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要以身作則,做誠實正直的表率。常言道:“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行動對孩子來說是無聲的語言,有形的榜樣。教育孩子誠實,家長應該首先做到忠誠老實。但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家長都沒能夠表現出誠實正直品質,如,有的家長明明看見自己的孩子先動手打了鄰居的孩子,反而說鄰居的孩子先動的手。這位家長實際上是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孩子做錯事。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不要以為隻有你們(父母)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執行教育工作。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教育著兒童……”。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大人騙孩子,孩子也學會了欺騙。因此,父母要以自身的優秀品質來影響孩子,使孩子成為一個誠實、正直的有高尚品質的人。強調身教,並不是說可以忽視言教,身教與言教密切結合,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及時糾正。孩子完全不撒謊是不可能的,孩子有時撒了謊不一定是壞事,每當她撒了謊,父母重要是分析孩子說謊的原因,多從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問題,並及時加以調整和改進。為了防止孩子撒謊,父母可以經常注意觀察和檢查孩子的表現,不要讓孩子有機可乘,一旦發現他有說謊的苗頭並及時糾正。父母也要勇於麵對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有信心幫助孩子建立起誠實的習慣。
6.機智處理孩子的問題。發現孩子有問題,家長不要急躁,要認真分析孩子不誠實的真正原因。
如有一個鄰居的孩子向母親要了10元錢,去買上課用的畫筆。孩子買好畫筆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個冷飲店,忍不住用剩下的錢買了一根雪糕。但他回家後並沒有講出實情,卻說:“售貨員阿姨沒有給他找錢。”
孩子這種撒謊騙錢花的行為是很容易被家長識破的,這個孩子的媽媽發現問題後比較冷靜,她沒有用打罵的方法逼孩子講出實情,而是讓孩子好好想一想,看看是不是買了其它東西自己卻忘記了。暗示媽媽已經知道實情,但希望孩子自己誠實地講出來。結果,孩子很羞愧地坦白了自己的行為,並表示今後不再那樣。
事後,這位家長也進行了自我反省,發現自己在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中,對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往往超出孩子心理水平,讓孩子感到太多的壓力,以至於不敢提出自己的欲望的時候,就想采取撒謊的方式來回避可能遭到的懲罰。
所以,作為家長應了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心理水平和個性特點,並督促孩子隨時隨地用誠實的標準檢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自覺養成誠實、正直行為習慣。對於經常說謊的孩子,家長應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說謊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因為這種人得不到大家的信任,而且被人瞧不起。同時要通過孩子的點點滴滴的行為來幫助孩子磨練道德意誌,使孩子的自尊心勝自卑感,主觀努力克服客觀的消極因素,逐漸自覺養成誠實正直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