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除了致力於子女“小帳本”理財教育外,還有一個“大算盤”通過信托方式管理遺產,子女越優秀越能得到更多的資源。如家族後代子女上大學,可以領到若幹資金;取妻、創業又可領到若幹資金,反之,敗家子就拿不到金錢。因此,一份龐大的資產不容易被不肖子孫散盡,可以留給更有出息的子孫使用。這就是猶太人教子理財、致富的經驗。
最後的希望
毛澤東同誌曾說:“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現在還很窮,要使中國富起來,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幾十年以後也需要執行勤儉的原則,但是特別要提倡勤儉,特別注意節約。”因此,正確的理財教育,讓孩子養成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是對抗童年富裕病蔓延的良方,在富也要“窮”孩子,讓孩子苦一點把,這有利於孩子們的將來,會使他們學會怎樣做人。
五、“白金小孩”更失落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的老總,今年50歲的張先生的經營和管理能力在業界是首屈一指的。可是,麵對自己20歲的兒子,他卻是束手無策。
“我是而立之年得子,所以我們兩口子和雙方老人都把這個孩子當眼珠子一般珍貴。我從小家裏生活條件很苦,雙方老人也都是喝苦水長大的,所以從他生下來那天起,我們給他準備的所有吃的用的玩的都是最好的。那時我的事業已經很有起色了,所以經濟方麵可以充分保障他的所需。他上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都是全哈爾濱市公認的最好的,他的吃穿用戴在同班同學中也都是最好的。當時我的想法挺簡單,就是不想讓兒子再有我當初上學時因為家境貧困所帶來的那種自卑感。他的學習成績一般,我們平時就采取物質刺激的方法鼓勵他上進,考進全班前三十名我給他買了一雙阿迪達斯的鞋,考進前二十名時我給他買了一套卡帕的運動服,考進前十五名時我給他買了當時索愛最新型的一款手機。後來他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時我給他買了一塊三萬多元的雷達表。從他上初中起,每月都有一百元的零花錢,後來上高中,每月漲到了兩百元。2005年他上大學後,每月我們給他的卡上打三千元錢,後來他打電話說不夠花,我們就每月給他打五千元錢。他剛上大學時每個星期都來兩三個電話,現在是一兩個月都不打一個電話來,而且隻人打來電話沒別的事,就是要錢,總說錢不夠。偶爾我問他畢業後有什麼打算,他就說‘沒什麼打算,你不是早就說公司將來由我打理嗎’我還用打算什麼?’上學期他有三科亮了紅燈,我又氣又急,可他卻滿不在乎。我們現在沒法溝通,我說什麼他都不愛聽,他不要錢也沒話跟我們說似的。”張先生一邊說一邊不住地搖頭,對於自己寄於極大希望的兒子,他現在非常擔心,擔心有一天自己辛辛苦苦創下的這點兒家業會敗在他的手裏。“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這話說得有道理啊。”
據了解,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隻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隻有12%,到第四代及第四代以後依然存在的隻剩3%了。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7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出現這種狀況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的資源太少,相反,在他們成長的過程當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過充裕了。而心理專家認為,當人的需求與供給剛好對等的時候,滿足感與愉悅感是最高的。而過多的供給,反而讓人比物質匱乏時更為失落。所以,現在許多物質過剩的“白金小孩”倒可能成為“滿足感被剝奪”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