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竭其心思 博取於眾(1 / 1)

原文

訓曰:天下事物之來不同,而人之識見亦異。有事理當前,是非如睹,出平日學力之所至,不待擬議而後得之,此素定之識也;有事變倏來,一時未能驟斷,必等深思而後得之,此徐出之識也;有雖深思而不能得,合眾人之心,其間必有一當者,擇其是而用之,此取資之識也。此三者,雖聖人亦然。故周公有繼日之思,而堯舜亦曰疇谘稽眾。惟能竭其心思,能取於眾,所以為聖人耳。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天下萬事萬物的來源是不相同的,所以人們對它的看法也就不盡相同。有的是事理當前,其是非好壞一看就清楚,運用自己平日的全部學識,不須設計、策劃就能做決斷,這叫做素定之識;有的是事件突然發生,一時間還無法迅速做出決斷,必須要等待深思熟慮之後才能拿出辦法,這叫做徐出之識;還有的是雖已經過深思熟慮卻仍拿不出辦法,但能綜合眾人的想法,這些想法中必定有一種是可行的,把它選擇出來而加以運用,這叫做取資之識。這三種策劃方式,就連聖人也要采取、利用。因此,周公有連日思考問題的習慣,而堯、舜也說要訪問他人,考察眾人的意見。隻有能夠盡力運用自己的頭腦,又能博取眾人的意見,才可以成為聖人。

家訓史話

康熙親政後將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書寫在宮中柱子上。

比如黃河,他派侍衛探查黃河之源,到星宿海,往返萬餘裏,並繪成輿圖。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幅經過實際踏查而繪成的黃河圖。另如永定河。康熙巡視北京通州段河堤,隨駕的有皇太子、皇四子、皇五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等。他命諸皇子分釘木樁,學用儀盤,親自檢測儀器,記錄測量數據。

康熙任用治河名臣靳輔和陳潢。靳輔,漢軍鑲黃旗人,以安徽巡撫授為河道總督。受命後,一日八上奏疏,報告治河之策。他的治河方略是:統審全局,河運並治,浚河築堤,束水攻沙,多開引河,量入為出。他重點治理黃河、淮河、運河交彙的清口。陳潢,浙江杭州人,善治水,負才不遇,題詩祠壁。靳輔見而驚異,訪得引為幕友。疏奏多由陳潢起稿,施工亦由陳潢監理。他們督率民工,日夜辛勤,治河大成。但是,靳輔受到諸臣合訐交攻,發生了意見分歧。

河道總督靳輔與直隸巡撫於成龍在治河方略上意見相左。爭論的主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治河水退後出現的田地,是實行屯田還是由豪紳墾占?另一個是為了使河水通暢順流入海,是開浚海口還是修築大堤?康熙不妄加論斷,而是命雙方在乾清門進行禦前辯論,各申己見,互相駁難。關於屯田——於成龍說:“屯田奪民產業,不能實行!”靳輔則說:“丈出之田,作為屯田,抵補河工所用錢糧。因屬吏奉行不善,民怨是實,臣無可辯,唯候處分。”關於開浚海口,靳輔的意見是:開海口雖可泄水,但可能引起海水倒灌。於成龍的意見是:要是加高河堤,堤高一丈五尺,民居在其下麵,一旦河決,無數百姓,將飽魚腹!爭論沒有達成共識,決定再廣泛征詢意見。

辯論雙方各有各的理由,康熙無法決斷。他又命鄉裏臨河的在京官員,書寫己見,上報朝廷。康熙帝聽了兩方麵的陳述,看了大臣的疏報,交九卿會議裁決:采納了於成龍的方案,將靳輔罷官,陳潢被削職、逮京後病死。

康熙帝曾數次派大臣視察河工,檢驗朝廷辯論的意見孰對孰錯。後康熙帝南巡閱河,靳輔扈行隨從。回京後,康熙肯定靳輔治河功績,複還他的原來品級。

靳輔之後,命於成龍為河道總督。康熙帝召於成龍入京,問:“過去你說靳輔之短,現在怎樣?”於成龍回答:“臣那時妄言,現在也按照靳輔的辦法去做。”這是對靳輔治河方案最好的結論。

古訓今鑒

善用賢良,博采眾議,是治理國家或領導一團體的根本大計。正是憑借這種實事求是,博取眾議的精神,康熙出於公心,從事業出發,讓人才司其事,負其責,盡其才,盡其用。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不專斷,不獨攔,才有治河良策的出台。康熙說:“前代治河之書,無不翻閱,泛論雖易,實行則難。河水沒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後人遵行,斷不可行。”其謙虛謹慎的精神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