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工程師,碩士學位,在設計、施工管理方麵都是獨一無二的好手,在公司裏是技術業務上的權威。小祥在工作上又是兢兢業業的,所以在他身邊有一大幫的朋友,他們以小祥為榜樣,在技術和業務上很下功夫,在公司裏形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也有幾個人不買他們的帳。小輝什麼畢業文憑也沒有,但是他就是會辦事,他在單位負責後勤,今天給你一點小恩小惠,明天為老總接孩子,後天為老總的老婆買麻將,大後天為老總的情人裝修房子……結果在小輝的身邊也自然地圍攏了幾個人,他們專門聽從小輝的安排,為公司的老總、中層領導服務,結果怎麼樣,三五年之後,小輝升任了公司的副總,小輝身邊的幾個朋友也都成了中層幹部,而小祥身邊的朋友呢?仍然是公司裏的技術和業務尖子。他們是公司的中堅力量,但是他們卻總是得不到發展、提拔。他們業務能力強、專業水平高、技術知識紮實,所以這樣的人們習慣用自己的本事吃飯;業務能力差、專業水平低、技術知識任嗎不是,所以他們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走正道不行,他們習慣走水路。所以常常是這樣的混混升官發財,而真正的“人才”永遠懷才不遇,就是這個道理。還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
將信息不對稱理論引入買賣分析,是阿克洛夫首創的。
1970年,阿克洛夫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檸檬市場》的文章,在英語中“檸檬”是次品的俗稱,和“李子”相對應,“李子”是精品的俗稱。阿克洛夫假設了一個二手車市場,這些二手車表麵看上去都一樣,但是實質上各不相同。由於信息的不對稱,買車的人們對車況並不是十分了解,人們隻願意出最好的二手車一半的價錢,而這些二手車的車主知道自己的車況,他們不肯出手,在這種情況下,好的二手車就逐漸地退出了市場。最後二手車裏剩下的都是更不好的二手車了。買者馬上會發現市場裏二手車質量的變化,他們現在隻能出目前車價一半的價錢,這樣高於這個價錢的車輛又退出了市場……惡性循環的作用最後使二手車市場崩潰了。
根據中央電視台和《經濟觀察報》的報道,最近在江浙、廣東等沿海地帶出現了民工短缺的現象。北京則更是出現了保姆嚴重短缺的現象。由過去的民工潮、保姆過剩,到現在的民工和保姆短缺,是不是也是“檸檬市場”崩潰的現象呢?
因為民工和保姆們沒有技術,沒有文憑,用人的單位無法判斷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所以隻願意出比較低的工資,這樣,一些有技術的民工和保姆逐漸就退出了人力市場;市場中剩下的民工和保姆工作能力變得更差了,這時候用人的單位和家庭也感覺到民工水平的下降,結果隻願意出更低的工資,結果又有一些民工和保姆退出了人力市場……最後導致了民工和保姆市場的瓦解,導致了民工、保姆的短缺。
“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告訴我們,道德風險不隻存在於經濟領域,理性的經濟人不隻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金錢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非貨幣利益的最大化。
用人的人希望花費最低的費用,還希望被用的人能夠創造出更高的效益;被用的人希望得到更高的工資,而且希望幹更輕巧的活計。他們都不肯將自己真實的意思表達出來,都想鑽對方的空子。而且,即使雙方將真實的意思表達出來,彼此也並不會完全相信對方,所以合作起來一定是困難重重,這樣的市場遲早會崩潰。
隻要有機會,上帝也會鑽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