“草新綠”的否定,“不盈掬”是對“青春豈不惜”的否定,“奇響振空穀”則是對“采芝複采芝”的否定,而“息我西山麓”又是對“奇響振空穀”的否定。這樣形成一種否定之否定的語義與語氣節奏,這是文山心情極度衝突的藝術表現。

詩歌用典來自《詩經》,“采芝複采芝”是變化“采采芣”(《詩經·周南·芣》)句式而來;“我馬何玄黃”則直接由《詩經·周南·卷耳》“我馬玄黃”而來。這些用典一方麵使詩歌古色古香,一方麵又見出文山怨而不怒的古仁人之心。其實這是對憤怒的壓抑,這種對憤怒的壓抑讀起來更讓人覺得沉痛。

其二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驟雨東南來,消長不終日。

故人書問至,為言北風急。山深人不知,塞馬誰得失?

挑燈看古史,感淚縱橫發。幸生聖明時,漁樵以自適。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這兩句是說:山中溪水淙淙,霜降過後,水落石出。

驟雨東南來,消長不終日——消長:下去與起來,這裏指水的漲落。這兩句是說:大雨從南麵而來,一天之中,溪水忽漲忽落。

故人書問至,為言北風急——隱指時事吃緊。作者在《紀年錄》裏說,當他在文山蓋新房子時,“後聞江上有變,即罷匠事,惟廳堂僅成”。所謂“江上有變”,指鹹淳六年八月,蒙古軍圍攻襄陽、樊城以及十二月襄陽、樊城糧道被蒙軍切斷事。這兩句是說:朋友來信說,北方戰事又吃緊了。

山深人不知,塞馬誰得失——用《淮南子·人間》中“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的典故。這兩句是說:盡管隱居深山,但未必就能免於對時事的牽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