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合作能雙贏(1 / 2)

一個人的力量隻能搬動一塊石頭,兩個人的力量能拔起一顆樹木,而一百個人的力量能征服一座森林。

——猶太箴言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凡事都需集體的力量,單槍匹馬打天下實屬不易之事。在商戰中,猶太人就非常重視合作,他們認為找一個旗鼓相當的合作夥伴是成功的一半,合作不僅可以揚長避短,共同承擔風險,而且可以增大雙方的力量,三國演義中孫、劉聯合抗曹就是這個道理。那麼怎樣才是滿意的合作夥伴呢?猶太人的回答是明確的,他們願意和知識淵博、精明能幹有雄厚實力的猶太人合作。總之,合作宛如找對象一般,各自有不同的標準和不同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論。但有必要提醒各位,不學無術、無特長的不可合作;對人持懷疑態度、不以誠相待者不可合作;善於巴結逢迎、見風使舵者不能合作;思想僵化保守,不能跟上時代節拍且一意孤行的人不能合作。當然,與有實力的夥伴合作,看似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大公司往往以強欺弱,容易大魚吃小魚。不過,既然是雙方合作,就有其合作的必要性,雙方是各取所需,實力弱的一方,沒必要對另一方一味遷就,一味遷就的結果是姑息養奸,對方一旦掌握了你的特長,你就會被一腳踢開。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合作有時很難成功。創業時,彼此尚能同甘共苦、同舟共濟,而一旦有了勝利果實,彼此就會為各自的利益爭個麵紅耳赤,最終導致合作失敗。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既能選擇誌同道合、素質高的合作夥伴,又能將醜話說在前頭,簽訂詳細、完善的合作協議。單單以友誼為紐帶,以感情為基礎的合作,最終是不可靠的。猶太人以理智的頭腦選擇合作夥伴,他們的合作往往是成功的。猶太民族除了種種民族性格之外,還有其他的生存法寶,比如經久不衰的民族意識等等。團結互助的集體觀念就是猶太人生存法寶的一個重要的方麵。猶太民族團結互助的觀念是強悍的。猶太人認為提供幫助是“富人的責任”獲得幫助是“窮人的權利”在那些艱苦的歲月中,猶太人每次籌集向國王交納的稅款時,富人往往自覺地替窮人掏腰包,接濟貧窮在猶太人中蔚然成風。哪怕是家無三餐的窮苦猶太人,也都保存著一個攢錢的小盒子,準備施舍給比他們更窮的人家。一些猶太社團設有一種“吃飯日”的製度。每周不同的日子裏,窮苦的猶太學生分別到不同的猶太人家庭中去吃飯,以便使得這些學生能夠安心讀書。猶太社團裏必定會有慈善機構,這些慈善機構都是靠著富裕的猶太人的捐助來維持的。近代以來,在中國上海首屈一指的猶太富商沙遜家族,在發跡之後,就回到故鄉巴格達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二戰期間大批猶太難民湧入上海的時候,他們一舉出資15萬元進行救援。絕大多數猶太人堅持以集體利益為重,認為個人隻作為相互依靠的集體的一分子才能存在,並且,猶太人的這種集體觀念是“強有力的”東歐一些國家的猶太社團成員為了清除相互之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隔閡,在贖罪日前夕做禮拜時,往往真誠地向相遇者打招呼,說聲“請寬恕我”這個時候,那個人肯定會全神貫注地聽完他的話,然後立即回答:我寬恕你。他也要向對方尋求寬恕。這種方式成為猶太人之中一條不成文的法律,就是社團的首領和德高望重的長者也不例外。有的時候,兩個猶太人誤會太深,見了麵都視如不見,互相躲避。那麼,與他們都很熟的老人就會主動上前,使其中一方首先開口,這樣做,至少會使他們平息怒氣,甚至握手言和。在新的移民地區中,雖然猶太人沒有嚴密的組織,但是,在很多地方,猶太人自行做出兩條不成文的規定:每周聚會一次,或集體做禮拜、或開研討會、觀看電影、欣賞音樂等;在住宅的選擇上,他們也要體現集體特色,盡可能集中居住在一起,發生意外時,相互援助。猶太人的這些民族特性,很大程度上是同他們長期流亡的經曆分不開的。試想,當一個民族,被迫離開棲身之處,四處流浪,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有一套生存的智慧,不得不團結起來,猶太人就是利用抱成一團的力量,來保護他們的生存之地,獲取一份生存的機會。正是團結互助,猶太人才在世界上曆經打殺、迫害、侮辱,而更加繁興,在生存的惡風險浪中幸存下來。在猶太人心目中,任何人都不可妄想占據所有的東西。因此,在猶太人看來,對於人們來說,分享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但是,大多數的人總是希望分享別人的利益,而不希望別人與自己分享。對此,猶太拉比常常用以色列的兩個內海——加利利海和死海給猶太人以這方麵的教訓。死海在海平麵下392米的低處,它的周圍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對岸則是約旦的領土。死海的水中含有很高的鹽分,鹽的比重很大,當人們掉進去時,身體會自然浮起而不會淹死。死海的水中無魚,也沒有其他任何生物。加利利海是一個淡水湖,裏麵含有很多生物,因耶穌基督曾在此地漁獵,而享有盛名。海中盛產一種“聖彼得魚”這種魚雖然外觀醜陋,可是肉味鮮美,已成該地名產。加利利海邊餐廳林立,都以售聖彼得魚為主,來遊覽的旅客們常常因此大飽口福。加利利海的岸邊的老樹枝葉茂密,樹上百鳥雲集,啼聲悅耳,真是一個充滿生趣的美麗世界!相形之下,死海就沒有這麼活躍。死海沒有任何生物生存在其中,周圍也沒有半棵樹,更聽不到鳥兒的歌聲,連飄浮在死海上的空氣,都讓人覺得沉重而透不過氣來,從來沒有一隻住在沙漠上的動物,到岸邊去喝水,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名之為“死海”吧。兩者為什麼形成如此差別呢?猶太拉比們的解釋是:加利利海不像死海——隻知收,而不知出。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後,又流了出來,最後到達死海。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東西,也會給別人多少東西,所以它經常是活生生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後,都要被占有。死海把所有的東西都占為己有,隻知進而不知出,所以生物都不願意住在其中,成為死氣沉沉的景象。水不流,魚不棲,沒有任何生物飲水,隻取而不予,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因為死海從來不分給別人什麼,所以它才會“死”在那裏。在人的一生中,也常常會遇到像死海這樣隻進不出的人。因此,猶太人認為,人應該像加利利海那樣活躍,經常給予,千萬不能學死海,隻進不出。有進有出,這才是聰明人的經商之道。而猶太民族在經商之中就常常注意這一點,既接受人家的給予,同時也很注意把自己的東西給予人家,把分享作為人生的信條。這是猶太人成為世界上最優秀民族的原因之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