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參與意識不高還涉及了利益關係。在傳統體製下,單位是人們獲得生活來源的主要場所,它要給其成員提供工資和各種福利,成員對單位具有絕對的依賴性。雖然在改革中,單位向社會轉移出了它所承擔的社會職能,但居民的利益依然與單位掛鉤,對單位的依賴性遠遠大於他對社區的依賴性。因此要想實現居民對社區活動的充分參與,必須實現居民利益的社區化。一方麵,必須完善社區保障製度,提高社區的福利保障製度,使居民保障、福利社區化,以降低居民對單位的依賴。另一方麵,使救助機製社區化。社區也出了貧困與富裕並存的局麵,現有的救助方式已不適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應使救助工作社區化,使貧困階層能通過社區及社區組織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這方麵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改革才行。
第四,切實提高社區幹部隊伍的素質,增加他們的親和力。
就西部社區幹部情況而言,總體素質不高。在西部社區居委會的主任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62%,大專以上文化的隻占8.3%。50歲以上的占66.5%,而35歲以下的隻占到4.6%。這遠遠不能滿足社區建設的要求。個別幹部衙門作風嚴重,臉難看,事難辦,與居民關係緊張,影響了居民的參與熱情,因此,應改變社區幹部結構,提高幹部素質,改變幹部作風,提高他們的親和力。
總之,和諧社區建設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社區的方方麵麵,涉及政府的政策及整個改革的過程,必須通過教育和改革,通過提高社區主體的參與意識,才能建設一個和諧的社區。
參考文獻:
[1][5]孔德元:《政治社會學導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202頁。
[2]劉慶龍:《中國城市社區》,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黎昕:《中國社區問題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340頁。
[4]〔美〕塞繆爾·亨廷頓:《變革中的政治秩序》,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7][8]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載2005年6月27日《光明日報》。
[9]雷潔瓊:《轉型中的城市基層社區組織——北京基層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