叼羊一般分三種比賽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分組叼,被叼的羊要預先割掉頭,扒掉內髒,放在場地中間。參賽者10人左有為一組。主持者一聲令下,兩隊騎手急馳而去,馬快且馬上功夫好者把羊抄起提著夾在蹬帶下或馱著,不擇路地奔跑,其他人催騎追趕搶奪。經過反複的互相爭奪,當某隊最後把羊放到指定地點時,就算獲勝。第二種方式是兩人單叼,由兩個代表不同單位的單騎者將羊抄起開始叼奪,或者由另一個人拿起羊,讓兩個單騎去抓,發出號令後開始叼奪。經過兩人奮力在馬上拉扯爭搶,誰最後奪到羊,誰就為勝。第三種方式是群叼,騎手不分隊,多人策馬爭奪,以最後奪得羊並放到指定地點者為勝。
叼羊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當地有句諺語:"摔跤見力氣,叼羊見勇氣"。驃悍的哈薩克族牧民最愛叼羊活動。他們常年放牧在大草原上,尤其是轉場的時候,為了保護畜群,經常要同惡劣的天氣、凶猛的禽獸頑強搏鬥。叼羊則是最好的鍛煉,它既是力量的較量,又是智慧的競賽,既比勇敢,又賽騎術。叼羊的優勝者多是放牧的能手,在暴風雪中尋找失散的牲畜,他們能把百十斤重的羊隻,俯身提上馬來,馱回畜群。優秀的叼羊手是受尊敬的,被譽為"草原上的雄鷹"。
哈薩克族叼羊,用的是山羊,兩歲左右,割去頭、蹄、緊紮食道,有的還放在水中浸泡或往羊肚裏灌水。這樣比較堅韌,不易扯爛。參加叼羊的人事先都結成團夥,有的就是兩隊的比賽。每隊都有衝群叼奪、掩護馱遁和追趕阻擋等分工,而且講究戰略戰術。比如一旦奪得羊羔,其他同伴有的前拽韁繩,有的後抽馬背,前拉後推,左右護衛才能衝出重圍。它既需個人嫻熟的技巧,又要集體的密切配合。總之,叼羊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傳統體育項目。
叼羊大賽活動一般在秋天舉行。那時,羊肥馬壯,人們歡慶豐收。叼羊比賽前,把宰殺的山羊,割去頭和蹄,再把羊放在水中浸泡或在羊肚裏灌水,這樣使羊堅韌,比賽時不會被扯爛。
比賽時,主持人把羊身放在草場中心,參加比賽的先分成兩隊,一般數十人,多時上百人,每人騎一頭高頭大馬,排列在草原上。主持人一聲令下,英姿颯爽的騎手個個如離弦之箭,快馬加鞭,同放山羊的地方衝去。誰在馬上抓起地麵的羊,或者從對方手裏奪得羊,以主持人指定的目的地,誰就是勝利者。
在比賽中,勝負的決戰風起雲湧。隻要一隊拿到羊,幾十名騎手就會窮追不舍,奮力堵截,合力拚搶。每一隊都有衝群叼奪,掩護馱道和追趕阻擋等分工。一人如果搶先奪得羊,本方隊員就要想方設法掩護,追趕阻擋,不讓對方奪走。它既需要個人嫻熟的技巧,也需要集體嚴密的配合。草原叼羊,勝負難料。某個隊即使一時奪得山羊,但失羊隊往往會立即組織人馬,卷土重來,蜂擁而上,急得難解難分。騎手們像洶湧的潮水一樣,一會兒湧向這裏,一會兒卷向他處。一場叼羊比賽,有時要持續幾個小時,十分緊張、激烈、刺激、精彩的場麵更迭變幻,往往使觀眾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叼羊是一場力量和智慧的比賽,也是馬上技巧功夫的大比拚。“刁羊”拚搶激烈顯出哈薩克氣概如果你在哈薩克草原遇到這樣的場麵,那真是天大的福氣!幸好,這類令人振奮的馬上活動不獨在那吾熱孜節才有,在其它節日、婚禮等喜慶曰子裏,特別是在盛夏,牧場綠草如茵、馬壯羊肥的時節,便會經常舉行。其中特別扣人心弦。比賽開始時,主持者把割掉了頭的一隻山羊投在賽場中,一聲令下,兩組騎手立即躍馬揚鞭衝將過去。最先到達的人俯身拾起羊,把羊壓在大腿下策馬奔馳,對方的人馬拚命追趕爭奪,同組的人則衝擠抵擋住,同時像拋籃球般傳來傳去;稍一不慎就被對方奪去,奪得者挾羊飛奔,對手們又策馬狂追;如此爭鬥得難分難解,直到一位強手終於衝出重圍擺脫對手,把羊擲落在指定的地點,才算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