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天府之國的民國往昔(2 / 3)

當然,這裏也曾經是中國的都!

拋開所有的政治經濟因素,一眼看過去,在中國核心區遭到全麵入侵時,哪個地理板塊易於防守且擁有一定的地緣潛力?

那自然是四川盆地。四塞之地,府之國!

但在曆史上四川盆地從未產生過統一中國的地緣力量,更多時候是作為一個輔助的根據地存在。

在正常情況下,大一統的王朝是不會定都重慶或者成都的。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且與外界交通困難,四川盆地無法作為地緣中心輻射整個中國。四川盆地本身的地緣力量又長期遊離於中原核心區爭鬥之外。一是成都富庶不想出去,二是交通困難想出去都出不去。

大一統的王朝一般會定都北方關中平原的長安或華北平原的北京。因為古典時期中國核心區的主要威脅來自於北方。定都北方可以調集整個核心區的資源進行防守。

即使是偏安王朝,一般也不會跑去四川盆地,除非是真的想偏安一隅。曆史上偏安王朝一般會選擇長江中下遊平原的南京或者杭州。江南生產力達,物質條件好,可以憑借長江險防禦北方入侵者。

在時機成熟時實施北伐曆史上鮮有北伐成功的例子。成功的有兩次,一是朱元璋,一是民國。

曆史上華夏民族的主要威脅是北方遊牧民族和東北漁獵民族,因此中國核心區的國土防禦是南北方向的。

一般有兩條主要防線可以有更次級的防線,比如恒山防線。一是陰山燕山防線。華夏族強大時可以突進到河西走廊,河套地區,以及下遼河平原。如果一個華夏政權可以同時占據這三個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拉鋸區,則可以認為是強勢王朝。

曆史上隻有漢、唐、清能夠做到。二是江淮防線守江必守淮。在北方民族突破第一條防線後,華夏政權可以南遷至長江以南,以淮河流域密集的水網以及長江險為依托進行防禦。

一般來如果南方政權能夠同時保有四川盆地、江漢平原湖北和江東平原,並成功在長江北岸建立緩衝區,則江淮防線很難被突破。地理上中國南北分界線就是秦嶺淮河一線。但秦嶺和淮河並未無縫連接,中間的缺口就是襄陽這就是為何中郭大俠要死守襄陽,還搭上全家性命的原因。

蒙古騎兵始終無法突破江淮防線,隻好繞道青海、雲貴進入四川盆地,這樣可以順江而下攻擊南宋政權。成都陷落後,南宋守軍在釣魚城今重慶合川區組織最後的抵抗。

由於釣魚城無法扼守長江釣魚城在嘉陵江、涪江、渠江合流處,蒙古軍隊可以繞過釣魚城順江側擊江漢平原。南宋也因丟失四川盆地而最終亡國。

一般來中國這種分級防禦的地理構造和無與倫比的大縱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證北方民族無法占領全部核心區。曆史上隻有兩次全麵失守元,清。前者華夏族迅組織了反擊,而後者則接受漢化,成為最後一個古典王朝。

而在近代,由於地理大現和海洋文明的崛起,中國核心區需要在新的方向上承受壓力。

這就是東方的海岸線。同樣由於中國的三級地理構造,在遭遇全麵入侵時,華夏族可以構建三條防線逐級抵抗。理想的情況是守住海岸線,保證國土不遭占領。如第一條防線被突破,則可以沿太行山、大別山和南嶺那些山地布設第二條防線。若仍無法防守,則需要退入第二階地形,以黃河秦晉大峽穀、大巴山餘脈和武陵山區為依托進行最後的防禦。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核心區生產力最達的地區均被入侵者占領。中國在古典時期從未在這個方向上遭受到這種程度的入侵。

世紀年代,日本已經占據東北偽滿洲國,越過燕山防線熱河戰役進入華北。七七事變後,日本同時從北方進攻華北和東方淞滬會戰進攻中國核心區,都南京很快陷落。

處在第二防禦線核心的武漢由於地理原因日軍可以沿平漢鐵路南下,同時也可以溯長江而上,防禦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從國土防禦上來,上述兩種防禦體係最後一道防線的交集,也就是四川盆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