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希望孩子自覺遵守一些規則和製度時,不要隻是口頭上說,而應該以身作則,通過實際行動鼓勵孩子遵守規則。你可以說:“來,像媽媽這樣做。”
平時給孩子製定規矩時,多征求孩子的意見,並且也要給自己製定一些規矩,讓孩子覺得公平合理,以此鼓勵孩子遵守規矩。你可以說:“來,咱們好好商量一下。”
自律是經由個人的自覺而服從規則,想做的事情與遵守規則並沒有人為的關係,就顯示出某種自主性。不論是必須如此、或想去做、或值得做的事,當一個人願意遵守規則,那麼。紀律即可被視為是自己給自己的規範。自律與自主有密切關係,它是人類的優點,也是教育的目標。人們所推舉的優點,如:正直、勇敢、堅毅等,都明顯包含了自主自律。
孩子是否願意遵守規則、自主自律,取決於他在麵對現實時,如何思考、選擇、做決定與承擔後果責任。一個具有自由意誌的個體,能夠思考,也能控製自己的心智。所以,當兒童的行為不符合規則時,成人若一心隻想籍由外力來修正孩子的行為,而不能引發孩子內在的理性控製,將會徒勞無功。如果要改變孩子,首先,你得了解他,取得他的信任,讓他願意向你尋求協助。
孩子要自律,而對孩子心中最親近的形象父母來說,自律更加重要。好的父母應該有這種素質,家長是一個榜樣,他們對孩子的影響有時會是一生的,其實沒有太多的先天的素質,很多素質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應該做到。
構築現代文明的大廈,需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父母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不斷地約束自己,讓自己在孩子樹立一個美好的自律的形象。
帶著孩子一起遵守交規規則和各種公共場所以及比賽的規則,因為“身教”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學習方式。
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律的重要性。學會自律,掌握“不行”這兩個字,是自製力的第一道防線。如果連這第一道防線都守不住,那就——全線崩潰了。
用通俗的話語告訴孩子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的規則。哪些行為是社會所允許的,哪些行為是這個社會不允許的。
通過日常的遊戲和平時對孩子的講故事讓孩子明白“行”與“不行”。
告訴孩子自己的命運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調整好心靈的天平,分清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什麼是必須做的,什麼是一定不能做的。麵對義務,義無反顧;麵對誘惑,學會克製。
訓練孩子合理地安排時間,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事情。古人有語“預則立,不預則廢”,由此從小培養孩子做事的計劃性,對孩子的自律品格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與孩子一起商量幫助他製定一個征得他同意的嚴格的學習計劃、生活計劃、休息計劃、鍛煉計劃。
計劃首先從小事開始,比如放學回來以後應該先洗頭、洗澡、休息一下吃飯,看會兒電視立即做作業,然後就睡覺,必須在21:30以前睡覺,才能保證8小時睡眠,讓孩子珍惜自己的身體,懂得如何愛護自己。
在與孩子一起製定計劃時,要考慮計劃的難度、時間進度等合理性,切實保證計劃有一定的可實現性和挑戰性。使得製定的計劃能夠真正起到約束孩子行為督促孩子向前邁進的有力的一個輔助工具。
當孩子對計劃有不忠實履行的地方,父母要及時給予指出,並督促孩子能正常完成。正確對待孩子的任性。有些孩子在平時生活中很任性,如果一件事情不依他的意願做,他就哭鬧不停,直至你依他為止。該如何來對付這種情況?
當子女意圖做些不當的事情時,父母首要是限製它們的行為。如果屢勸無效,便要讓他們承擔合理的後果。
自律,使人不斷透視自我、剖析自我、約束自我。“一日三省吾身”,才能不斷超越,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讓你的孩子也學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