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生 (二)(1 / 3)

第十一章 三生 (二)

“臣附議,五家伐周,定可將郭氏一族連根誅滅!” 樞密副使趙華眼神一亮,果斷在張元徵身後表示讚同。順勢,還隱隱點明了張元徵不識數的事實。

張元徵也不計較,笑了笑,低聲補充道:“幽州韓氏乃遼國養的一頭惡犬,當然不能單獨算一家。隻要大遼皇帝願意出兵,幽州韓氏願意出兵得出,不願意出兵也得出!”

“還是單獨派人跟韓匡嗣打聲招呼為好,否則,其難免會出工不出力!”趙華臉色微微一紅,笑著提議。

他二人分別是武將和文臣之首,既然意見已經基本上達成了一致,其他文武心中縱有疑慮,也不方便當眾再說出來了。於是乎,今日的廷議很快就定了調,冬天時暫且按兵不動,積聚力量,同時派遣使節連橫各國。力爭在明年開春時,無路大軍多頭並進,攻入汴梁,分了“偽周”的如畫江山。

這個策略可行性很高,然而執行起來,卻頗費力氣。

首先,北漢隻與另外四家當中的遼國、幽州接壤,想要跟西蜀、南唐聯絡,必須繞過大周的地盤。

其次,眼下遼國的內亂雖然已經結束,天順皇帝耶律璟,卻沒有任何實權。大遼的內政外交,全掌握在北院大王耶律屋質之手。而那耶律屋質害怕自己成為史弘肇第二,輕易不敢離開駐地半步。所以,遼國即使出兵,可供派遣的兵馬數量也非常有限,想重來一次耶律德光入汴,短時間內絕無可能。

再次,就是保密問題了。大遼國的高官裏頭,有很多都是遊牧部落酋長,心中壓根兒不存在保密這個概念。而這幾年滄州跟遼國各部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任何事情隻要部落頭領們知道了,用不了幾天,滄州那邊就會知道,消息傳得比奔馬都快!

五家相約伐周的消息既然傳到了滄州,就不可能不在最短時間被送往汴梁。大周皇帝柴榮聞聽,勃然大怒。立刻就將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員請入皇宮,共同商量應對方略。

他雖然在登基之時,得到了符彥卿、高行周、常思、馮道、白文珂等一幹老臣的聯手擁戴,但畢竟才隻做了一個多月的皇帝,威信還遠遠沒有豎立得起來,更無法做到像傳說中那樣一言九鼎。因此,情況剛剛由張永德介紹完畢,底下的文武官員,立刻就分成了水火不容的兩大派。

符彥卿和高行周都已經返回各自的封地,武將自然由資格最老的常思為首,擦拳磨掌,要與來犯各路敵軍決一死戰。隻要大周能將五家入侵者一一擊敗,就可以趁勢發起反攻,北上燕雲,南下吳越,西入巴蜀。即便再不濟,也能逆勢攻入太原,徹底解決掉劉崇父子這一路隱患!

而大多數文官,則以馮道為首,堅定地認為,先主郭威剛剛逝世,王峻和王殷的叛亂也剛剛平息,大周的元氣尚未完全恢複,倉促與多路敵軍交戰,實乃下下之策。最好的選擇是,分頭送給遼國、孟蜀、南唐一些好處,令偽漢的謀劃徹底落空。然後花費數年臥薪嚐膽,積蓄實力,待國內百業俱興之後,才可出兵先滅北漢,再圖南唐、孟蜀;待將腹背之敵挨個消滅幹淨之後,再起傾國之兵,與契丹決一死戰!

當然,也有個別文官如範質、呂餘慶等,想法更傾向於常思。但與馮道、魏仁浦等老臣比起來,他們畢竟人微言輕,起不到任何作用。

同時,也有一些武將中的異類,如曹彬、李漢瓊、郭進等,也認為馮道的提議更為穩妥。但是,與範質、呂慶餘等文官一樣,他們幾個在常思麵前,也屬於小字輩。意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雙方的說法都有道理,彼此不能妥協。爭論來爭論去,話語中就帶上了煙火味道。其中以楊光義的話,聽起來尤為刺耳。“那劉崇老賊為了討好契丹,以區區十州之地,每年就要向契丹人上供絹二十萬匹,糧草生鐵無數。逢年過節和契丹賊酋的生日,還得再額外增加一筆孝敬。我大周的疆域是偽漢的七倍有餘,想讓收買契丹人不出兵,豈不是得花費上百萬貫才行?諸君口口聲聲說許以好處,許以好處,這上百萬絹,誰又肯自家掏?還不是要搜刮民脂民膏!”

“可不是麼?給契丹百萬,給孟蜀、南唐、幽州一家二三十萬,再加上沿途損耗,差不多就得兩百萬計。”大將王全斌也是個暴脾氣,衝著馮道及其身邊的人,一邊笑一邊撇嘴,“嗬嗬,從自家百姓頭上刮來,再轉手送將出去。這一進一出,恐怕有些人會吃得滿嘴流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