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確保運動不會因哮喘而受到妨礙,就要令哮喘病受到控製。如果醫生已安排藥物治療,如日常的哮喘藥噴霧劑,就得按時使用。此外,亦要預防因過敏而引發哮喘。當然還要定期到醫院或診所檢查,並遵從醫護人員的指導及盡早報告任何有關的問題。
就算哮喘已經受到控製,仍然要做好準備工作,以防止因運動不當而引起咳嗽、氣喘、胸口痛及暈眩等現象。一些預防因運動而引發哮喘的措施如下:
作任何劇烈運動前,最少要有10分鍾的熱身運動,當中應包括一些輕鬆的活動(如步行)和伸展運動。避免在寒泠而幹操的天氣下運動。冬天應盡量在室內進行運動,如果真的要在戶外進行活動,可使用頸巾或口罩遮蓋鼻子和口部,以暖和吸進之空氣。患上咳嗽或哮喘發作的日子,應避免參與運動。在空質素差的地點(如公路旁)和日子,應避免在戶外進行運動。如得到醫護人員建議,可於運動前的15分鍾先吸入兩口適當的噴霧劑,以舒緩喉部肌肉,從而確保運動時氣道暢通無阻。運動結束後應作10至15分鍾的整理運動,如步行和伸展運動。
四、運動與心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是受多因素和多基因影響的慢性病,但是,如能堅持合理膳食、有規律的運動,便能延緩或防止疾病的發生。研究證明,中等運動強度活動者,患心血管病的風險和冠心病的發病率比體力活動不足者明顯減少。
運動可以維持或增加心肌氧的供應,預防或延緩冠狀動脈硬化的進展,增加冠脈直徑和側肢循環,直接改善心肌的血液灌注和分布。運動可減少血漿兒茶酚胺的水平,使心肌的氧耗量下降;運動還能增加休息和運動時的脈搏輸出量、射血分數,增加心肌收縮力,從而增加心肌的功能。另外,運動還可以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壓,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增強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能力,防止血栓形成。
心腦血管病人可以選擇步行、騎自行車、正常速度爬樓梯、慢跑、太極拳、保健操等項目進行運動。運動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全身運動時,動作要慢,不要過快低頭。避免長時間靜止站立和屏氣用力。運動前要認真做好準備活動,運動後要做好放鬆整理活動。
有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衰的患者,要以不出現心絞痛、不引起呼吸困難、不出現身體不舒服為原則。高血壓病人血壓嚴重升高或突然增高時暫不宜運動。
五、運動與骨疾病
骨性關節炎
關節炎有很多種類型,這種骨骼和關節的病變最為常見的類型是骨性關節炎。它是55歲以上人群致殘的首要原因,雖然其真正的致病原因並不明確,但骨性關節炎所導致的疼痛是由軟骨和關節下骨的退行性病變所致。
由於活動時疼痛加劇,有的患者擔心過多的鍛煉會導致病情加重,其實恰恰相反,任何形式的鍛煉都會強壯關節及其周圍肌肉,同時也可以減輕關節強直和疼痛,不活動所造成的關節周圍肌肉的無力會導致關節不穩。如果一種鍛煉導致了疼痛,那麼可以嚐試另一種,比如遊泳或行走,開始時先進行短時多次的運動,直到肌肉強壯到可以在硬地上行走。
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絕經後的婦女。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已有近1億的骨質疏鬆患者。
一些負重鍛煉,例如步行、慢跑和舉重,可以刺激骨骼生長,規律性的鍛煉可以保持良好的平衡狀態從而減少跌倒和因骨折喪失活動能力的可能性。堅持很重要,因為一旦停止鍛煉,已經取得的成果將在兩周內消退,在兩到8個月內消失。鍛煉的同時,還應建立一個完整的治療和預防骨質疏鬆的計劃,包括補鈣、藥物治療和荷爾蒙替代等療法。
全髖關節置換
作了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人,在恢複期間,應該通過逐步的行走或醫生提出的特殊鍛煉方案,去恢複運動功能,強壯假體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如果患者已經完全恢複,則可以參與一些日常活動,甚至包括適當的遠足或去舞廳跳舞,但這應征得醫生的同意。
通常情況下,鍛煉不會損傷假體或置換的關節。事實上,患者必須保證活動,否則肌肉會萎縮進而增加跌倒的危險性,這些危險是二次手術的首要原因。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要充分尊重醫生的意見或建議,尤其是骨科醫生,他們在骨骼肌肉係統(包括在骨骼、關節、韌帶、肌腱、肌肉和神經等)的診斷以及治療方麵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