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棋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現代五子棋日文稱之為“連珠”,英譯為“Renju”,英文稱之為“Gobang”或“FIR”(FiveinaRow的縮寫),亦有“連五子”、“五子連”、“串珠”、“五目”、“五目碰”、“五格”等多種稱謂。
五子棋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五子棋既有現代休閑的明顯特征“短、平、快”,又有古典哲學的高深學問“陰陽易理”;它既有簡單易學的特性,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又有深奧的技巧和高水平的國際性比賽;它的棋文化源淵流長,具有東方的神秘和西方的直觀;既有“場”的概念,亦有“點”的連接。它是中西文化的交流點,是古今哲理的結晶。
一、五子棋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
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期,比圍棋的曆史還要悠久,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遊戲。有關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資料與圍棋有相似之處,因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伏羲做棋”一說,《增山海經》中記載:“休輿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狀鶉卵。”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段雖沒明講是何種棋類,但至少知道遠古就以漂亮的石頭為棋子。因而規則簡單的五子棋也可能出自當時,並是用石子作棋子。亦有傳說,五子棋最初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以後漸漸演變成圍棋並在炎黃子孫後代中遍及開來。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雖然與圍棋相類同,但是下法卻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辭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類遊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
發展
日本。據日本史料文獻記載,中國古代的五子棋先由中國傳到高麗(朝鮮),然後於公元1688年至1704年日本的元祿時代再從高麗傳到日本,最初在皇宮和貴族大家庭中流行,到元祿末期,開始在民間盛行。1899年,對傳統五子棋進行規則改良後,經過公開征名,“聯珠”這一名稱才被正式確定下來。取意於《漢書?律曆誌上》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聯珠”一句。現寫做“連珠”。
歐洲。20世紀初傳統五子棋及連珠從日本傳入歐洲。五子棋英譯為“Five In A Row”(縮寫為FIR),漢語拚音“wǔ zǐ qi”,同時根據日語的羅馬拚音,把“五目、五目碰”英譯為“Gomoku、Gobang”,“連珠”英譯為“Renju”。 1958年以及1979年,瑞典和前蘇聯分別成立了連珠聯盟。1988年,日本、前蘇聯以及瑞典三個國家的連珠組織在瑞典成立國際連珠聯盟(Renju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簡稱RIF)。 20世紀90年代歐洲一些國家將傳統五子棋引入“交換”等規則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係列的Gomoku新規則,中歐一些國家成立了Gomoku組織,並和六子棋共同成立了國際聯盟(GCIF)。 21世紀初在舉辦世界連珠(renju)錦標賽的同時也舉辦世界Gomoku錦標賽(GT)及六子棋國際公開賽(CT)。2009年8月在捷克共和國(CzechRepublic)帕爾杜比采市(Pardubice)將舉行第11屆世界連珠錦標賽和第3屆世界Gomoku錦標賽。
中國。長久以來五子棋在中國一直沒有得到發展。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批準中國棋院試辦全國性五子棋比賽(更準確地說,這裏的“五子棋”應該被稱為“連珠五子棋”或“連珠棋”)。2002年8月2-4日,中國棋院舉辦了首屆全國五子棋個人邀請賽,此後每年舉辦一次。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批準了中國棋院審定的《中國五子棋競賽規則》(試行)(參考資料[1])和《中國五子棋段級位製》。2006年2月,國家體育總局對五子棋正式立項,作為圍棋下的一個二級項目。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新的五子棋俱樂部。
二、如何下好五子棋
一、時間問題
下棋不是賽跑,看誰點的快,看誰眼神好,這對初學者來說,不是在下棋,是在玩。既然想下棋、想下好棋,就要認真思考,努力發揮自己的最大智慧,雖說勝負不重要,可對於棋手來說,哪個不想贏呢?慢下,多想才會少犯錯誤,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是最後犯錯誤的那位就是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