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至少超過10%的人介於潛臨床和疾病之間的,可稱作“前臨床”狀態,指已經有了病變,但症狀還不明顯或還沒引起足夠重視,或未求診斷,或即便醫生作了檢查,一時尚未查出。嚴格地說,最後一類已不屬於亞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狀態,隻是有待於明確診斷而已。因此,扣除這部分人群,也有不少研究者認為亞健康者約占人口的60%。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符合健康標準者也不過占人群總數的15%左右。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確診為患病,屬於不健康狀態的也占15%左右。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過程的兩端的話,那麼它就像一個兩頭尖的橄欖,中間凸出的一大塊,正是處於健康與有病兩者之間的過渡狀態---亞健康。
科學認識亞健康,有必要分清亞健康和與相關醫學問題的區別:
一是亞健康不同於亞臨床:盡管亞健康與上遊的健康狀態和下遊的疾病狀態有部分重疊,但區分也是明顯的。亞臨床是有主觀檢查證據而沒有明顯臨床表現,如當前常見的中老年人亞臨床頸動脈硬化,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有較明顯的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甚至有斑塊形成,而無臨床表現;而亞健康狀態者具有頭痛、頭暈和胸悶不適主訴,但血管心髒超聲及心電圖檢查都未發現異常。
二是亞健康不等於慢性疲勞綜合征(CFS)。首先CFS具有國際統一標準,亞健康至今沒有;其次CFS在18歲以上成人發生率僅為0.004%,而亞健康則為70%,兩者間懸殊甚大;再者國內描述的亞健康狀態多數通過積極幹預恢複健康,CFS則僅有30%可以恢複健康狀態。
三是界定亞健康還應注意同臨床功能性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礙性疾病及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相區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亞健康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判斷標準,中、西醫對亞健康的理解和界定範圍也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均是今後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