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搖搖欲墜紫禁城!萬國旗升天安門(2)(3 / 3)

鹹豐最賞識和信任的大臣是宗室肅順。肅順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第一代鄭親王濟爾哈朗的第七世孫,鄭親王端華的異母兄弟。《近代名人小傳》中寫他:生得狀貌魁梧,眉目聳拔,整日無所事事,鬥雞走狗,徜徉街頭。寒冬時,反披羊皮小褂,牽狗逛街。有個體麵的滿洲官員很看不慣,皺著眉頭問他:“你自己看你像個什麼樣子?!”肅順滿不在乎地答道:“無賴唄。”“無賴也光榮?”肅順倒裝出一副蠻有道理地說:“因無所賴,所以才是無賴呀!”官員一本正經地說:“那麼,我給你保舉一事,為你所賴,何如?”肅順不以為然,叩問何事。回答,“官也”。肅順以為戲己,調頭而去。後來那位官員真的為他百計營求,結果肅順以閑散宗室官刑部侍郎。

考肅順之履曆,雖在鹹豐朝步步高升,最後成為權傾朝野的人物,但他並沒有做過一天刑部侍郎。鹹豐即位以前,道光二十九年(1849),肅順由三等輔國將軍、委散秩大臣升授奉宸苑卿,其時,他已是個30多歲的四品京官,想來還不至於整日搖晃街頭,鬥雞走狗。所以,上述的傳記故事未必真有其事。

但作為一個閑散宗室,肅順有錢有閑,精力過人,經常出入於達官顯宦之家,或市間酒樓茶肆,對官場和社會有著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倒可能是事實。史載,肅順為人豪放不羈,仗義疏財,頗有些遊俠氣質。“習知京師五城諸坊利弊,最喜結交漢人,其時江浙間足斥弛不羈之士,輒延致上座,罄折而請焉,家雖不裕,揮霍不少吝,大有孔北海座客常滿,木尊酒不空之概。”加上肅順機敏勤快,有驚人的記憶力,接人一麵,終生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牘,經年能舉其詞句,因而被步軍統領額恒倭看重,舉薦其才,受到鹹豐帝的召見。召見時肅順提出:“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皆合鹹豐之意,遂開始步步升遷。道光三十年,肅順由奉宸苑卿晉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鹹豐三年三月,遷鑾儀衛鑾儀使;奉宸苑是管理皇家園林的機關,卿為主官,正三品,向由內務府官和侍衛兼任。內閣學士,從二品官,有參讚政務,上奏皇帝之權。鑾儀衛為管理禦用車駕儀仗的機構,主官鑾儀使為武職正二品官。其後四年三月,又由乾清門侍衛授禦前侍衛,四月,升任署正紅旗滿洲副都統兼任工部左侍郎,旋調禮部左侍郎;鹹豐七年初,授都察院左都禦史,八月升理藩院尚書;八年九月,調禮部尚書,十二月調戶部尚書;其後又身兼禦前大臣、內務府大臣、協辦大學士等重要職務。由此可以看出,肅順的發跡是在鹹豐即位以後,而且是一步一個腳印,並不像有些論者所雲,“大半是利用鹹豐帝與親王奕訁斤間的矛盾”。因為奕訁斤被罷官到上書房讀書,是在鹹豐五年七月,而其時肅順早已是身兼數職的二品大員了。肅順真正權勢大張,排除異己令廷臣側目的時期,應當是內亂日深,外患複熾的鹹豐八年以後,甚至更晚。

古人雲:“觀人於其所友。”從今天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人格與團體生活有著密切的聯係。鹹豐之所以賞識和重用肅順等人,關鍵是這些人和年輕皇帝的思想方法與處世哲學基本上是一致的。肅順不僅在才識上高於當時的滿洲大臣,而且不畏謗怨,敢於任事。他秉承鹹豐帝“猛以濟寬”的旨意,主張嚴刑峻法,力圖改變清廷內外文武廢弛鬆懈的狀況。為除弊起衰,他不惜屢興大獄,惟嚴是尚,因此受到鹹豐帝的格外倚重。

鹹豐八年十月(1858年11月),順天鄉試放榜後,發生了一起震驚晚清朝野的科場巨案,先後共懲處90餘人,其中一品大員柏058等5人被斬,因當年為戊午年,所以這一巨案通稱之為“戊午科場案”。

許多史書記載,這件科場案是由順天府監考官之間內訌引起的。謠傳說貢院中出現了不祥的大頭鬼,鬧得人惶恐不安。發榜後,有人告發,在中式的前十名中,滿洲鑲白旗平齡曾在戲院登台演戲,所以“京師議論嘩然,謂優伶亦得中高魁矣”。接著禦史孟傳金上疏彈劾,事情就愈鬧愈大了。論者認為主考官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柏058本人並不知情,完全是肅順等人“為快私憾而張權勢”,借端發難,以至於鹹豐帝想免其一死也勢有不能。

其實,順天戊午科場案自始至終是秉承鹹豐皇帝的旨意查辦定罪的。柏058等人被斬,經過了王、大臣反複核議之後最終由鹹豐帝審決,量罪而刑。並不是載垣、肅順等人公報私仇,“意在修怨以立威,必殺之而後快”。

鹹豐初年,條子關節之風盛行,大庭廣眾之中不以為諱,以致狡黠者常取勝,樸納者常失利。所謂關節條子,即考官與士子交通作弊,先期約定符號,訂明試卷內詩文某處用某字以為標記。士子或麵呈親遞,或輾轉相托,考官入場後,留心於所欲取者,憑條索錄,百不失一。更有無恥之徒,在條子上還加上三圈、五圈,如果獲中,三圈就贈300金,五圈就贈500錢。鹹豐接到中式舉人平齡朱墨不符的奏報以後,十分重視,即命載垣、端華等人認真查辦。結果,不但情況屬實,而且又查出多起舞弊案情。對此鹹豐帝極為震怒,即將正主考官柏058褫職,副主考官朱鳳標、程桂庭暫行解任,隨命載垣等進一步追查。

原來,中試的廣東肇慶人刑部主事羅鴻繹在科考前,與他的同鄉兵部主事李鶴齡擬定好關節條子,李鶴齡在考前把條子遞送到同考官翰林院編修浦安的手中,求其照應。浦安按圖索驥,將羅鴻繹考卷作為備卷加以推薦,並通過柏058家人靳祥轉懇柏058務必取中,萬別撤下。柏058聽從,即將已中的他人之卷撤去,將羅鴻繹的備卷取中。事後,浦安得銀300兩,李鶴齡得銀200兩。中試的羅鴻繹循例拜謁主考官柏058,饋送贄敬銀12兩,加上浦安送上的贄敬銀16兩,柏058心安理得的收下,並未推辭。

案發後,辦案王大臣奏報鹹豐帝:柏058身係一品大員,聽受囑托,輒將羅鴻繹取中,實屬咎由自取,因無成案可循,請比照交通囑托賄買關節例,擬斬立決。鹹豐九年二月十三日(1859年3月17日),鹹豐帝於勤政殿召見文武百官,宣示柏058等罪狀。他說:科場為掄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極嚴。向來典試大小諸臣,從無敢以身試法輕犯刑章者,不意柏058竟以一品大員,乃如此辜恩藐法,敢以家人求情,輒即撤換試卷,就所供情節,詳加審核,情雖可原,法難寬宥,柏058著照王、大臣所擬,即行處斬,派肅順、趙光前赴市曹,監視行刑。於是,柏058和同考官浦安以及李鶴齡、羅鴻繹被綁赴菜市口(其時平齡和靳祥已死於獄中),準備開刀問斬。