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劉知遠分明是在暗示,他自己對史弘肇、常思、郭威等人並沒有絕對的掌控力,後者被逼急了時也會跳起來造反。他蘇某人先前那些作為,不是自己找死又是在幹什麼?
見把他嚇成如此模樣,劉知遠心中暗暗歎了口氣。想了想,繼續補充,“他們不會造反,但也不會任老夫宰割。這是從安史之亂後就既成的規矩,大夥彼此雖然不說,但都心照不宣。不信你仔細想想,當年魏搏、武寧舊事。凡是待麾下將士刻薄寡恩者,幾人能得善終?”
魏搏、武寧,是唐末實力最強的兩大藩鎮。但魏搏十任節度使中,竟然有四人死於兵變,四任節度使為將士所擁立。武寧軍前後三十年裏,三任節度使被驅逐,朝廷和其他藩鎮竟然都無法阻止。至於晚唐時代的其他各藩鎮,情況更為複雜。在安史之亂到黃巢造反這段時間,各類兵變加起來近兩百起,其中對抗武力朝廷的還不到十分之一。另外十分之八()九,都是將校帶著大頭兵們作亂,與節度使互相攻殺。(注1)
蘇逢吉飽讀詩書,當然了解劉知遠所說的典故,心中頓時愈發覺得冰冷。武夫們仗著兵權橫行,縱使他們的主公也不敢對其要求過分嚴格。這樣建立起來的朝廷,怎麼可能能夠強盛得起來?甭說他年北伐煙雲,洗雪前朝之恥。就連保證內部不起狼煙,恐怕都很成問題。
“啪!”劉知遠忽然抬手拍了他一巴掌,像是再給他打氣,又像是在自我鼓勵。“你也不用怕,心裏先弄清楚這些,然後行事注意分寸就好。畢竟,不成文的規矩,已經存在了好幾百年了。不是你我想改就能改的!咱們慢慢來,一步一步地走,隻要花上足夠的時間和功夫,總能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
“是!微臣願粉身碎骨!”蘇逢吉激靈靈打了個冷戰,咬著牙根兒表態。
“老夫今年不過五十出頭,你也剛剛過了不惑之歲。咱們還都有時間!”劉知遠放下酒囊,再度從地上拔起九耳八環大刀,緩緩舞動,如同西楚霸王在烏江畔單騎麵對十萬漢軍,“你知道嗎?高祖未引契丹人入寇之前與老夫,就如眼下老夫與常思。老夫當年至少有三次,替高祖擋了必殺之刀。常思救老夫於絕境,恐怕也不止三次。所以老夫不想重蹈大晉高祖之覆轍,弄得當上了皇帝,卻徹底成了孤家寡人。每天都擔心曾經舍命替自己擋刀的弟兄,會跳起來造反。那樣的皇帝,當起來很沒趣!老夫已經看到過了,老夫自己不想往同樣的坑裏跳。但老夫卻知道,自己每一步其實都走在坑邊上,稍不留神就會變成高祖。所以,老夫必須先埋了這個坑,然後再考慮其他什麼規矩不規矩。如果能做到,你我之功業,就不亞於當初的大漢高祖與蕭何。將來無論誰寫史書,無論他心裏服氣不服氣,即便他被老夫的兒孫給閹了,他都得對此大書特書!”(注2)
注1:據學者張國剛統計,763(安史之亂)-874(黃巢起義)年間,涉及所有類型藩鎮的171起動亂中,與唐中央衝突的有22起,占13%,兵變(99起)和將校作亂(37起)合占80%,其他不明。
注2:,劉知遠早年在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即後來的唐明宗)部下為軍卒。當時,石敬瑭為李嗣源部將,在戰鬥中,劉知遠不顧自己的生死安危,兩次救護石敬瑭脫難。石敬瑭感而愛之,將劉知遠留在自己帳下做了一名牙門都校。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對劉知遠既倚重,又百般提防,非常矛盾。到裏石重貴登基後,情況依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