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聚在一起研究賣水泵的事。
李世岩一邊翻看小舅子拿來的說明書一邊問:“你說這水泵規格這麼多,都用在什麼地方呢?”
小舅子說:“你管他用在什麼地方,你要是賣衛生巾還問人家買回去用在什麼地方啊?”
李世岩笑了:“你小子一說話就下道。”
李世岩的小舅子說了:“不是我下道,現在是買方市場,市場由買方說了算,咱有貨別人也有貨,關鍵看你怎麼推銷,能把梳子賣給和尚,能把衛生巾賣給光棍,你得有這樣的本領。”
李世岩說:“把梳子賣給和尚?這可挺難,你說說,和尚買梳子幹什麼?”
李世岩老婆搶白地說:“就你笨,和尚買梳子就沒用了,他把梳子當收藏品可以吧,和尚把梳子送給相好的不行啊?”
兒子說:“和尚可以高價賣給別人,還賺一筆呢。”
小舅子媳婦也在一邊搭腔:“也許人家有還俗的打算,先買下來準備著唄。”
李世岩的嶽母也說話了:“和尚以慈悲為懷,也許賣梳子的人家比較困難,和尚想幫人家一把。”
李世岩的嶽父說話了:“和尚沒有頭發還有胡子吧,買梳子回去還可以梳理胡須嘛,再說了,給別人剃度的時候也得用梳子吧?”
……
小舅子說:這學問可就大了,我就給你們說說和尚買梳子的事:
張三和李四向方丈推銷梳子。
張三勸方丈:每天善男信女長途跋涉而來,隻為拜佛求願。但他們大多蓬頭垢麵,披頭散發,如此拜佛,實為對佛之大不敬。你應該備幾把梳子,待香客們趕至貴院,令香客們梳洗完畢,幹幹淨淨地拜佛!
於是和尚買了十把梳子。
李四一聽,腦筋一轉,計上心來。第二天一早,李四帶著100把特製梳子來到寺院,李四勸方丈:據在下調查,本地方圓百裏以內有五處寺廟,競爭激烈!您昨天所安排的香客梳洗服務,別的寺廟在兩個月前就有了,要想讓香火更盛,名聲更大,我們還要為香客多做一些別人沒做的事!你看,在下為貴院量身定做了一百把精致工藝梳,梳子上有貴院字號,還畫了一位可愛小和尚,拜佛香客中不乏達官顯貴,豪紳名流,臨別以梳子一把相贈,一來高僧贈梳,別有深意,二來他們獲得此極具紀念價值的工藝梳,更感寺院服務之細微,如此口碑相傳,貴院很快就名聲遠播,香火豈不愈來愈盛?
李四遂以每把5元的價格賣給方丈100把梳子。
張三聽完李四敘述,悄悄離開。
一個月後的某天,李四攜1000把梳子拜見方丈。李四向方丈描繪自己設計的宏偉藍圖:寺院年久失修,諸多佛像已破舊不堪,如何讓寺院在方丈有生之年獲得大筆資助呢?李四說著拿出自己的1000把梳子,將其分成了二組,其中一組梳子寫有‘功德梳’,另一組寫有‘智慧梳’。李四說,你可貼出告示:凡來本院香客,如捐助10元善款,可獲高僧施法的智慧梳一把,天天梳理頭發,智慧源源不斷;如捐助20元善款,可獲方丈親自施法的功德梳一把,一旦擁有,功德常在,一生平安等等。如此一來,按每天3000香客計算,若有1000人購智慧梳,1000人購功德梳,每天可得善款約3萬元,扣除梳子成本,每把8元,可淨餘善款14000元,如此算來,每月即可籌得善款40多萬元,不出一年,重修寺廟的夢想即可成真,豈不功德無量?
“二人一拍即合,當即購下1000把梳子,並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如此以來,寺院成了李四的超級專賣店。”
李世岩聽了小舅子的故事,仿佛有了信心:“都能把梳子賣給和尚,我就不信這水泵我找不到買主,這買賣我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