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欲生於心,不遏則身喪(1 / 1)

原文

奢儉由人,安危在己。五關近閉,則嘉命遠盈;千欲內攻,則凶源外發。是以丹桂抱蠹,終摧榮耀之芳;朱火含煙,遂鬱淩雲之焰。以是知驕出於誌,不節則誌傾;欲生於心,不遏則身喪。

——李世民 《帝範》

白話

驕奢還是節儉,是平安還是危亂,覺得這一切都人自身。如果能將欲望減少,那麼美好的命運就會長久地延續下去。相反,如果欲望橫流,凶亂就必然要生出。因此,丹桂盡管美豔芬芳,假使生滿蠹蟲,最終也會變成美豔盡失;火苗雖然明亮爽朗,倘若被細微的煙塵所覆蓋,終究也將熄滅。由此可知,如果不防微杜漸,始善敬終,驕奢就會不招自來,惡欲就要急速生長。驕奢和惡欲得不到有效的遏製,就勢必要導致身死國滅的慘劇。

家訓史話

晏嬰,又叫晏平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他先後侍奉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晏嬰節儉樸素,關心人民的疾苦。是春秋時期有名的清儉典型。在三世國君,名聲顯揚於諸侯,人們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有一天,齊景公的一位大臣去晏子家,正趕上晏子在吃飯。晏子請客人同他一起吃,可是飯是按一個人做的,結果客人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後來這位大臣把這件事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吃了一驚,說:“啊?晏子家裏很窮苦嗎?”聽了這件事之後,齊景公派人給晏子送去許多錢和糧食,還給晏子說:“這些錢和糧食,是專門給您招待賓客用的。”晏子不收。齊景公又接連兩次派人來送,都被晏子謝絕了。齊景公有點不高興,晏子解釋說:“我家並不窮。一個大臣為國家辦事,得到報償。他拿這些報償去為百姓造福,那就是替君主來治理百姓了。如果把報償都獨個藏起來,財富也就是一箱子。最後他死了,財產還要換新主人的。這種替別人看管錢財的事,聰明人是不會幹的。我隻要有飯吃,有衣穿就可以了。”

後來,齊景公想看看晏子過的日子究竟怎樣,就親自到他家。一進門,又趕上晏子正在吃飯。他上前仔細瞧了瞧,見晏子吃的是糙米飯,旁邊有兩小盤菜。一盤是野鳥肉,一盤是炒青菜。

齊景公長歎了一口氣,對晏子說: “您吃的飯這樣差,我真不知道。這是我的過錯。”

晏子剛要說什麼,齊景公攔住他說:“從前我要給您土地和錢糧,您總推脫不要,這回說什麼我也要給您了。”

“我吃的已經很不錯了。”晏子搓著雙手,對齊景公說:“別說現在老百姓還要挨餓受凍,就連士人(等級比老百姓高的一種人)每頓也隻是用米飯填飽肚子。我加上一盤鳥肉,等於士人吃兩頓;再加上一盤炒青菜,頂士人吃三頓。我並沒有高出一般人的品德,倒是吃了等於三個人的飯,這樣的飯食怎麼能算差呢?”說完,晏子離開位子,對齊景公再次恭拜表示感謝,可對於額外的賞賜卻無論如何也不肯收。

晏子的住宅地勢很低,下雨天道路泥濘,晴天的時候又塵土飛揚,房子又矮又潮。景公讓他換住到一個更好的地方。說:“您選一個地勢高爽,清靜人少的地方,我給您蓋一所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吧!” 晏子婉言謝絕說:“我的先人一直住在這所房子裏,並沒有感到不滿足。” 可是後來當他出使晉國時,齊景公讓人毀其住宅以及鄰人的房舍,為他擴建成新居。他出使歸來,一麵拜謝景公,一麵又恢複所拆鄰人的住宅,又和他們一起各還其居。

還有一次,齊景公見晏子上朝的時候坐一輛很舊的車,拉車的馬也又老又瘦,就暗地派人給晏子家裏送去一輛新車。 晏子剛到家,看到院子裏停著一輛嶄新的車子。棗紅色的高頭大馬。他知道是齊景公派人送來的之後,立即返身上車,吩咐仆人趕著新車,跟在他舊馬車的後麵,把新車送回去。齊景公見晏子又把車送回來了,很不高興,賭氣地說:“您不接受我送的新車,以後我就不坐車了。” 晏子說:“我不能和您比。您派我管理全國的官吏,我應該給百官做個節儉的好榜樣。要是您坐華麗的車,我也坐華麗的車;您駕車的馬雄壯高大,我駕車的馬也雄壯高大,百官也會跟著學。這樣我還怎麼管教他們,禁止他們奢侈鋪張呢?”齊景公無言以對,晏子出門仍然是坐著那輛破舊的馬車。

古訓今鑒

成由儉樸敗由奢。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不僅自己明白這個道理,而且還不斷拿這個道理去教育自己的臣民和子弟。但不幸的是,不隻是受教育者,就是教育者本身,也常是嘴上說的一套,背後做的卻是另一套。當天下安定,國阜民康之際,那些曾經冷靜清醒的皇帝們,也都不可避免地一個個陷入物欲橫流、暴殄天物的泥淖,成為後人的反麵樣板。為此,我們應該不斷反省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崇尚儉樸的必要性到底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