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革命首義武昌城!龍氣黯然天安門(13)(3 / 3)

袁遇刺未中,想不到卻幫了他的大忙。因為在此以前,由於革命軍有願推袁為大總統之議,滿族親貴都罵袁是個賣主求榮、私通革命黨的奸賊,袁曾和清廷說革命黨已大批潛入京師,親貴們都說這是袁挾革命黨以威脅,不予置信。有了這次謀刺案,隆裕太後於是才相信袁世凱是清朝的大大忠臣,同時也相信革命黨人的確已大批潛入京師了。

袁被刺未死,另一個滿族親貴良弼卻被刺而死。良弼是清朝末年親貴中惟一有才識的軍事人才,他是日本士官生,最後的職務是禁衛軍第一協協統。禁衛軍雖由光緒和載灃的兄弟載濤統率,可是載濤膽小如鼠,因此良弼便以第一協協統兼任禁衛軍訓練總辦,實際是這支皇族衛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袁世凱再起組閣,入京後其第一個手法,就是要把清廷這支武裝力量奪過來,如此才能迫使清皇室就範,自己才可為所欲為,所以他建議請皇族統軍南征,嚇得那位禁衛軍統帥濤貝勒慌慌忙忙辭去了禁衛軍軍統。袁偷偷地好笑,於是從從容容地把心腹的大將馮國璋從漢口前線調回,讓馮接替載濤的職位,統率禁衛軍。馮雖然擔任禁衛軍軍統,可是實權卻仍抓在良弼手上,良弼在禁衛軍的基礎已很堅固,他不隻不買馮的賬,而且對袁世凱也不滿意,他自認是清室的保護者,有監督袁陰謀叛逆的責任。

當袁在東華門被刺後,他就借此機會向清廷要挾,一方麵請假不上朝,一方麵逼清廷宣布退位,否則便要辭職。良弼這時便挺身出來,主張隆裕太後批準袁內閣辭職,另組皇族的戰鬥內閣,派鐵良南下統率清軍,以不受袁的北洋係牽製。袁世凱這時的實力比良弼當然大多了,他要對付良弼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他不願蒙謀殺滿人親貴的罪名,於是乃采取借刀殺人,移花接木的妙計。這時恰巧汪兆銘由上海回到北京,他便對汪暗示:清廷退位已無問題,目前的阻力是來自良弼,隻要除了良弼,一切便水到渠成。汪得到這個消息,便去天津,在天津遇見了舊友黃樹中。黃自謀刺攝政王失敗,坐監獲釋後,就改名黃複生。汪勸黃去殺良弼,給了黃一張奉天講武堂總辦崇恭的名片,要黃持崇恭名片去見良弼。黃複生自己不願往,但答應物色一個“荊軻”。汪走後恰巧彭家珍訪黃,彭是四川人,以前在東北軍當過軍需,辛亥革命後,他聽到四川同鄉程德全做了江蘇都督,就專程南下訪程。程都督知道袁對東北人地熟悉,就派彭為“東北招討使”,叫他仍回東北策動當地軍隊起義。這時他正從南方回來,路過天津,便道訪問也是同鄉的黃複生。黃把汪來訪的意思告訴了彭,彭很激動,自願擔任荊軻,他討了崇恭的名片到了北京,找到了光明殿胡同良弼的住宅。民國元年1月26日,良弼退朝回家,彭家珍迎了上去,出其不意對良弼扔了一個炸彈,彭自己當場被炸死,良弼炸斷了一條腿,當場重傷,第二天也死了。

開國時的革命誌士多是血性男兒,隻要有一個任務,犧牲自己的性命是毫無所惜的,彭家珍烈士和刺袁世凱殉難的三位烈士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三人,以後都卜葬於北京三貝子花園。

軍心搖動難再戰

北方革命運動展開後,對清廷來說,威脅已經很大了,可是更大的威脅則是來自軍方,軍心不穩,統軍的將領也表示了主張君主立憲的意見,這真是嚴重的打擊,加諸風雨飄搖中的清朝廷。

1月22日湖廣總督段祺瑞致電清內閣、軍谘府、陸軍部,報告所部多有與革命黨溝通,共和思想已不可遏,無長久維持之信心。電雲:

“昨夜四鎮參謀忽電傳來謂施統帶雲:二營目兵鼓噪特甚,求立即調往後方,以免意外。一、三營亦有染等語。今晨陳統製來,求即調開,有刻不容緩之勢。詢其所以,吞吐不言。瑞見其情急,當準將該標調至李家寨,即派員密訪情形。據稱:該標目兵已與革命軍溝通,約今夜叛去,四鎮亦有雲雲。側聞共和思想,近來將領頗有勃勃不可遏之勢,征之今日事,益信其然。但瑞職責所在,惟有旁引遠喻,力為維持,未知能持久否?惟十九標又去,力益單弱,彼若環攻,惟有盡其力之所有,成敗利鈍未敢料也!祺瑞。歌。”

1月23日段祺瑞再致電清內閣,以民心、軍心趨向共和,已與各路將領熟商,擬即聯銜,陳請代奏。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