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人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人主之體,如山嶽焉,高峻而不動;如日月焉,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歸往。寬大其誌,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製斷。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撫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禮。奉先思孝,處位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此乃君之體也。
——李世民 《帝範》
白話
人是立國的先決條件。國是君王的根本。君主應像穩重高俊如山嶽,也要像太陽和月亮一樣,具有永恒的光熱,普照萬物。君主是老百姓行動的指南針,也是天下人民眾望之所歸。人君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誌向,這樣他的心才能包容宇宙,涵容萬物。做為帝王,如果能使自己修養到平心靜氣,以公平正義之心對待天下大事,那麼臨事就能正確決斷。沒有威望和好的德行,就無法號召遠方;沒有慈善和深厚的愛心,就不能安撫萬眾。對待自己的九族親戚要用仁德,對待自己的臣子要謙虛有禮。敬奉長輩先祖要考慮忠孝,高居皇位要時時想到謙恭謹慎。君王應該盡心盡力地勤政,以彰顯自己的德義。如能做到以上所說,就具備了為君的大體。
家訓史話
春秋時,楚莊王在宮廷舉行宴會,朝廷的大臣們都出席了,筵席到了很晚還沒有結束,人們都喝得半醉。突然大殿上的蠟燭滅了,屋裏一片漆黑。當時趁著黑暗,有一人在黑暗中拉扯王後的衣服。王後急中生智,伸手把這人的帽帶子給拽斷了,並悄悄地告訴莊王說:“有人拉我的衣服,我把他的帽帶子拉斷了。您快點上蠟燭,看看是誰。”莊王心平氣和地說:“不要這樣做!”於是,立刻下令說:“今晚和我一起痛飲,如果大家不拉斷自己的帽帶,就不算是喝得暢快。”於是在場的官員紛紛把帽帶都拽斷了。因此,誰也不知誰是被王後拽斷帽帶的人。
過了幾年,吳國攻打楚國,在戰鬥中,總是有個人暗中保護莊王和敵人英勇作戰,並五次衝入敵人軍中,最後拿來敵軍的頭獻給莊王。莊王感到十分奇怪,便問他:“我對你跟別人一樣,為什麼你卻對我這樣忠心呢?”那人跪下說:“我就是那個酒醉失禮,在宮殿被王後拽下帽帶的人!本應該立刻處死的,但是,您卻寬恕了我。我一直感到內疚,今天才有機會報答您,為戰勝吳國出一份力。”
古訓今鑒
酒會絕纓的故事廣泛被人傳頌,一是因為道理深刻,含義深遠。君主能容人之不能忍,有胸襟有仁德,才會得到擁護和愛戴。作為一位撥亂反正的明君,唐太宗在“君體”方麵言傳身教,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他以高尚的德行和寬大的胸懷,開創了君臣和睦、共治天下的大好局麵,成為後世君王治國的典範。唐太宗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正因為唐太宗撫民以靜,以德治國,使民得以休養生息,從而使生產得以迅速發展,經濟空前繁榮。成就 “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