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育孩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廢(2 / 2)

三是父母要求不嚴,甚至包辦代替。

四是父母或老師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的實際能力無法達到。

以下幾點要求請家長們注意:

1.父母要做好表率。父母首先要做事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廢,並注意讓孩子模仿,同時經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樣堅持到底的。

2.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意誌力和競勝心的培養。對於意誌力差和競勝心不強的孩子,家長應注意激勵培養他。孩子有了較強的意誌力,有了不甘落後的競勝心,那麼做事就有了驅動力,從而就有了要把一件事做完的想法。

3.父母要指導監督孩子做事。孩子做事的全過程中,父母在關鍵時刻要給予指導和提示,這不是代替而是幫助孩子想辦法,以防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灰心喪氣。當孩子想不出辦法又不願去想,有偷懶或依賴父母的跡象時,父母不可給予幫助,而應注意說服鼓勵。必要時給以批評並監督孩子獨立地做完某件事。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習慣養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廢了。

4.父母讓孩子做事時,應注意適合孩子的實際水平。如果過難,使孩子盡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他就會傷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還不致於的話,那麼連續幾件這樣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願去做,而喪失自信心。

5.要讓孩子做事有計劃,父母可以向孩子示範自己的計劃。即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孩子,並且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幫著計劃。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今天我想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吃完早飯後,我們到公園去看花展,然後回來吃午飯,午飯後你小睡一會,一點鍾我們去少年宮學畫畫,三點我帶你去海洋館,回來後,你要寫一篇一天的見聞,你覺得這樣安排好不好?”

這種示範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計劃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夠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計劃提出了疑問或者孩子有了計劃的意識後,那麼,父母就可以讓孩子來安排、計劃一下了,這樣就不至於孩子做事總是半途而廢。

有一位聰明的媽媽,發現孩子在學習彈琴的時候總是沒有計劃,剛想彈琴,不一會又去看動畫片了。有一天,媽媽對孩子說:“你每天得彈半小時的鋼琴,剛回家的時候彈也行,吃完晚飯彈也行,但是,彈的時候你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彈足半小時。”孩子考慮了一下,因為晚飯前有一個他喜歡看的動畫片要播放,於是他選擇了吃完晚飯再彈。結果,他確定自己的計劃後,居然一直執行得非常好。

當計劃製定了以後,孩子必須按計劃辦事,不能半途而廢。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講,父母應該要求他們在玩的時候自己把玩具拿出來,玩完以後自己收好;對小學生來說,就要要求他們看書做作業的時候要認真,寫完以後才能去玩;對於中學生來說,應該要求做事有責任心,自己把握做事的進度。

每個家長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養成做事半途而廢的習慣,所以父母要積極引導、講究方法、從自身做起及時糾正孩子的壞習慣,讓孩子形成做事有頭有尾、堅持到底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