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社會調查實踐與理論(2 / 2)

在長期的實踐中,毛澤東形成了係統的、科學的社會調查理論和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毛澤東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抓住了中國問題的要害,即農民問題,土地問題。他認為,中國革命的起點在農村。1926年9月,他為《農民問題叢刊》寫了一篇題為《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的序言,指出農民問題乃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並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就不會成功。

1939年以後,毛澤東開始係統地表達他對於農民與中國革命關係的看法。他首先肯定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而革命的主體和動力是老百姓,其中根本的力量和革命的骨幹是工人和農民。對於農民,毛澤東認為,農民在全國總人口大約占80%,是現時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但同時他又指出,農民內部在激烈的分化過程之中,貧農和中農才是革命的主體。

(2)毛澤東對調查研究的地位和職能做出了科學的論述。毛澤東十分強調調查研究對指導工作的重要性,他在《反對本本主義》這部著作中,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一著名論斷,對調查研究的地位和功能做了高度概括。

(3)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作為社會調查方法的理論基礎。毛澤東明確地指出,社會調查方法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他認為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是統一的。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去觀察世界、研究世界;去指導革命實踐,進行社會調查研究,實際上就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具體運用。毛澤東所倡導的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等一係列思想原則、工作方法和作風都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具體運用。

(4)實事求是是毛澤東調查研究的基本原則。實事求是是毛澤東調查研究理論和實踐的精髓。他在所有的調查研究中,自始至終貫穿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他倡導要客觀地、全麵地、深入地認識事物,切忌主觀地、片麵地、表麵地認識事物,強調建立調查方案,收集和研究資料都要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以事實為基礎。

(5)矛盾分析和階級分析的方法是毛澤東社會調查基本的分析方法。毛澤東認為,社會是矛盾的統一體,研究社會現象要分析社會內部的矛盾和矛盾的各個方麵。階級分析就是解剖階級社會的基本方法。《矛盾論》和《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就是這種分析方法的典型代表。

(6)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調查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論。主要表現在:強調世界觀對調查過程的決定作用;強調調查者本身態度對調查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如何做調查的問題上,提出了一整套具體方法,如要有明確的調查綱目和調查方案、運用正確的統計和調查指標以及如何進行資料的積累和整理、如何開調查會、怎樣寫調查報告,等等。

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陳翰笙等人對中國農村做了大量調查。他的社會調查的最大特點是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從調查農村的生產關係入手,揭示了中國農村生產關係的性質。1929年,陳翰笙率領王寅生、錢俊瑞等45人到江蘇省無錫市農村對22個村莊的1204戶,55個自然村的概況和8個農村市鎮的工商業進行了調查。他們重點調查了農村的土地問題,寫出了《畝差異》一書。

1930年,陳翰笙主持的社會研究所與北京社會調查所共68人合作,對河北保定、河南許昌、安徽鳳陽等英美煙草公司收購煙草的幾個中心區進行了調查,涉及27個村莊,曆時兩年寫出了《帝國主義資本與中國農民》一書,揭露了帝國主義與地主買辦和高利貸資本相勾結,對中國農民進行殘酷剝削的事實。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陳翰笙主持由孫冶方和嶺南大學合作進行的廣東農村經濟調查,涉及16個縣,調查結果編寫了《廣東農村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報告。此外,他還進行了許多其他地區的農村調查。

陳翰笙的社會調查,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從事社會的研究,重點研究生產關係,用以揭露階級矛盾和剝削,不但為配合土地革命做出了貢獻,而且對社會學的研究和調查方法也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