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衛軍雖由載灃統率,實際責任卻在載濤身上,而載濤也很少過問,又交給士官畢業生良弼負責。良弼本任禁衛軍第一協協統,其後任禁衛軍訓練大臣,他是滿族親貴中敢作敢為的少壯派,吸收了一批士官生作為禁衛軍的各級將領。
革命事業風起雲湧
當君主立憲派的康、梁流亡到東京後,他們的聲勢始終不比革命黨弱,但是清廷不懂得運用這批保皇黨來和革命黨對抗,抵消革命黨的力量,而把康、梁這群保皇黨的人也視為大逆不道。
孫中山先生當時極希望能拉攏康、梁聯合反對清廷。他曾和梁啟超接觸,梁依違不決,而康有為則仍以要擁戴他的“聖主”為目的,最後雙方談不攏。退而求其次,想拉楊度,楊卻介紹同鄉黃興給孫中山,當時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團體名叫“興中會”,黃興則與宋教仁、陳天華、劉揆一等組織“華興會”。孫、黃一見如故,政治立場也完全相同,於是合並興中會和華興會為“同盟會”,同時吸收章炳麟(號太炎)的“光複會”。這個光複會是上海教育界的反滿秘密組織,光緒三十年(1904年)成立,參加的人有:蔡元培、陶成章、章炳麟、吳敬恒、徐錫麟、馬宗漢、陳伯平、秋瑾等。
光緒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1905年7月3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赤阪區檜町黑龍會會所召開籌備會,參加的有:孫中山先生、黃興、張繼、陳天華、宋教仁、馮自由、居正、但燾、馬君武、鄧家彥、黃複生、朱執信、古應芬、宮崎寅藏、內田良平等70餘人,通過同盟會會綱:“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七月二十日(8月20日)下午,同盟會正式在東京赤阪區靈南阪本金彌爵邸開成立大會,總部組織,設總理一人,公舉孫中山先生,下設三部,(一)執事部,(二)評議部,(三)司法部。執事部負責人黃興,地位如協理。評議部評議長汪精衛。司法部判事長鄧家彥。各省黨務負責人是:直隸張繼,山東徐鏡心和丁惟汾,山西王蔭藩、榮福桐,陝西穀思慎、康寶忠,安徽吳春陽、高蔭藻、孫毓筠,江蘇高劍公、陳劍虹、章木辛,浙江秋瑾,湖北時功玖、張日方、陳鎮藩,湖南黃興、仇式匡、宋教仁,四川黃複生、董修武,雲南呂天民、貴州於德坤、平剛,河南杜潛、朱炳麒,福建林時爽,江西張世膺、鍾震川,廣西劉崛、盧汝翼,廣東胡毅生、何公博,南洋胡漢民,上海蔡元培,天津廖仲愷,香港馮自由、李自重、謝英伯。同盟會成立後,編訂革命方略,策劃全國各地起義,擬定了軍政府宣言,軍隊編製,招降清軍條件,攻城略地,囤糧安民各項辦法和對外宣言等等。
同盟會成立的同時,同誌們又在東京赤阪阪本金彌爵邸決議創立《民報》以宣揚革命理論,闡明三民主義為宗旨,借以對抗立憲黨黨魁梁啟超在橫濱所辦《新民叢報》。梁啟超的文章有迷人的魔力,他可以把白的說成黑的。《新民業報》鼓吹立憲,立場正和革命黨思想相反。《民報》出版後使革命理論才有係統為世人所明了。它於光緒三十一年十月三十日(1905年11月26日)出版於東京牛127區新小川町二丁目八番地,撰搞者有:胡漢民、汪精衛、朱執信、宋教仁,由張繼擔任編輯,第六期起改由章炳麟主編。章在《民報》發刊時還在上海因蘇報案入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獄東渡,接辦《民報》。
《民報》第一期出版後,恰值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當時留學生極為憤懣,罷課者八千餘人,而留學生中分為兩派:一派是留日學生聯合會的秋瑾等,主張全體歸國,是激烈派;一派是維持會的汪精衛,主張繼續留學,是平和派。同時又傳說日本外務省以6000元付孫中山先生,迫其離去橫濱。這種種壓迫,驅使一位卓越的革命黨人陳天華親書絕命書一篇,告留學生總會諸幹事書一篇,然後投海殉職。陳天華的自殺,使《民報》第二期延期出版,可是因為這一風潮,遂使日本取締留學生的規則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