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
在澳大利亞,到處可以看見大片的綠地、公園和人行道。它們之所以能夠保持最初的形態和地貌,沒有變成停車場、商店或者旅館什麼的,成為人們賺錢的工具,正是因為有了政府嚴厲的措施和公眾自覺的意識。也正因為這樣,天才那麼藍,草才那麼綠。
人和自然怎樣才能和諧共處?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也許是一個太大的話題,可是,珍惜身邊一點一滴的資源,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房租不抵水費
早就聽說澳大利亞的水緊張,所以聽到下麵的事情時,我並沒有太驚訝。
一個在澳大利亞的朋友把房子租給了4個剛從國內來的大學生,隻收房租,水、電、煤氣等費用由房主負擔。到了交水費的時候,朋友吃驚地發現,她收的房租竟然不夠付水費。
原來,在澳大利亞,水費的收取並非一噸多少錢這麼簡單,而是把用水量和水費分層次。用水量在第一層次的,這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用水量,收費最便宜;用水量達到第二層次的,收費便多一些;用水量達第三層次的,就要付出很高的費用。
朋友的那幾個學生房客都很愛幹淨,清潔房子呀,洗澡洗衣洗車呀,澆灌花園呀,勤勞得很,用水量竟然超過了第三層次。朋友不僅要付出高額的水費,還要付出一筆不菲的罰款。同樣分層次收費的還有電和煤氣,因為這些資源和水一樣,都很有限。
停車場“亂”收費
此後,我在澳大利亞親身經曆的一件事,讓我更深地體會了資源的含義。
一天,我們一家去逛街,把車停在商場地下一個很大的停車場裏。這個停車場的收費很便宜,停3小時收費1澳元(約合4.6元人民幣)。
商場很大,我們逛著逛著就忘了時間。當我們帶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回到停車場時,卻被告之,要付7.7澳元停車費。
我們滿打滿算也就停了4個多小時,最多收兩塊錢罷了,怎麼要收7塊多?
收費的洋人懶得和我們解釋,隻是指指門口的收費牌。我們一看,頓時傻了眼,上麵寫著:“3小時以下,收費1澳元;3至4小時,2.5澳元;4至5小時,7.7澳元;5至6小時,18.7澳元。”如果超時6小時,每多停1小時就多收11澳元。
停的時間越長收費越高,怎麼還有這樣的道理?剛才我們買青菜的時候,還一把8毛兩把1塊5呢。停車時間越長該越便宜才是啊!
回來和朋友們一說,立刻引來一片反駁:“你當那是你家後院啊,想怎麼停就怎麼停!那是公共停車場,你停的時間長了,別人怎麼停啊?這叫公共資源,懂嗎?”
聽到這裏,我嘴上不敢再硬了,心裏卻還在嘀咕:澳大利亞這麼大的地方,多建幾個停車場就是了,至於嗎?一點兒“經濟頭腦”都沒有。
趕走客人的旅館
再後來,我發現,這裏沒有“經濟頭腦”的事還真多,說來,還是和資源有關。
有個朋友是做導遊的,一天,他帶了個團到一個旅遊勝地去。在辦旅館入住手續的時候,洋人老板對他說:“住1晚,一個房間90澳元;住兩晚,160澳元。”朋友問:“那住3晚呢?”
老板說:“對不起,我這兒隻能住兩晚,住3晚,你換地方。”
“啊!為什麼?”
老板嘮嘮叨叨地解釋說:“我們這裏玩兩天足夠了,玩3天就是多餘,政府和當地人都認為,遊客太多對這裏的環境是一種摧殘。風景啊,環境啊,旅館啊,等等,都是公共資源,不能浪費。”
原來如此。在澳大利亞人看來,資源是一個很廣的概念,不僅僅是水電氣;每樣東西都是有限的,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不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