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及成因(3 / 3)

5.農業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我國當前麵臨的十大生態問題無不與農村社會有關:①占國土65%的山區,占9.7%的生態環境脆弱帶開發利用不當,形成大範圍水土流失;②自然災害頻率加快,受害、成災麵積不斷擴大;③森林麵積不斷縮小,采伐量遠遠超過生長量;④長期放牧,重用輕養,盲目開墾,草原每年退化133.33萬hm2,累計866.67萬hm2;⑤沙漠化日益嚴重,北方沙漠麵積已達149萬km2,占國土麵積的15.5%;⑥過量開采,水資源危害加劇;⑦資源分布極不平衡,處於人口負荷過重的臨界狀態;⑧大氣汙染嚴重,垃圾包圍市已是突出的問題;⑨農村瑋境汙染正由點到麵向全國蔓延,40%的鄉鎮企業成為最大的汙染源;⑩惡性循環突發事故迭起,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與自然具有平衡性和共存共榮性。環境與人的矛盾是一個社會問題,由於人類的急功近利,短期行為和為了局部利益而導致的生態環境的失衡日趨嚴重,農業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表現在許多方麵,但以下四個方麵最為突出:

(1)森林的減少和植被的破壞。植被是生態平衡的基礎,森林狀況是一個國家植被程度的標誌。森林是防止風沙侵蝕的屏障,我國西北部之所以風沙漫卷,與缺少森林密切相關。植被是保水蓄水的必要條件,植被狀況好,能帶來雨水充足,空氣濕潤,氣候涼爽;而失去植被,則必出現水土流失、山穀滑坡和洪水泛濫。近些年來,我國農村頻繁出現洪澇災害,多半與植被的破壞有關。

我國森林覆蓋率為12.5%,在世界上排在111位,人均森林麵積為不足0.1hm2,排在世界第119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30多年裏,我國開采的森林超過666.67萬hm2.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不到30年,就幾乎無木可采;20世紀90年代長白山森林資源每年以3.5萬hm2的速度消失;四川的森林砍伐與更新之比為10:1;崛江上遊的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50年代的80%降到80年代的13%;雲南西雙版納的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50年代的60%降到目前的30%左右。在長江上遊在20世紀50年代還有30%的森林蓋率,到了80年代就降到10%,80年代大搞植樹造林,啟動了長江上遊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森林覆蓋率開始回升,但新造林的生態功能恢複慢、質量差。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並未改變。

除了森林的過度砍伐,坡地的過度懇殖、山地過度放牧也是植被破壞的重要原因。為了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千軍萬馬向荒山林地要糧,四川平均每平方公裏人口密度500~700人,人均僅8分耕地,長期的糧林爭地、糧草爭地,使許多地方“上種到山尖,下種到河邊”,川、滇、渝三省市坡耕地占了耕地總麵積的2/3以上,其中25°以上的坡耕地占30%。坡地植被的破壞,造放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2)土地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荒漠化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世界上1/3的國家和地區,1/3的人口不同程度地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我國沙漠、荒漠化的麵積在20世紀50年代為126.7km2,90年代擴展到153.3km2,占國土總麵積的15.9%,約1.53億hm2.加上3億hm2退化草場合計4.53億hm2.全國有300個貧困縣,1.7億人口在風沙地區艱難地生存著。流沙侵襲、淹沒了農田、牧場、道路和村莊,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的災難。

我國的水土流失也十分嚴重。1992年有關部門利用現代手段對我國水土流失情況做了調查,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果:我國各類土地的侵蝕麵積達到492.4萬km2,占全國陸地麵積的51.3%。其中水力侵蝕麵積179.4萬km2,風力侵蝕麵積187.6萬km2,其他各類侵蝕麵積123萬km2.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50億,流失的肥力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施用量。黃河河床每年升高4~12cm,長江河床20年來平均升高45cm,1998年的長江特大洪峰的流量實際上沒有超過1954年,但造成的超高水位和災害卻超過了1954年。現在全5萬多條河流上的8萬多座水庫中,每年都因泥沙淤積損失庫容10億m3,相當於每年報廢一座大型水庫。水土流失導致了土地貧瘠化,土層變薄,肥力衰減以致寸草不生。

(8)草場退化。粗放經營和過度放牧,加上鼠蟲害等自然災害,破壞了草地的再生能力,極大影響了牧業生產。目前,全國的草地以每年13.33萬hm2的速度退化,近20年來,我國各類草地的產草量下降了30%~50%,牧草質量也明顯降低。在20世紀60年代,內蒙古草原麵積有0.88億hm2,80代降為0.79億hm2,90年代末又降到0.69億hm2.按內蒙古自治區公布的數字,1998年全區可利用的草場麵積隻有0.39億hm2.

曆史上,內蒙古有五大天然草原為世人稱道。如今三個已基本消失,它們是烏蘭察布草原、科爾沁草原和鄂爾多斯草原。三大草原大麵積退化,隻用了20年的時間。草原大麵積快速退化,主要原因是人為的,在內蒙古88個旗、縣中,有72個處於沙漠、半沙漠地區,形成了沙化一貧困化之間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在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草原上黃羊群頻繁出沒,全區約有5000萬隻,如今隻剩下了39萬隻。蒙古野馬、野牛、野駱駝幾乎滅絕。鷹、雕、貓頭鷹、大雁、天鵝等飛禽因湖泊幹涸而遷徙他鄉。在50年代的時候,內蒙古草原每57km2有一隻鷹、雕等猛禽,使鼠害得以控製。而到了80年代,100km2也見不到一隻猛禽,草原鼠害泛濫成災。大部分天然草原降水少,蒸發大,土層薄,沙粒成分多,不適宜開荒種糧。一旦開荒種糧,土壤就會迅速沙化。在60年代“以糧為綱”政策的指導下,大麵積開墾草原,結果糧食沒打多少土地沙化了,形成了沙帶,每年十幾次的沙塵暴就是自然界對人類的報複。

(4)幹早與洪水。我國是世界上水荒較重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幹旱缺水的地區涉及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處於嚴重缺水的邊緣,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最低要求以下。幹早缺水麵積約500萬km2,占陸地麵積的520%,占全國耕地麵積的64%。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每年受旱農作物麵積0.27億hm2左右,比50年代增加了1.5倍多,成災麵積增加了3倍。目前,全國農村有6500萬人飲水困難,每年農業正常缺水300多億m3.

中國不僅缺水,而且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極不均勻,長江流域以南的區域,土地麵積占全國的36.5%,水資源卻占全國的81%。中國的華北、西北耕地麵積占全國的一半,總水量隻占全國的10%。降水量在時間上分布不均勻,加之環境的破壞,導致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在50年代,四川森林覆蓋率為30%,那時泥石流發生的縣隻有16個,到了80年代,森林覆蓋率下降到13%,發生泥石流的縣增加到130個。1980希到90年代的10年間,四川因洪水及其引發的泥石流而死亡的人數達700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達40多億元。1998年長江、鬆花江特大洪水,造成許多工礦企業停產,糧田被淹,受災麵積2229hm2,房屋倒塌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2551億元。

我國地理條件區域性差距大,南方和北方,山地和平原,高原和丘陵,內地和沿海等資源類型大為不同,因此,我國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為複雜的國家,但是在過去,我們長期對生態環境的區域特性認識不到,不考慮自然環境的特點,普遍推行單一經濟,例如我國是多山的國家,意識不到這一特性,一味濫砍亂伐,就會造成水土流失。不僅沒有發揮資源優勢,還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往往互為因果,生態環境一旦失去平衡,恢複起來也十分困難。因此,必須動員一切力量,采用一切手段來保護環境,恢複生態平衡。目前,我國關於生態環境的法規大多數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實施細則,執法的權威性不夠。所以在現在及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裏,提高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決策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特點,從環境的區域性、整體性和生物資源的潛在價值出發,因地製宜、全國規劃、統籌安排生產和開發,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