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程觀下的社會工程人才培養問題
center何明升
摘要:近年來,大工程觀正在深刻地改變著高等教育的麵貌。社會工程以“問題”為核心,將社會科學和工程學進行整合,恰好與大工程觀相契合。與大工程觀改革相呼應,社會工程教育於20世紀80年代後在世界範圍內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在大工程教育觀來臨的時代,社會工程作為一門對社會建設具有很大促進作用的應用文科,有著極強的職業教育價值與學科建設意義。
關鍵詞:高等教育 大工程觀 社會工程
Issues on talent cultivation on social engineering in the 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ncep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ncept is deeply changing the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ocial engineering,focusing on “issues”integrates soci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precis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ncept。 While echoing with the revolution of the 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ncept,soc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esents the speedup state in the world after 1980's。 When educational concepts of the 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ming,social engineering as an applied art science promoting social construction show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ncept social engineering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界根據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高等工程教育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研討。其間,許多著名大學都進行了長期的調查、研究和討論,紛紛提出了各自的改革建議。由此而產生的所謂“大工程觀”,深刻地影響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
@@@一、大工程觀及其對高等教育的深刻影響
1.大工程觀的產生背景
1994年,美國工程教育學會發表了《麵對變化世界的工程教育》;麻省理工學院(MIT)工學院院長喬爾?莫西斯提出了該學院1994-1998年長期規劃《大工程觀與工程集成教育》。199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表了《重建工程教育:集中於變革――NSF工程教育專題討論會報告》。這些都集中體現了一種思想:麵對變化了的當今世界,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要使現在的建立在學科基礎上的工程教育回歸其本來含義,更加重視工程實際以及工程本身的係統性和完整性。有人把這種思想稱為大工程教育觀。有人認為,“大工程觀的術語是對為工程實際服務的工程教育的一種回歸,而與研究導向的工程科學觀相對立”。
大工程觀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劉利平、馬曉建認為,工程技術與經濟的迅速發展及科技複雜化、資源優化配置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工程教育改革及人才培養的要求,是大工程觀之所以產生的三個時代特點。其共同要求是,把工程教育從過去重視工程科學轉變到更多地重視工程係統及其背景;加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用“整合”或“集成”的思想去重構課程內容和結構。在趙婷婷和買楠楠看來,大工程觀是社會可持續發展觀在工程教育領域的具體詮釋。由於工業化的直接影響,工程人才的視野長期被局限在科學技術的範圍之內,科學與人文、工程與其所處的環境被割裂開來,工程作為係統的本來含義被異化。因此,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觀逐漸得到認可的時候,傳統的工程教育觀也受到衝擊,回歸工程的本來含義又體現了現代工程特點的大工程觀逐漸得到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教育主管部門早期的一份研究報告將美國提出高等工程教育要“回歸工程”的社會背景歸納為三個方麵:第一,冷戰結束後,美國的經濟政策作了重大調整,“國家正在做出困難的轉變,重新強調它的重大的技術投資由國家安全轉向國際經濟競爭”。“國家也正在把工程活動和研究的重點,從極度強調國家安全需要與空間探測,轉移到注重經濟與環境保護的更為實用的方麵”。同國防工業追求技術的尖端性和產品的高質量相比,民用工業更注重成本、顧客的滿意程度及其對社會的影響,這就要求工程教育必須“以背景為基礎”,進行相應的改革。第二,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的主要對手已不是蘇聯,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日本、德國、亞洲四小龍奪取了被美國長期霸占的許多生產領域,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條是美國工程教育偏重工程科學,而對工程實踐重視不足,學生和教師的工程經曆太少,政界、企業界和教育界紛紛要求改變這種狀況。第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程師在社會中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擁有最優秀工程人才的國家,就擁有具備相當優勢的經濟和工業的核心要素”。他們不但要繼續為工業領域服務,還要為一大群其他的領域如金融、醫療、法律和管理服務,這就要求擴展工程教育的服務領域,“工程教育將在這個越來越離不開技術的社會中發揮核心作用”。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愈來愈要求從事具體領域工作的人員具有全局的大係統的觀念與實際能力,這是實現社會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這就要求工程教育必須從教育的觀念、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上做一係列的改革。
2.大工程觀的教育理念
美國工程師專業發展委員會(ECPD)提出對現代工程師的要求是:“有深厚的數學、物理學和工程科學基礎,能夠把工程原理和技術領域外有關的經濟、社會、法律、美學、環境、倫理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們必須是善於構思並形成概念的專家,能設計、會開發,是新技術的形成者,行業標準的製定者――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社會所需要的。工程師必須會規劃和預測,係統化和評估――能對與公眾的健康、安全、福利和財富有利害關係的係統和組成部分做出判斷。創新是工程師的中樞。”與此相類似,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提出的關於21世紀工程專業人才的11條標準是:[1]有應用數學、科學與工程等知識的能力;[2]有進行設計、實驗分析與數據處理的能力;[3]有根據需要去設計一個部件、一個係統或一個過程的能力;[4]有多種訓練的綜合能力;[5]有驗證、指導及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6]有對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的了解;[7]有效地表達與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問題對全球環境和社會的影響;[9]學會終生學習的能力;[10]具備有關當今時代問題的知識;[11]有應用各種技術和現代工程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11條評估標準可認為是一名合格的現代工程師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這裏可以鮮明地看到,在重視加強數學和科學基礎的前提下,當前更強調的側重點是:工程實踐能力;表達交流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終生學習能力;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社會人文和經濟管理、環境保護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