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把梳子賣給和尚之一(2 / 2)

張三說:“你可以貼出告示:凡來本院的香客,如捐助十元善款,可獲高僧施法的智慧梳一把,天天梳理頭發,智慧源源不斷;如捐助二十元善款,可獲方丈親自施法的功德梳一把,一旦擁有,功德常在,一生平安等等。如此一來,按每天三千香客計算,若有一千人購智慧梳,一千人購功德梳,每天可得善款約三萬元,扣除梳子成本,每把八元,可淨餘善款一萬四千元,如此算來,每月即可籌得善款四十多萬元,不出一年,重修寺廟的夢想即可成真,豈不功德無量?”

二人一拍即合,方丈當即購下了一千把梳子,並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如此一來,寺院成了張三的超級專賣店。

……

張三和李四的故事不脛而走,讓王五聽說了,王五是一個善於動腦的家夥。

他找到了那個寺廟的主持,對主持說:“您這裏每天大概能贈出多少把梳子呢?”

主持回答:“差不多五十把。”

他繼續問道:“您覺得這與您所獲得的香火錢相比,成本是不是還有點高呢?”

主持:“是啊,雖然是贈品,也是錢啊。佛門乃是清淨之地,本來就沒有什麼進項。”

王五:“你有沒有想過收費呢?”

主持:“我也想過,可是怎麼收費呢?”

王五:“到您這來的人有達官貴人,也有平民百姓。總之是什麼樣的人都有吧。您可以在梳子上再多下些工夫,您要讓這些梳子在價格上有所區別!賣給不同的人,價格不同,這在我們經濟學裏叫差別定價。您再準備幾把特殊的梳子,取名為”開光梳“千金不賣,隻贈送有緣人。然後您把自己的這些梳子賦予不同的名字,”智慧梳“之外再加一些”姻緣梳流年梳功名梳“之類,名字不同用途不同,價格不同。一方麵您的收入可以增加,另一方麵寺廟的檔次也會因此提高。”

主持一聽,覺得有點道理,於是對王五說:“這事就您幫我來辦吧。”

很快,王五委托一家工廠製作了一批梳子,然後又請來了幾個記者,對這家寺院以及上述策劃方案進行了報道,寺院因此舉行了一個盛大的“開光梳”儀式。當地的政府要人、商界精英、文藝界明星都來了。當天寺院就賣出了一萬把梳子,寺院的名氣一下子就上去了。

接下來,王五又請人給這寺院杜撰了一些曆史故事。很快,這個寺院成了當地的曆史保護單位,前往拜佛的香客越來越多,梳子的銷量越來越好,人們也不在乎掏錢買一把梳子了,寺廟每各月都能賣出上萬把梳子。

寓言啟示:

沒有做不到,隻有想不到。

所謂推銷,其實就是你為自己推銷的商品設計出一個新的使用前景。

什麼是炒概念?就是現實中還沒有的事,就是還沒有商業化的商品。但是概念上的東西常常是最有前景的東西,就像剛生下來的孩子,誰知道將來他是總統還是毒梟?能把概念炒出去,那也是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