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差呢,據分析,除了社會環境及男女生理差別之外,以下三個方麵也是造成女性素質不高的重要原因:
一是業餘學習時間少,學習往往被作為一種消遣。調查表明,女工在業餘時間安排讀書學習的比例少於男工(男為28%,女為10%:)。在看報、收聽廣播、看電視節目時女工看時事新聞、科技知識、思想評論、理論講座的比例也低於男工(男為52%,女為40%)。在“你最愛讀什麼樣的書?”的問卷調查中,隻有27%的女工回答是“專業技術書籍、曆史書籍”,而男工作此回答的為52%。回答讀文藝作品的比例則是女比男高(女占45%,男占24%),其中讀愛情小說的女工有12%,男工隻有6%。這些數據表明,女工當中多數人即使在學習,其目的也不甚明確,往往隻是作為一種消遣,正是對理論、技術、時事的學習不夠關心,從而影響了女工素質的提高。
二是家務勞動相對過重。據13個省市對兩萬多名女工的調查,有19%的女工想當先進,但由於家務拖累,心有餘而力不足;有29%的女工因家務占去較多的業餘時間,從而放棄了學習。現在的雙職工家庭中,丈夫和妻子雖然一般都共同分擔家務,但大多數還是以女方為主,一般女工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遠遠超過男工,在從事3小時以上家務勞動的人中,妻子比丈夫多20%以上。
三是部分女工存在著“丟卒保車”的犧牲觀念。在被調查的女工中,自己不想當先進,但支持丈夫當先進的有14%,還有9%的女工打算或正在做一個犧牲自己保丈夫保孩子的妻子;有13%的女工表示她們的理想是“丈夫出成績,孩子考上重點學校”。
正是這種“丟卒保車”的思想,使她們失去了拚搏的動力。
除了社會的偏見以外,女性在傳統性別角色中所形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特性,如依附心理、自卑心理、怯弱心理等也是女性素質進一步提高的障礙。文化素質的低下使女性在智力上喪失了與男性競爭的砝碼。隨著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文化素質低的女性在就業競爭中更容易成為失敗者。
4.“同工同酬”造成的不平等競爭
男女同工同酬本來的含義是按勞付酬,不分男女,誰的貢獻大,誰獲得的報酬就多。但在平均主義的影響下,人為地把政治上的男女平等擴大到經濟上的分配平均,把同工同酬理解為同一工種、同一工齡、幹多幹少工資一樣,造成了工酬的矛盾。在行業內部具體表現為,同行業、伺工種、同級別的工人,不分性別報酬相同,而在行業與行業之間,相同級別、相同性別的工人報酬則不同。如重工業企業的鍛工與鑄工,屬重體力勞動,由於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女工不適於這一工種勞動。所以在這種車間工作的女工,一般安排從事開吊車,工具保管以及保養等輕體力的輔助工作。但他們卻領取了與男性工人同樣級別的工資,造成企業錄用女工越多,工作安排越困難。由於她們不能承擔與男工同樣的勞動,但工資卻相同,致使企業勞動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下降,而且還影響了整體工人的勞動積極性。
輕工行業的情況卻相反,以輕紡行業為例,一個紡織女工一人要照看二、三十台機器,每天要走幾十裏路,勞動強度絕不低於重工業企業的女工,而且紡織行業還有噪音大、粉塵多、夜班製等勞動條件差的特點。但由於我國多年實行向童工業傾斜的政策,重工業工人的待遇比同等級別的輕工工人要高。這樣就人為造成了“重工不重,輕工不輕”“不同工而同酬”“同工而不同酬的”矛盾。重工業基於行業特點和報酬不均,為保證勞動效率不願招女工,而輕紡工業,號“輕”而實“重”女工把進紡織廠視為畏途。
對於這種“不同工而同酬”的現象,撫順市婦聯曾對某電機廠裝配車間電工班的男女工進行了勞動情況的統計對比。男女工各20名,在1—9月期間出勤總天數應為4600天,由於女工產假、病假、家務事請假,20名女工實際出勤天數隻有4064天,男工請假少,實際出勤天數為4409天。女工的勞動效率也不如男工,20名女工完成額定工作時數46231小時,而20名男工則完成65470小時。扣除產、病、事假的因素,女工的勞動效率仍比男工低30.5%。單位工資內所完成的工作量,男工比女工平均多38%。這種現象直到今天在國營大中型企業、教育、行政、事業單位仍然存在著。隨著企業事業單位效率意識的提高,這種工酬製度就成了女性就業的重要影響因素。
除以上因素之外,家務勞動和人口再生產的負擔也是造成女性不能與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參與就業競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