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搖搖欲墜紫禁城!萬國旗升天安門(11)(3 / 3)

而在上海的四國使節卻無意返回廣州。額爾金覺得英國的對華策略非常英明,對中國的清政府施加壓力,應該是在北方,不能夠在廣州。隻有對北方施加壓力,才能取得使中國皇帝屈服的預期結果。葛羅的看法與額爾金的意見完全一致。列衛廉所受的訓令雖與英、法兩國全權大使的不同,無權參加聯合用兵,因此遭到英、法兩國全權大使的冷淡,還被英國記者諷刺為“最卑怯者”,但他本人卻主張改變和平政策,以強硬的言辭和有效的武力達到目的。然而美國政府堅持認為既然英、法兩國已經準備動武,美國正好可收漁人之利,所以不同意列衛廉的看法。為了改變尷尬境地,列衛廉與俄國公使普提雅廷打得火熱,交往甚密。俄國與美國有些相似之處,雖未參加聯合軍事行動,但對到手的好處決不會放手,打著支持各國使節為著共同利益而采取各種行動的旗號,以“沾”更多的好處和便宜。

為了向清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各國使節陸續北上。普提雅廷在4月9日第一個啟航,額爾金在4月10日,列衛廉在4月11日,葛羅在4月15日先後離開上海,前往天津。

大沽口外風雲變幻

不久,平靜的海麵上出現了桅杆,1858年4月13日黃昏時分,大沽口外首先駛入了俄國的船隻,隨後各國船隻紛紛到來,到4月20日葛羅乘坐的船最後一個抵達大沽口外。這樣,英、法、美、俄四國使節準備在這裏通過武力、外交等手段進一步壓服清政府修約。葛羅雖然來的最晚,可是一到便照會額爾金,先是責怪英、法兩國海軍沒有及時地將艦船集中在一起以壯聲威;接著就提出一項計劃,要求清政府指派全權大臣在六天內給予圓滿答複,如果六天之內答複未到或者不能令人滿意的話,英、法就要采取行動,占領大沽炮台,以迅速而果斷地向清政府顯示鐵腕。第二天,額爾金就表示完全讚同葛羅的計劃。經過美、俄兩國公使同意後,4月24日照會便送到岸上,交給中方。

鹹豐皇帝萬萬也沒有想到英、法、美、俄四國使節竟鬧到大沽口外來了,而他對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的洋人膩透了,根本不想和洋人打交道。再加上他雖然正值青壯年,但是身體一直很虛弱,沒有充沛的精力,而他身邊的那一群群羞花閉月、沉魚落雁、美麗動人的嬪妃,也夠這位皇帝消磨時光,損耗精神的了。因此他常常無精打采。盡管如此,作為一國之君主,還要挽救這令人棘手的危局,解決這亂麻一般的難題。因此,他大傷腦筋。一想起停在大沽口外、虎視眈眈的四國使節,他就坐臥不安,甚至不願意大臣們提及此事。鹹豐皇帝明知四國使節來者不善,各心懷鬼胎,不達目的不肯罷休,可既不希望也不敢與洋人開仗。因為太平天國在南方各省的發展已使鹹豐皇帝十分頭痛了,而為了鎮壓這場民眾鬥爭國庫已空。究竟該如何對付洋人呢?鹹豐皇帝沒有十分成熟的辦法。

在四國使節陸續出發北上天津之後,兩江總督何桂清曾經向鹹豐皇帝獻上一計,即聯絡美、俄,對付英、法的“以夷製夷”之策。盡管何桂清也非常清楚美、俄兩國陰險狡詐,想趁火打劫。可是,在這次四國使節聯合行動中,英、美之間存在著不十分和諧的地方,而俄國舍英就美的傾向也較明顯,如果能夠設法離間,以夷製夷,就可以削弱敵人的力量,以解中國燃眉之急。

這有如天方夜譚的計策卻撥動了鹹豐皇帝的心弦,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以夷製夷”上麵了,沒有再考慮其他任何對付乘著軍艦來到大沽口外,以求一逞的四國使節的辦法。他指示直隸總督譚廷襄在接見各國使節時要分清先後,要先俄使,後美使,再法使,最後英使。讓譚廷襄注意利用“夷性反複,好爭體麵”的特點,施以詞色,讓俄國公使感到中國皇帝對他要比對英國全權大使優渥。如果美國公使的確與英、法兩國全權大使的做法不同,也要使用羈縻之策,達到離間美、俄與英、法兩國的聯係,從而達到“以夷製夷”的目的。那麼,以武力為後盾的列強,是否會成全了鹹豐皇帝,中了他“以夷製夷”的圈套呢?

事實上,在近代中國與列強的交涉過程中,清朝政府官員很少能夠把“以夷製夷”玩得得心應手,取得實際效果。因為洋人十分陰險狡猾,而硬著頭皮去辦交涉和進行談判的清朝政府官員大多很心虛,對對手心存畏懼,外交局麵對中國也常常不利。

4月24日,清政府接到英、法、美、俄四國使節同時遞交的照會後,立即派倉場侍郎崇綸前往交涉。崇綸於1854年在天津曾接見過英、美等國使節,可這次英、法等國使節則以他不是全權大臣,而且職位太低為由,拒絕和他進行交涉。28日直隸總督譚廷襄照會各國使節。這一照會是遊擊陳克明、守備張振熊在當日傍晚分別送給各國使節的。雖然,譚廷襄的照會公認為寫得很得體,但是,各國使節們還是發現中國欽差大臣姓名的位置比外國官員姓名的位置整整高出一塊兒。這些專愛尋釁滋事的外國使節於是便以此為借口退回照會,要求修改。

惟獨俄國公使普提雅廷沒有退回照會。他以為款式的不妥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表示願意接受次日在岸上會晤的建議。

俄國公使普提雅廷50多歲,神情冷漠,此次與英、法、美等國使節前來要求修約,是想為俄國攫取更多的侵略權益。雖然,他是單槍匹馬闖天下,沒有強大武力作後盾,但是,侵華野心很大,試圖以中介人的身份,周旋於清政府與英、法等國使節之間,兩邊活動,兩邊得好處。因而在最初的照會中,普提雅廷就明確表示如果清政府覺得情況不妥,需要調解人的話,他願意擔當這個角色。

4月29日上午,普提雅廷如約與譚廷襄舉行會晤,會晤是在岸上進行的。譚廷襄極周到地接待了普提雅廷,設宴款待,請他品嚐了許多點心。在近三個小時的會晤中,普提雅廷介紹了列強的修約要求和打算。他見譚廷襄在接到英、法、美三國使節退回的照會後,一籌莫展,毫無辦法,便勸譚廷襄在30日再遞送一份款式比較妥當的照會。譚廷襄表示可以考慮。就在會晤正在進行的過程中,英國和法國的炮艇毫無顧忌地越過了攔江沙,其中六艘進入內河。消息傳來,會場立即騷動起來,氣氛一下子變得十分緊張。譚廷襄大為不快地對普提雅廷說:我們皇帝曾嚴令決不準任何戰船駛進內河,否則就要用炮火徹底摧毀。普提雅廷急忙勸阻譚廷襄先別激動,仔細考慮一下采取行動的後果。他說:為了國家的幸福和安撫那些亂糟糟的省份,無論如何也不要去觸怒英國和法國軍人。寧肯不服從皇帝的這道命令,也不要去做明顯不利於皇帝的事。一番話說得譚廷襄也不好再固執己見。其實,譚廷襄也怕一旦下令開火,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便聽從了普提雅廷的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