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幽默故事,人們可以一笑了之,但股市的盲從行為往往會造成“真金白銀”的損失,恐怕就不會那麼輕鬆了。
不少投資者樂於短線跟風頻繁操作,而血本無歸的例子也不乏少數。5.30大跌就讓許多跟風炒作垃圾股的散戶損失慘重,許多人至今仍未解套。這對新增的1000多萬股民來說,無疑是“血淋淋”的警示。
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的《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顯示,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有三個顯著特點,即短線操作、從眾行為和處置效應。而調查結果顯示,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A股大牛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資者是虧損的,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盲目從眾、短線投機所致。
投資者的“羊群效應”或從眾行為,是行為金融學中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投資者的羊群行為,不僅容易導致股市出現泡沫,使市場運行效率受損;同時也使係統風險增大,加劇了股市的波動。在“羊群效應”作用下,投資者在股市漲的時候熱情高漲,跌時則人心惶惶,使市場投機氛圍加重。
投資心理學告訴我們,證券投資過程可以看成一個動態的心理均衡過程。但在證券市場存在的“羊群效應”作用下,往往會產生係統性的認知偏差、情緒偏差,並導致投資決策偏差。投資決策偏差就會使資產價格偏離其內在的價值,導致資產定價的偏差。
而資產定價偏差往往會產生一種錨定效應,反過來影響投資者對資產價值的判斷,進一步產生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這就形成一種反饋機製。在這個“反饋循環”中,初始“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強化“羊群效應”,則使得偏差得以擴散和放大。
在認識了“羊群效應”的危害性後,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就尤為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認為,新入市投資者一方麵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盡快成熟;另一方麵,監管機構、投資服務機構等也要向投資者傳授相關投資知識和風險控製學問,充當好“教練”。
“股神”巴菲特一直強調投資自己熟悉的股票,不要追逐市場熱點。牛市來了,人們都知道賺錢的機會來了,但並非投資任何股票都能夠賺錢。在股市眼花繚亂的上漲中,需要更多去研究所投資股票的質量。
投資股票如此,買基金亦同此理。尤其在基金銷售異常火爆的今天,投資者在買基金時也要避免從眾心理,應根據自身需要謹慎選擇合適品種。
“羊群效應”曾經在證券市場中釀過無數次悲劇,似乎還看不到結束的跡象。為了不讓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投資者在任何市場條件下,都要堅持不做盲目的從眾投資。
股市被動受諸多複雜因素的影響,其中股民的跟風心理對股市影響甚大。有這種心理的投資人,看見他人紛紛購進股票時,也深恐落後,在不了解股市和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情況下,也買入自己並不了解的股票。有時看到別人拋售某家公司的股票,也不問他人拋售的理由,就糊裏糊塗地拋售自己手中後市潛力很好的股票。有時謠言四起,由於“羊群心理”(跟風心理)在作怪,致使股市掀起波瀾,一旦群體跟風拋售,市場供求失衡,供大於求,股市一泄千丈,這樣往往會上那些在股市上興風作浪的用意不良的人的當,往往會被這些人所吞沒而後悔莫及。因此,投資者要樹立自己買賣股票的意識,不能跟著別人的意誌走。
具有這種投資心理的投資人,在買賣股票前,原本製訂了計劃,考慮好了投資策略,但當受到他人的"羊群心理"的影響,步入股票市場時,往往不能形成很好的證券組合,一有風吹草動,就不能實施自己的投資方案。例如,投資者事前已經發覺自己手中所持有的股票價格偏高,是拋出股票的時機,同時也做出了出售股票的決策。但在臨場時,聽到他人你一言我一語與自己看法不同的評論時,其出售股票的決策馬上改變,從而放棄了一次拋售股票的大好時機。或者,投資者事前已看出某隻股票價格偏低,是適合買入的時候,並做出了趁低吸納的投資決策。同樣地,到臨場一看,見到的是賣出股票的人擠成一團,紛紛拋售股票,看到這種情景,他又臨陣退縮,放棄了入市的決策,從而失去了一次發財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