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整個冬季和春季大旱,山野裏一片荒蕪。一群蜜蜂為了尋找新的幸福生活,離開桃花源來到了一個嶄新的山穀。因為蜜蜂群對新生活的追求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於是蜜蜂群被一分為二。
一群蜜蜂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貸款建設蜂巢、買花房,大肆消費。結果,這個蜂群很快興旺發達起來。另一個蜂群卻與它們截然相反,它們崇尚節儉,不肯建新的蜂巢,不肯吃美味佳肴。然而,這個蜂群卻日益走向衰落。
這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節儉悖論”。在西方經濟學史上,節儉悖論曾經使許多經濟學家倍感困惑,但經濟學家凱恩斯卻從中看到了刺激消費和增加總需求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受此啟發,他進一步論證了節儉悖論。
寓言啟示
的確,節儉是一種美德。從理論上講,節儉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從微觀上分析,某個人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從宏觀上分析,節儉對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好處。
公眾節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往往會導致社會收入的減少。因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費與儲蓄呈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以,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通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從而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蘊含邏輯矛盾的推論:節製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而言是件好事。但是,由於節製消費將阻礙經濟循環,減少國民收入,引起經濟蕭條,對國民經濟而言卻是件壞事。也就是說,節儉對個人而言是好事,對宏觀經濟環境而言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