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棋盤
中國象棋棋盤是由九道直線和十道橫線交叉組成。中間以“楚河漢界”相隔,淋漓地再現了當時兩軍對壘的場景。
中國象棋是什麼時候定型的?它的發展曆史有多久?其說法很多。
有人認為,戰國時期宋玉所作的《招魂》裏講到了象棋。如從那時算起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但也有人說,象棋是公元前2000年帝舜創造的。他有個名叫象的弟弟,品德不好,無所事事,舜特作棋加以教育,故稱象棋。若果真這樣的話,象棋的曆史就更加悠久,約有4000多年了。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中國象棋又被稱為“象戲”、“桔中戲”,係由先秦時代的博戲演變而來。戰國末期,盛行一種每方六枚棋子的“六博”象棋。唐代象棋有了一些變革,象棋隻有“將、馬、車、卒”四個兵種,棋盤和國際象棋一樣,由黑白相間的六十四個方格組成。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因火藥發明增加了炮以外,還增加了士、象。宋代《士林廣記》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譜,它比西方15世紀出現的最早的國際象棋譜早200多年。這些記載足可以推翻國外長期以來流行的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的說法。
到了明代,有人把一方的“將”改為“帥”,這時的象棋便和現今我們常玩的中國象棋一樣了。
有趣的是,還有一段與中國象棋的發明有關的曆史公案: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以下棋比況曆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曆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
如果把“楚河漢界”拿開,正好是一張8×8方格的棋盤,與國際象棋棋盤幾乎一樣。“9”是最大個數,在中國古代,象征著多與廣的意思,“九州”泛指中國。“8”更有無限擴伸、四麵八方的喻意。8和9在中西方都喻著無窮大的意思。古代戰爭的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土地,為了占領更多的地盤,所有充當戰場的棋盤都體現了古人的這種意識。
中西方對於戰場對峙的觀念不同。中國象棋的棋子占據在交叉點上,通過線(路)與對方交鋒;國際象棋則是麵與麵的對峙,一馬平川,連界河都不用。這體現了中國人的運籌帷幄和遊刃有餘的作戰風格,以及西方古戰場上滿盤皆兵的作戰風格。
二、棋子
中國象棋的棋子,一方是:將士象車馬炮,一方是:帥仕相車馬包。從棋子中了解到的知識。
象棋中的民族性格
社會學家研究指出,象棋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性格。例如東西方民族都強調國家領袖於國於民的重要性,所以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以“王”的存亡作為戰局輸贏的標誌。
不同的是,國際象棋多了個法力無邊的“王後”,左衝右突,英勇無比,是權力地位與才能的高度統一,這是西方民族固有的婦女觀和權力觀的體現。
與中國象棋遵循官越大越無能的傳統不一樣,國際象棋中的“丞相”不是一個隻會圍著皇帝腳跟轉的儒士,而是頗有能力衝鋒陷陣的勇士。國際象棋中的每個成員的自由度和整個棋局的激烈度,都要比中國象棋大。這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西方民族自由、奔放、動蕩的性格。而中國象棋則比較雍容、莊重、典雅,因此不懂得中國哲學中那套以柔克剛、以近致遠、動靜有致的奧秘,而隻會蠻衝硬打者,肯定是下不好中國象棋的。
如果說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以靜製動”傳統性的象征,那麼西方民族則比較尊重個人奮鬥的意義。正因為此,在國際象棋中,一個小小的士兵奮戰到對方底線時,可以隨意成為任何一位權威,這對權力地位“先天命定”的中國象棋而言,顯然是難以想象的。
象棋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象棋產生於封建時期,它全息地映射著封建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倫理。由於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國象棋的藝術和棋理折射著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東方民族文化精神;國際象棋的內蘊則體現著宗教籠罩下的西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以奪取對方君王為勝利成了象棋藝術的靈魂。這一點東西方不謀而合。細微的區別是,中國象棋的王稱“帥(將)”,是忌諱"犯上"的緣故;國際象棋沒有此類顧慮,文字上自由得多。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出"九宮",且有"士、象"充當專職護衛力量,始終扮演著幕後指揮的角色,這些對"帥(將)",的特殊保護是"率士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寫照。君王是國家的基石,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國際象棋唯有"王車移位"的特點關照,稍不留神還會失去該權利,"王"可在棋盤上任何一格自由往來,隨時可能禦駕親征,對"王"的保護通過其自身靈活機動的躲閃來實現。這與中世紀歐洲頻繁的民族征戰遷徙相關。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對麵",可洞察出儒家禮義的熏染;國際象棋的"王"可以麵對麵廝殺決鬥,隱見血親複仇的烙印。
古代中國,妃嬪媵嬙處於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國象棋根本沒有“皇後”、“王妃”的位置;國際象棋則不然,"王"的旁邊是僅低於王的、地位顯赫的"後","後"是最靈活、最有力、活動範圍最大、威脅最強的棋子,表現出在西方"後"對國家的內政、外交、軍事、文化等往往起著僅次於王的作用。
中國象棋的"士"是宮廷衛士,司"九宮"安全,不離"帥(將)"左右;"象"是臣相,隻能於本土飛來飛去。如此寵大的護衛部隊削弱了攻擊的力量,另一方麵卻增強了防禦體係,即使前線戰士全部馬革裹屍還,也可能殺和敵軍的騷擾,這些反映出中國君王傳統的求穩怕亂的心理和習慣。國際象棋沒有後勤人員的設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能滿盤飛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職互不相交,暗示著東正教、天主教對中世紀歐洲的影響。
中國象棋的"兵(卒)"隻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後退,雖有"過河小卒當小車"之說,但它終究是"卒",到頭無非一"老卒"而矣,隱喻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愚民信條。國際象棋的"兵"雖然也隻能前進,但它走到對方底線可開格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這展現了西方進取、升遷的欲望和機會。
象棋有法度森嚴的精神,中國象棋對棋子的限製尤為突出,區區十六個子有五個不能過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線,"馬"有拐腳之製約,縱是千裏馬一旦受製也難以縱橫馳騁,表現著壓抑個性的封建體製。國際象棋沒有對棋子的過多約束,反射著西方豪邁不羈、自由奔放的個人發展。
象棋尚剛,要求積極拚殺作戰,棋子運動能力越強越有優勢。道家思想的融彙,中國象棋戰法中發揚了陰柔的一麵,像善守的反宮馬屏風馬即是。西方文藝複興運動及現代意識的滲透,國際象棋向著多元化發展,如浪漫主義學派、局麵開派、俄羅斯學派、蘇聯學派、現代主義學派等。
象棋是一種雙方對陣的競技項目。棋子共有三十二個,分為紅黑兩組,各有十六個,由對弈的雙方各執一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七種:
紅方:紅方有帥一個,仕、相、車、馬、炮各兩個,兵五個。
黑方:黑方有將一個,士、象、車、馬、炮各兩個,卒五個。
其中帥與將;仕與士;相與象;兵與卒的作用完全相同,僅僅是為了區別紅棋和黑棋而已。
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長方形的平麵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末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為“河界”。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
整個棋盤以“河界”分為相等的兩部分。為了比賽記錄和學習棋譜方便起見,現行規則規定:按九條豎線從右至左用中文數字一-九來表示紅方的每條豎線,用阿拉伯數字‘1’~‘9’來表示黑方的每條豎線。對弈開始之前,紅黑雙方應該把棋子擺放在規定的位置。任何棋子每走一步,進就寫“進”,退就寫“退”,如果像車一樣橫著走,就寫“平”。
任何棋子在走動時,如果乙方棋子可以到達的位置有對方的棋子,就可以把對方棋子拿出棋盤(稱為吃子)而換上自己的棋子。隻有炮的"吃子"方式與它的走法不同:它和對方棋子之間必須隔一個子(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對方的),具備此條件才能"吃掉"人家。一定要注意,中隔一個棋子,這個棋子俗稱“炮架子”。帥和將被吃或不能動彈即輸棋。對局評注最好,別的書也有用但是你要買很多本,對局就都包括了。而且看著有趣,不枯燥。有興趣才是組一重要的,書好看不進去也沒有用處。
三、走棋和吃子
1、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各走一著,直至分出勝、負、和,對局即終了。輪到走棋的一方,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占領其交叉點,都算走一著。雙方各走一著,稱為一個回合。
2、各種棋子的走法
帥(將):帥和將是棋中的首腦,是雙方竭力爭奪的目標。它隻能在"九宮"之內活動,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動隻能按豎線或橫線走動一格。帥與將不能在同一直線上直接對麵,否則走方判負。
仕(士):仕(士)是帥(將)的貼身保鏢,它也隻能在九宮內走動。它的行棋路徑隻能是九宮內的斜線。
相(象):相(象)的主要作用是防守,保護自己的帥(將)。它的走法是每次循對角線走兩格,俗稱"象走田"。相(象)的活動範圍限於"河界"以內的本方陣地,不能過河,且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個棋子,就不能走,俗稱"塞象眼"。
車:車在象棋中威力最大,無論橫線、豎線均可行走,隻要無子阻攔,步數不受限製。因此,一車可以控製十七個點,故有"一車十子寒"之稱。
炮:炮在不吃子的時候,走動與車完全相同。
馬:馬走動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橫著或直著走一格,然後再斜著走一個對角線,俗稱"馬走日"。馬一次可走的選擇點可以達到四周的八個點,故有"八麵威風"之說。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別的棋子擋住,馬就無法走過去,俗稱"蹩馬腿"。
兵(卒):兵(卒)在未過河前,隻能向前一步步走,過河以後,除不能後退外,允許左右移動,但也隻能一次一步。
3、吃子:任何棋子走動時,如果目標位置上有對方的棋子,就可以把對方的棋子拿出棋盤,再換上自己的棋子(即"吃子")。隻有炮的吃子方式與其他子不同:炮與被吃子之間必須隔一個棋子,進行跳吃,俗稱"架炮"或"炮打隔子"。
棋盤和棋子初始擺放位置:
車馬象士將士象馬車
├炮┼┼┼┼┼炮┤
卒┼卒┼卒┼卒┼卒
├┴┴┴┴┴┴┴┤
├┬┬┬┬┬┬┬┤
兵┼兵┼兵┼兵┼兵
├炮┼┼┼┼┼炮┤
├┼┼┼┼┼┼┼┤
車馬相仕帥仕相馬車
四、棋譜
棋譜是一盤棋局發展的流程紀錄,多是古今中外的對局,或者是某人排擬的棋局。目前這些棋譜都會刊輯成書供人閱讀。由古至今,出現過不少的象棋棋譜。
不過比較出名的,多數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棋譜,例如《橘中秘》和《梅花譜》等等,而且大多是手抄的,很少有刻印的版本,到了近數十年才大量出版成書。另外各象棋大師、著者都撰寫了很多棋譜研究不同的開局、中局、殘局和比賽;胡榮華著的《反宮馬專集》和楊官?著的《弈林精華》、《弈林新編》便是好例子。
1、古代棋譜
《夢入神機》象棋書譜。作者佚名,約刊於明嘉靖之前。據清朝《內閣藏書目錄》所載,原書12卷。篇幅宏大,資料豐富。 現存卷一、二、三之殘本,有一百八十五局,卷七一冊,有殘局一百局。 以紅先勝局為主,局勢雖大多簡單,但甚精彩。是現存較早的一部古譜。 《夢入神機》的書皮深藍色。書長27.2厘米,寬16.8厘米,版框大致長20.9厘米寬13厘米,中縫不計算在內。白口,雙欄,上下魚尾內,上刊《夢入神機》,中刊卷數,下刊頁數。每半麵刊一棋圖,上書局名,下印著法和提示。
《百變象棋譜》象棋譜。祖龍氏編,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刊印,有簡短殘局70局。其中紅勝局八局,和局62局。記譜使用文字說明,具有早期象棋殘局和記錄方法的特色。清康熙及乾隆年間均有翻印版。
《金鵬十八變》象棋書譜。作者佚名。成書年月不詳。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編成的《百川書誌》有此譜錄,估計在此之前已經成書(兩卷,一說一卷或四卷)。《適情雅趣》和《橘中秘》中全書譜序頁,均冠以“金鵬十八變”。係統闡述了鬥炮局的各種變化。同時也指出屏風馬的戰略方向。
《適情雅趣》象棋譜。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 年)刊出,金陵徐芝編, 全書十卷,一至八卷冊為殘局圖式,相傳選自《夢入神機》,計550局。九、十兩卷選自《金鵬十八變》,主要介紹順手炮、列手炮的各種變化。該譜為內容最豐富、局例最多、規模最可觀、最完整的象棋古譜。 在象棋界一度負有盛名、有“南楊北謝”之稱的北京著名老棋手談及《適情雅趣》時,指出其精華是它的殺法,特點是各種殺法應有盡有。謝認為初中級棋手若能精讀此譜,細心揣摩,並在實戰中靈活運用,棋藝必有大進。 有些老棋手介紹他們自己的切身體驗說,精讀《雅譜》一遍,即可提高以馬的實力。這些確是經驗之談。 對於高水平的棋手,凡未讀過此譜者,精讀一遍,了可兼收並蓄,相得益彰,借此大大提高象棋實戰的殺力和戰術素養。
《橘中秘》象棋書譜。明朱晉楨輯。崇禎五年(1632)年刊印。其譜大多選自《適情雅趣》而經過整理,分類和棋譜的編寫方法都比較完整。四卷。一、二卷為全局著法,分得先、饒先與讓子三類,著重介紹鬥炮局的各種變化,具有快攻速決、激烈相博的特色。三、四卷載140局實用殘局,詳細剖析各種勝和棋勢。是明清兩代版本最多的象棋譜,影響頗大,流傳甚廣。
《自出洞來無敵手》象棋書譜。署名純陽道人著。成書年月不詳。偶有印本,多憑手抄本流傳,為數亦極少。1948年始由邵次明刊錄於《象棋戰略》譜內。全書共分七類,每類五局,計三十五局。不附變著,益於讀者研究。
《梅花譜》象棋書譜。清王再越著。六卷,分前後兩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均為全局著法。對順手炮、列手炮、過宮炮、屏風馬、對當頭炮等,均有專題研究。變化細致深刻。著法精彩。其中八局屏風馬對中炮為全書精華,對象棋布局有所創新,至今仍屬棋戰布陣的主流。原僅抄本流傳。
《無雙品梅花秘》清乾隆中葉(公元1760-1770年間)武進周廷梅精象藝,壯年挾技遊大江南北,鮮逢敵手。他增訂的王氏《梅花譜》,豐富和發展了“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的各種戰陣變化。原譜為手抄本,本世紀40年代後期,福州《象棋月刊》刊錄時命題曰《無雙品》,推崇之意溢於言表。
《韜略元機》象棋譜。清張惠春等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刊印。六卷。前四卷為殘局,後兩卷為全局。殘局共二百零四局,其中之和局著法深奧,選自民間流行棋勢較明代先走必勝的殘局有進一步的發展,是以後高級排局出現的開端。
《吳紹龍象棋譜》象棋譜。相傳為清乾隆時蘇州象棋名手吳紹龍弈局,成書年月不詳。原譜共有二十六局,今存十六局。內有讓單先十四局、讓兩先二局;其中挺兵局十局,中炮攻屏風馬六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時吳紹龍對局的梗概。原僅手抄本流傳,後收入謝俠遜所輯的《象棋譜大全》。
《石楊遺局》象棋譜。相傳為清乾隆、嘉慶間邗江名棋手楊健庭和石姓者(佚名)所著。楊善於用馬,有“四麵虎”之稱。全書共有對局十二局,其中屏風馬抵當頭炮七局,單提馬抵當頭炮二局,順手炮一局,均為和局。對兵局兩局。紅勝著法穩健而工整。原僅手抄本流傳,後收入謝俠遜所輯的《象棋譜大全》。
《梅花泉》象棋譜。海門童聖公著。成書年月不詳。原為手抄本。 分上、中、下三卷,共三十六局、一百三十二變。清嘉慶年間經薛丙增訂,發展為五十局,二百十餘變。局式中如中炮鴛鴦馬、單提馬、左疊炮、屏風馬棄馬陷車等,新穎多樣。其中屏風馬棄馬陷車局尤為少見。建國後有整理本出版。
《崇本堂梅花秘譜》抄本《崇本堂梅花秘譜》,又名《摘錦梅花譜》,分上下兩卷,共20局,79變。上卷得先9局,下卷饒先6局,饒雙先1局,饒三先1局,饒左馬3局。本書作者年代不詳,內容與《梅花泉》相仿,估計兩書同出一源。本資料由楊明忠先生提供,是鎮江周秋水根據1865年魏塘陸愚溪的手抄本,於本世紀60年代加以譽印而流傳。
《心武殘編》象棋譜。清薛丙編著,吳紹龍校閱。嘉慶五年(1800年)刊印。六卷。前兩卷為棋局圖式,有殘局一百四十八局;後四卷為著法,基本上以和局為主,並將同一類型的殘局集中在一起加以解析。譜中所有著法變化及訂正部分,均較以前諸殘局譜深奧。後附凡例十六則,可幫助領會古局棋規的各項要點。
《百局象棋譜》象棋譜。清三樂居士編。嘉慶六年(1801年)刊印。八卷。共有殘局一百零七局。著法以和局為主,棋勢均為當時流行於民間的局式,並以成語諺語命名。如七星聚會、野馬操田、蚯蚓降龍、千裏獨行(以上合稱“江湖四大名局”)等。其中八十九局與《竹香齋象戲譜》相同。在民間流傳最廣,迄今計有40餘種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