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聖上,微臣覺得,立太子當立長不立幼,如今八皇子最長,當立八皇子為太子。”
柳舟說完,和珅頓時大是震驚,他怎麼也沒有料到,柳舟竟然會舉薦八皇子為太子,這怎麼可能?一定是哪裏出現了問題。
朝堂之上頓時議論開了,他們本以為柳舟要推薦十七皇子的,可怎麼推薦成了八皇子?
氣氛有些詭異,每個人的心裏都泛起了嘀咕。
和珅在這樣的情況下,卻依舊保持鎮定,可他的心卻慌了,可他更清楚的知道,他必須盡快平靜下來,隻有平靜下來後,他才能夠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和珅是個聰明人,而且他很有經驗,當他平靜下來後,他已是明白了柳舟的用意,柳舟這是要幫十七皇子避其鋒芒啊,隻是他有沒有想過,如果他和劉墉都不爭的話,八皇子可就真的有可能成為太子了?
不過和珅又微微搖頭,他們不可能不爭,也許在其他事情上他們可以不爭,可在選誰為太子這件事情上,他們卻必須爭,不爭就沒有未來。
和珅看了一眼劉墉,劉墉臉上也比較平靜,而這個時候,劉墉卻也站了出來,道:“回聖上話,雖說以前各朝各代皆有立長不立幼之說,不過我大清卻是沒有這個規矩的,再者,聖上有不少皇子皆已成年,微臣覺得當以立賢為根本,微臣推薦十五皇子,十五皇子德才兼備,定能讓大清龍脈沿襲千年萬年。”
和珅見劉墉此時站了出來,心中頓喜,可很快他又覺得不妥,本來大家是想一致對付十七皇子的,可如今柳舟提出支持八皇子,那劉墉也就隻能支持十五皇子,他則支持十一皇子,如此一來,就又成了他們三派之間的爭鬥,最後誰勝誰負,又成了未知數,而那十七皇子則成了坐山觀虎鬥的人物。
此時的和珅很猶豫,如果他站出來支持十一皇子,那麼必定是隨了柳舟願的,如此誰能當上太子,除了看他們誰的勢力更為強大外,還要看聖上的決定,而聖上是傾向於十七皇子的,他這樣貿然站出來支持十一皇子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
可如果不支持十一皇子,隻怕他們連最後的機會都沒有了。
和珅的額頭慢慢露出汗水來,不知道是因為隨著時間流逝,溫度越來越高的緣故,亦或者是他的心又開始不安。
這個時候,阿桂站了出來。
“劉大人此言差矣,既然要立賢,八皇子一點也不屬於十五皇子,八皇子文武雙全,請問十五皇子可比的了?”
劉墉一點也不肯想讓,與阿桂就這樣探討開了。
柳舟在說完第一句話後,就不再多言,他不過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隻要朝堂上鬧起來後,他就不必要再管了,至於鬧成什麼樣,他更不關心,因為隻要鬧開,不管是劉墉是否遵循他前幾日跟劉墉說的情況,朝堂三派是再難一致對外了,隻要他們不一致對外,十七皇子就有機會。
而如果劉墉按照與柳舟約定的來辦事,那八皇子與十一皇子之間必定有一場大戰,如此他們兩敗俱傷後,剩下的就是十五皇子和十七皇子的角逐,而十七皇子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歡,這便是他們最後的資本。
柳舟淺淺一笑,然後將目光投向和珅,此時的和珅仍舊在猶豫。
乾隆皇帝望著朝堂上發生的一切,終於明白 了柳舟的用意,柳舟要幫十七皇子,可在此之前必須除去八皇子、十一皇子和十五皇子,而他乾隆皇帝就算真要立十七皇子為太子,也必須壓服朝中三大勢力。
如今三大勢力相互之間鬧開了,這正合他意,隻是隱隱間,乾隆皇帝又覺得事情不會這麼簡單,如果隻是這樣,柳舟也就不是柳舟了,他必定還有後招。
朝堂之上,因為立太子的事情嚷嚷開了,每一派都有自己要支持的人,因此隻要他們這樣爭吵下去,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最後還隻能聽乾隆皇帝的。
可乾隆皇帝並沒有開口多言,他要看看這些大臣都能說出些什麼來,要想打敗對方,隻呈口舌之快是不行的,必須要有更加有力的證據才行。
就在朝堂之上這樣鬧哄哄的時候,和珅微微抬手擦去了額頭上的汗水,這種情況,他覺得自己必須出手了,為了十一皇子,為了他自己,他都必須站出來了,不然,整個朝堂的人還以為他和十一皇子沒有爭奪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