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健身要適度(3 / 3)

美國運動醫學院對適度鍛煉提出的指導方案是:

1.鍛煉頻度:每周3~5次。

2.鍛煉強度:應為本人最大心率的60%~90%,或最大攝氧量的50%~85%。

3.每次鍛煉持續時間:有氧鍛煉15~60分鍾,具體時間依強度大小而定。

4.運動內容:持續進行大肌肉群參加的有氧運動,如跑步、遊泳、體操、跳繩等。

日本體育科學中心建議製定運動處方時,掌握負荷的要點是:

1.體質差別比性別和年齡差別更重要,確定負荷最重要的前提是體質狀況。

2.鍛煉時間與強度要綜合考慮,如果進行5~10分鍾的運動,攝氧水平要達到最大攝氧量的60%~70%,進行50~60分鍾的鍛煉,強度則應維持在50%左右的水平。

3.每周最少運動1次。

4.在允許範圍內,運動強度、時間和頻度越高,收效也越大。但與基礎水平相關,基礎水平越低,收效越明顯。

就鍛煉群體講,適度的運動負荷隻是一個相對適宜的定量區間,不可能有一個明確而具體的、對每個人都適用的方案。就個體而言,一定時期可以找到一個適宜的負荷量。但人的體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適宜負荷隻適用一定時期。為科學地掌握運動負荷,必須認真做好以下幾點:

1.審慎確定鍛煉強度

對不同年齡的健康者來說,在中等強度範圍內選擇運動時的心率區間是適宜的。若身體虛弱或患有疾病,則應在小強度範圍內選擇。強壯或有訓練要求者,可在大強度內選擇鍛煉心率指標。恰當地確定鍛煉強度應經過幾次試驗性練習,依據身體反應,慎重決定,切不可草率行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應如此。

2.適度把握鍛煉時間

鍛煉時間長短應視強度大小而定。5分鍾以上的練習都可收到一定的效果。如果時間允許,最好練習30~60分鍾。時間與強度的配合呈負相關係,即時間短時可強度大一些,反之,時間長則可以讓強度小一些。

3.合理確定鍛煉頻度

鍛煉的頻度應視具體恢複程度而定。一般說,上次鍛煉的疲勞基本消除,即可進行下次鍛煉。正常情況下,一日1次或隔日1次的安排是可行的。如若鍛煉間隔1周,則失去強身健體意義。

4.避免過度疲勞

運動過量引起的疲勞如果連續積累,可導致疾病,應盡力避免。測定疲勞的方式很多,現介紹兩種簡便方法。

膝腱反射測定法。叩打膝腱可引起股四頭肌反射性收縮,懸垂的小腿會突然伸展。首先測定正常反射閾值,然後與運動後閾值比較。運動後次日,如叩擊不反射、反射時間延後或反射幅度明顯減少,則說明疲勞尚存。

心率增值確定法。靜臥1分鍾後,測每分鍾脈搏,成坐位後比臥位增加4~5次/分,成立位比坐位時增加4~5次/分,都是正常的。運動後次日測試,如脈搏增加次數過多,或出現反常的減少,說明有疲勞存在,應調整運動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